> 展览
展览

石为中国 ,艺为世界——我心中的石非石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9-4-13 23:29:00 阅读:3790
人们穷尽一生,在人间渴求与人与物相似的灵魂的相遇。有些人,遇到了人;而有些人,遇到了石。



汇石融通与无上堂,中国石界与中国陈设的结合,注定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中国生活艺术展——《石非石》,在过去的赏石历史里,以及未来的几年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与所有近亲繁殖的石展区别开来,而这,汇石融通与无上堂双双明确,仅仅是开始。





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的转型。城市的发展从规模转向质量,从功能转向人文,从经济为核心渐渐地转向文化为核心。而石头之路,不正是社会城市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么?怎么将自娱自乐的赏石向文化赏石纵深,又向艺术赏石推进,从而向可传播可传承的成果转化,在这个意识和行动的统一上,石非石显然率先垂范。





整个石非石展,用国际学院派的设计语境,运用现代装置艺术,结合前沿的艺术家作品,在重视石头的自然属性上打造其高端的艺术形象,以及附着上相应的空间文化属性,使石头真正地得到其应有的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中国美学影响了世界。石头,自古以来作为文化、艺术、精神、情怀的载体,无声无息地参与了整个中国美学的启蒙、架构与发展。在确立空间气质方面,石头作为艺术品,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之一。石非石意在用石头作为空间的主角,潜心追求生活艺术品味,进而带动厅堂文化、文房文化以及园林文化等的提升,因为艺术本身承担着探索和发现时代思想文化的功能。







一颗石头有一颗石头坚守的底线,底线与底线的是否共性,还有,如何引领观者的思维导向及其审美达成,在石非石展里,我感受到了策展老师对于空间分割的驾轻就熟,以及各个元素的调和共济。





任何一个艺术展里,除了体验整体的高端大气外,总有一些细节上的微妙和细腻成就着那些善于捕捉蛛丝马迹的人们的畅想和感动。



石非石,三个字,即上图,是否采用了新疆泥石自然肌理的美妙,我不得而知。



用于每个空间隔断的泡沫板材,进行了一些人为的酸的腐蚀,由此表面上呈现的大小不一的孔洞,是否有意去为石头的味道服务,我也不得而知。



展馆里的灯光调控,冷静、克制,专一、干净,是否有意地在激发观者内心对于石头的敬畏与膜拜,我也不得而知。



在《出山》整个灵魂般的演绎里,无论底座、题名,还是背景墙,是否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情怀、唯美主义的渴求、古典主义的怀旧、英雄主义的悲情、现实主义的残酷,来喻示人与石征程上的艰辛和决心,我也不得而知。







展馆中局部的插花灵感是否来自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之一的“草月流”,我也不得而知。



石非石,史诗般的石非石,集厅堂赏石、文房赏石、禅房赏石、园林赏石等于一身,穿插了花艺、茶艺、铁艺、铜艺、字画、石雕、家具等各大艺术门类,渗透了儒家的礼、佛家的静、道家的气和人间的美,中和了空间的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紧与宽、明与暗、柔与刚、仙与凡、高雅与平和、大气与细腻、神圣与亲切……







节奏的亦步亦趋,纵深的环环相扣,元素的相辅相成,无疑让石非石的任何一个角度,自带取景框。



如果说,石非石的气韵,如同一条音乐的河流,您身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引子的暗示,主流的劲健,与支流的闲适,激荡与洄漩,浪花与沙滩……





如果说,石非石的布局,犹如一颗古典的传统石,您身临其境,可以体会到入口与出口、自然与人文的首尾呼应,文房的左倚与禅房的右拽,过道的移步换景与厅堂的运化道场……





如果说,一颗石头,大凡是一个玩石人,在某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物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的话,可不可以说,在石非石的点点滴滴里,我所体会到的策划策展老师的综合涵养的高度,在石非石的这个艺术展上,何尝不是老师们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自传呢。





石非石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显然是让所有追随石头的人,既看得见回不去的过去,又看得到有生之年的未来。在旧有的赏玩基础上,为石头的无限可能提供了一个可视可触的思考场境和契机,另一方面,它也暗示了业界的精英们,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对于石头势必更为广阔的历史意识和当代使命一一一进一步认知和完善石头的空间地位及其艺术形象。







因为石非石,石头人未来的一大觉醒,将会越来越强烈,那就是站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欣赏石头本身的气质,以及被石头的气质决定了的,或者主导了的,同时糅合了人的思想和情绪的空间的气质,所带来的能量,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格与精神,悄无声息的感染和运化。







石非石来了,她呈现了她的智慧和态度,视野和格局,而我们等待这一天,已太久太久。



世上所有相似灵魂的触电,其遭遇无外乎两种,要么魂飞魄散,要么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