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专栏

5G条件下的雕塑前景
来源:瀚望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9-9-18 10:38:00 阅读:4845

来源: 雕塑杂志 作者:朱尚熹


托尼克拉克《破火山口》

2019是公认的5G元年了!中美贸易战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华为和它的5G成就一下子被全世界聚焦。6月,随着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全国上下对5G的运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研发高潮。雕塑作为物态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必定与5G发生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如此,或将引发各个维度的变化和探索。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雕塑与5G,像是一个独特的话题,但是对于雕塑领域内部,或者是一位雕塑家,这应该是一个既现实同时又很学术的话题。现实是因为我们的雕塑已经在依赖4G的现实之中,而所谓学术那就是在5G还未真正落地之前,我们只能进行猜想和评估,其话题可以天马行空,像梦一样游荡。

为啥雕塑会与所谓的“G”要联系在一起?一定要究其原因,我们还得要从雕塑的本质开始说起。

一、雕塑的本质与一个“造”字有关

关于雕塑的物性早在里尔格撰写的《罗丹论》一书中就有所论述。书中对罗丹雕塑造物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罗丹雕塑大面的空间构成理论就是他较为典型的造物方法论。相比布朗库西,罗丹的造物之路走得并不彻底,他一脚是踩在传统雕塑的再现性领域对社会性和人情世故津津有味地表达。而布朗库西之所以成为现代主义雕塑的第一人就是因为他提出并实践了雕塑造物的理念。他所说的“大树底下长不出草”的格言就是他意识到再现性雕塑在罗丹手中已经达到了极致,对于布朗库西自己来讲,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从早年的罗马尼亚老家的木工活儿那里悟到造物的前景,就果断离开罗丹,使自己完全沉浸在造物的痴迷之中。他说过“都有照相术了,还需要具象雕塑吗?”态度坚决地否定了具象雕塑的必要性。他的另一句格言“像上帝一样地创造,像国王一样地指挥,像奴隶一样地劳动”将雕塑家提高到上帝的地位。

雕塑造物是雕塑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性成果并一直贯穿至今天。

雕塑家的作品从无到有,雕塑家就是活在人间的造物上帝。



朱尚熹《生命的轨迹》

现代主义雕塑在“造物”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得益于近代工业革命的进程,比如照相术、钢材混凝土、机械革命等,就是这些现代科技成果直接催生和参与了雕塑的蜕变。

“雕塑造物”理念的提出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首先它拓展了雕塑在当时的边界。在当时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认知下,雕塑还仅仅局限在具象的范围,而“雕塑造物”的提出后雕塑的边界空前扩大,传统的具象雕塑在“造物”的大边界里,就变成了雕塑中的小“类别”。第二,“雕塑造物”的提出,彻底放下了雕塑一定要表现社会题材和主题的包袱,放弃了雕塑叙事的包袱,而将雕塑放在了更加深邃的哲学和思想层面,放在了雕塑家自身与物质的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的层面上。第三,“雕塑造物”突出了“造”和“物”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几乎贯穿着整个现代主义雕塑的历史,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状态中来。“造”与“物”直接与材料关联,这就是为什么材料一直是现代与后现代雕塑的主要话题之一的根本原因。第四,“雕塑造物”的根本革命是为雕塑本体语言的全方位探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传统的雕塑依附于建筑,那时的雕塑因为要叙事,就成为了建筑上的画面、装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其实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二维理念。以包豪斯为标志的现代建筑革命,一脚将雕塑踢出了门户,其结果是出走后的雕塑就自我挣扎,得到了“德”(雕塑的维度拓展)、“智”(造物暨媒材语汇的方法论)、“体”(物态的多样性繁荣)全面历练和发展,形成了海量的成果。对于建筑的结果是,现代主义建筑走向衰落和同质化局面的时候,在寻找个性化和文脉重塑的路上反过来又求助于雕塑了。比如西方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库哈斯、包括中国的建筑师马岩松等,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雕塑化倾向。常言道:30年河东、30年河西。今天的建筑向雕塑学习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雕塑在“造物”的状态下,由于没有使用功能的包袱,由于雕塑的尺度相对建筑的尺度要小很多,所以艺术家在实现自己作品所体现出的便捷性、经济性是建筑师无法相比的,所以我们说现代雕塑的探索成果是海量的。




朱尚熹《生命的结构》

二、4G条件下的雕塑现状

如果说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的体力,那么以电脑发明为基础的互联网革命就延伸了人的脑力。既然工业革命催生了“雕塑造物”的雕塑革命,那互联网革命给雕塑带来的革命同样是不言而喻的。4G之前的2G和3G对雕塑的影响还没有感觉到,到了4G时代对雕塑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和直接了。就目前来看4G对雕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雕塑造物”的“造”的领域。首先在4G网络的催生下,雕塑“制造”的智能化在近三、四年得到了空前普及。在全国的雕刻行业,各种各样的数控机床已经全面普及。举例说石刻行业,一家工厂十几二十台数控雕塑机的装备是一种标配,传统的抡锤雕刻来“造”雕塑现象已经逐步萎缩,甚至消失。3D扫描仪在雕塑厂家和雕塑家工作室也正在加速普及,雕塑实体的数据化,一方面方便网络数据传输,另一方面方便了雕塑的放大与缩小塑造环节,极大地节省了在传统雕塑“造”环节的人力,提高了雕塑家和制作工厂的效率,其实用性之强大,势不可挡。第二就是4G网络直接将原来雕塑实体运输的环节清零,代之以文件数据传输的方式使雕塑到达了制作的目的地。同样是4G网络的魅力,再加上我国强大的物流体系,可以使我们最后的实体雕塑轻松地抵达作品的安装地或者是参展的美术馆。4G技术的介入,雕塑领域发生的变化也就不到5年的时间,一方面在制作行业迅速拥抱了数字技术主动对雕塑的制作传统进行了革命,在市场的动力驱使之下迅速对有关技术进行了普及,用以提高生产率和适应日益提升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固守传统塑造和制作的雕塑家群体则显得相对保守,一轮又一轮的关于数字雕塑的学术研讨以及大量的硕博论文还在探讨数字雕塑的正反面问题。不过有意思的是越探讨越普及,大有当年数码相机替代胶卷摄影之势。

雕塑的制作状态无非是在以下三种流程下进行:

1、勾草图→捏小稿→翻制石膏小稿→做终稿→翻制玻璃钢小稿→泥塑放大→翻制玻璃钢大稿→运输玻璃钢大稿到制作厂家→硬质材料的雕塑制作→运输到安装目的地或者是展览目的地。一共10个步骤流程。

2、勾草图→捏小稿→做比例终稿→数字扫描再进行数字放大→硬质材料的雕塑制作→运输安装目的地或者是展览目的地,一共6个步骤流程。

3、3D软件直接建模雕塑创作→数据传输硬质材料制作厂家进行制作→运输安装目的地或者是展览目的地,仅剩三步骤。

显然流程3是最为低碳的和最为有效率的选择。但是雕塑家的创作各有坚持,无可厚非,他们对于流程的选择是自由的,而且应该尊重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做出的选择。以上每一种流程都自有其长处和短处,目前我们的议题是4G条件下的多样化选择,并且这就是现状。



隋建国《盲人肖像》

在雕塑教育方面,4G以及相关雕塑数字化的技术也正在朝着普及方向发展,并在几乎所有的美术院校的雕塑系展开。“数字雕塑”已经堂而皇之地列入雕塑教育的课程,并在很多雕塑系实际运作,涵盖了3D软件、数字雕塑创作与写生等内容。在学生的毕业创作中,间接或直接使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常态。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论文中,不乏有关于对雕塑数字化和数字雕塑进行研究的议题。就在近一两年,数字雕塑还有了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资助的课题研究,成果斐然,相关展览层出不穷。在有经济实力的院校,数字化装备齐全,俨然一派科幻景象。

以上议论的是在4G条件下的雕塑制作方面似乎是发展得更加迅速,制作行业对数字化基本没什么障碍。但是在雕塑家群体中对于迅猛的数字化似乎就要迟疑、怀疑和犹豫得多。但是也有不少的当代著名雕塑家以此为探索的契机来为自己的雕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或者直接开发出数字化的新语言来拓展自己的雕塑理想。隋建国近年的雕塑都在一个雕塑的“造”字上下功夫,一方面他在以手捏的方式尝试艺术家与泥的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他在智慧地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放大制作。按照本文的思路,“捏”+“泥”=隋建国“造物特性”,而当他利用了3D数字放大与造物技术的特点并转化为一种理念表达时,立马显示出了“造物”者身份的转化,即:身体造物→数字造物=将自身尺度放大到“上帝”尺度的观念。董书兵的《大地之子》同样利用了数字放大技术,在缩小比例的定稿上进行3D扫描,在数字放大的同时,使用CNC雕刻机直接将石头雕刻成型,最后非常完美地将所有的分块安装到位,毫厘不差。显示出了与传统泥塑放大、翻制模型和点线机雕刻放大相比的强大优越性。作品精准而完美。笔者在2017年与张宝贵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北京低碳雕塑园”更是一次大规模实践雕塑制作数字化的重大事件,那应该是一次低碳材料+数字化的重要活动,从材料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低碳价值观。4G条件下的数字化运动已经形成了声势。雕塑家们的创作活动或多或少,直接或者间接,都在与之发生着联系。




隋建国《云中花园》

三、5G条件下的雕塑前景

5G是移动通讯的第五代,它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大流量数据传输,传输的速度非常之快,延迟达到毫秒级别,其功效超越前人的互联而进入物与物,物与人的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化是5G时代的核心成果。

为了实现智能化,云储存、云传输和云计算则浮出了水面。“云”将是5G时代最为关键的载体。而雕塑具有制造特性的艺术形式,势必与之发生极为密切的联系,雕塑的变革和繁荣必定因之如虎添翼。而具有4G特点的所有电脑硬件,以及与4G相关的设备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雕塑生产制造与雕塑家三维建模所使用的电脑及相关设备将被“云”产品所替代。尤其是当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走向商业实用的时候,任何量级的数据处理都不是问题。


首先在雕塑的制造方面对雕塑产生的影响主要分布在雕塑家和雕塑厂家两个层面。在雕塑家这边,3D扫描仪会普及到每一位雕塑家而成为标配。虽然将来3D扫描功能会配备在个人手机上,但是雕塑家个人工作室所使用的立体扫描设备应该更加专业和更能够满足雕塑创作的特殊需要。与此同时,更加高级和智能的3D打印机和CNC减材雕刻机器人同样会成为雕塑家个人工作室的标配。为了能够在雕塑小稿的制作上更加方便和自控,雕塑家的工作室会是作坊化+智能化状态,传统的雕塑模具翻制将逐步消失。在雕塑厂家方面,更大规模的雕塑制作可能会平台化。在云数据和云计算的强大支撑下,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厂家或者公司会整合成具有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的、大量智能化增材与减材设备的、集中高科技人才的优势的高智能和规模化的雕塑制作平台,来服务大型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制作加工。与此同时,在更为强大、智能和便捷的物流平台的支撑下,为雕塑制作的跨地区定制带来方便。到时候质量与效率才是硬道理,距离并不是问题。在雕塑的制作过程中,实体模型的运输会完全消失,数据传输与下载将成为普遍的雕塑“运输”方式。使用数据直接出雕刻成品,铸造工厂使用数据直接打印蜡型与砂型将成为常态。雕塑制作环节造成的垃圾将越来越少,整个流程会变得比过去更为生态,更加低碳。与此同时,雕塑的造型在制作中的丢失和变形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换句话说依赖数字化技术,雕塑的制作会更加忠于作者的原作,更加精准。艺术家和雕塑制作者的体力劳动会比过去大幅度降低,艺术家则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思考雕塑本身。而对于雕塑制作的产业工人,则面临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学习智能化操作与控制的知识了。

如果说4G对雕塑的影响还只是在雕塑的制“造”方面的话,那么笔者以为5G时代的雕塑前景,或者说对雕塑的影响就会同时体现在雕塑的“制造”和“创造”的两个方面了。



隋建国《手迹》

第二、雕塑家创作方面,主要涉及雕塑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以及对于雕塑创作所产生的牵连性变化,这种牵连性变化有可能就是雕塑“边界的机遇”。

首先,我们先看雕塑家创作状态的变化。在这方面又分为云计算条件下的雕塑家数字创作状态的变化和使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 的创作状态的变化两个方面。

我们先看看5G条件下的云计算的前景。随着华为云计算机个人化定制产品的面世,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云电脑”了。一旦普及到雕塑家群体,我们的雕塑创作将没有工作室内外的概念,也没有工作地域和地点的概念,雕塑家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工作而并不需要随身携带电脑。这是其一。其二,雕塑家有了随身随地的“云电脑”之后,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电脑的运算能力的问题了,再也不用担心大型雕塑的创作运算会出现电脑崩溃和死机的问题了。尤其是将来的云电脑一旦与量子计算连接,任何数量级的运算将不再是问题,再大型的空间雕塑运算与模拟都可以实现。将来雕塑家在使用VR和 AR创作时需要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来支撑,“云计算”在5G的传输速度下完全可以使雕塑家的创作变得非常流畅和开心。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规模所需要的运算能力来定制“云计算”,是按照天付费还是按照小时付费?都可以按艺术家的需求说了算,一切都是那样地公平和有效率。可以说强大的云运算能力与5G的传输速度使雕塑家的数字化从原来4G时代的小规模和尝试性,一下子变得实用而有效,甚至完全依赖了。



托尼克拉克《一垜》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伴随5G落地的VR和AR时代的降临,雕塑家创造状态的改变。 曾几何时在4G时代,雕塑家的数字化问题正是在一片争论声中艰难普及。受到的诟病之一就是三维形态的虚拟是通过二维动作的手绘板实现的,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诟病之二就是雕塑家原有的实体造物的身体运动的状态消失殆尽,代之以面对方寸屏幕的坐式,在手绘板上使用描绘的方式进行创作,其状态无异于画家和设计家。这样长期的坐姿创作状态,一是可能毁雕塑,二是可能毁雕塑家的身体健康。而VR与AR的普及将使得4G时代依赖屏幕和手绘板数字创作的“绘”物状态恢复到雕塑家原有的肢体参与的造物状态。雕塑家将重新站立,在空间中手舞足蹈。更有意思的是,雕塑的尺度模拟和远近模拟变得异常方便自如,挥手之间雕塑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真正实现布朗库西“像上帝一样地创造”的自由境界。

雕塑的边界机遇会在哪些方面:



托尼克拉克《非自然选择》

第一、VR和AR的出现,不仅仅是把雕塑的数字化创作放在了一个“真实的”空间状态,模拟物质的重力感,软硬度触感,而且还会影响到雕塑的展示方式。从“制造”影响到“观赏”。

虚拟展示将出现并普及,雕塑的观赏将不受地点的制约,参观雕塑展览将随时随地。只要有一幅VR或者AR眼镜就行了。当然,实体的美术馆和画廊的雕塑展还会存在,可那将是实体展示与虚拟展示并存的状态了。展示的革命些许会反过来影响雕塑家的造物观和造物习惯,由此引发雕塑“边界”的思考是可能的。

第二,5G的核心成果就是智能化,具有“智慧”的雕塑将会出现,与人可以互动的、交流的雕塑必将成为雕塑的新样式。5G时代的芯片将安装在物体上,实现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互联。具有智能的雕塑必然会出现在将来的雕塑艺术展上。在这个地段,雕塑创作与机器人研发的边界会有一定的模糊状态。原先的雕塑物态空间话题将转移到雕塑的行为空间,由此将扩展原先的雕塑边界。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主义的布朗库西将雕塑从“做人”扩展到“造物”一样。

第三,在5G的环境下,雕塑创作的数据化将成为主流,依赖数字化技术将成为雕塑家常态。当新一代雕塑家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候,雕塑的造物观里将忽视和缺乏人类对实体造物方面的对于重力的理解,甚至完全不考虑这样一个涉及雕塑本体语言的关键命题。漂浮的形态可能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虚拟展示的雕塑作品上反映出来。这也是会引发雕塑革命的关键点。

第四,在5G条件下,强大的软件与计算能力将使得雕塑的审美走向魔幻化。参数化设计和高技派的视觉效果将成为流行,实现复杂的视觉效果将变得容易,无所不能的软件技术将吞噬雕塑家原本的朴素和单纯,或者说艺术家在无所不能的电脑面前会不由自主,追逐繁琐,追逐浮华,追逐啰嗦,笔者估计魔幻式洛可可主义将出现在5G和6G时代。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唯一高智慧动物就是他们的平衡能力。一方面人类理性的力量会平衡过度放纵的魔幻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本能也会使其自身在高科技的环境里保持本性存在的空间。所以,我认为在5G甚至6G条件下,雕塑艺术与雕塑家会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坚守。



托尼克拉克《叠加的运动》

第一、对于传统的回望会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制衡器。追根溯源是人的理性,也是本能。上次英国雕塑家理查德·迪肯在中央美术院雕塑系的讲座就是这样的主题思想。他认为:“每当我想谈论未来,思路却总被带回过去”。当被问及何为“过去”时,他就例举到他们英国公元前2000——4000年的威尔特郡索尔兹伯巨石阵。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的未来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它直指我们的艺术之根,我们与传统的联系就像始终攥在手里的风筝线,风筝飞得再高,而“线”则与传统始终相连,否则在未来的路上就会迷失和陨落。当然,传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意味着整个人类的文明积淀。另外,对传统的宝库营养的选择也会因人而异,选择上的自由也无可厚非。但是传统也是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的。从造型艺术领域来讲,尤其是雕塑领域,我们自己的中华传统最为优秀的时代显然是宋以前的汉唐时代,并可以上溯至彩陶时代,而明清的雕塑艺术已经成为颓势和衰落状,相当于西方现代主义前夜的洛可可时期。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基本上选择继承的是明清传统,所以当下的工艺美术状态严重与时代脱节,急需现代化和未来化。现代化与未来化的必由之路就是回望我们上千年的汉唐甚至更早的传统,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源头。我们民族的雄浑、大气、浪漫主义的气质在那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不拘一格。那样的审美基调与中华民族今天之发展态势极为吻合。在我们优秀的传统基础之上再融进今天的时代感是我们雕塑艺术最为根本的现代之路,也是未来之路。

第二、作为人的运动及造物活动的本能需求,实体造物将成为雕塑家修身养性的必然活动,并成为在数字化条件下的学术方向。首先艺术家工作室会逐渐趋于小型化,作坊化,在较为强大的数字化装备下,实体造物的条件照样具备和存在。基于一种生存状态的欲望,雕塑家会动手使用原来的工具造物,进行雕塑创作。另一方面,为了鼓励艺术家以接触实体造物和吸引公众实物观展为学术方向的策展将不断出现,以此来平衡因过分地数据化、虚拟化带来的问题。

四、结束语

在此使用托尼·克拉克的语言结束本文,他说:“十九世纪中叶摄影之于绘画的变革,等同于今天电脑之于雕塑的变革。”他还说:“人类花费了150年找到了等同于造像术的技术,即自动生成式的立体造型技术,这种技术使具有三维性质的雕塑在制造中趋于便捷和有效率。”

托尼·克拉克本人的雕塑在依仗数字三维技术使自己的雕塑从原来的材料装置状态蜕变成数字形态生成的状态,前后的差异是很大的。而5G时代则是在更为强大的数字运算和传输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它对于具有“造”物性质的雕塑来讲,机遇就在大家的期待和自由畅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