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专栏

比利时艺术家如何狠刺当下享乐至上之痛?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8-10-22 11:05:00 阅读:4903
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画廊,贝浩登画廊终于登陆上海,并落户于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对面的大楼。上海艺术地标又添闪亮一点。



贝浩登(上海)开幕现场. 从左至右:艺术家温·德尔维(Wim Delvoye),画廊创办人艾曼纽·贝浩登(Emmanuel Perrotin),贝浩登合伙人龙玉(Alice Lung),国际知名建筑师André Fu,画廊香港与上海总监黄知衡(Uli Huang),画廊上海总监谢玮玲(Jessie Xie),画廊香港与上海总监朱瑜(Joye Zhu). 摄影:Ringo Cheung. 图片提供:贝浩登


贝浩登此番带来的首展似乎也不想平庸,于是选择了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比利时艺术家温・德尔维(Wim Delvoye)个展,这也是艺术家在上海的个人首秀。温・德尔维的作品极具辨识度,这也往往是现成品装置艺术家容易让人标记的特点。德尔维利用艺术传统与消费社会的惯例,重新挪用日常物品及艺术史上的图像符号,通过其看似煽惑的作品,质疑应用与价值、手艺与科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迭起的冲突。



水泥搅拌机(三点五分之一大小模型),2013

不锈钢激光切割

91 x 65 x 38 cm | 35 13/16 x 25 9/16 x 14 15/16 in



这看起来“似曾相似”,是的,100年前现成品艺术的老祖宗杜尚就是这么做的,也是在颠覆和质疑物品传统价值和我们强加赋予其现实实用意义的绝对正确性。可以说,德尔维在承继了这一质疑和颠覆的精神之上,再极致淋漓地运用当下消费社会“阅后即焚”的特点,狠狠刺激了当下享乐至上的人们的“痛点”——这就是他给猪纹身、给教堂窗花绘制排泄物图案、把博物馆殿堂那些为人耳熟能详的雕塑给扭曲和畸形化……于是一种不安和焦虑滋生,甚至是反感和鄙弃。这些情绪都是人之常情,德尔维或许认为,艺术品不仅是激发人之愉悦情绪,更应有质疑、震惊、反感等,以至于观者反过来也去质疑艺术家的用意——当然,观者也有权利去否定、批评,一如艺术家的权利。



双尾椎,2012

抛光青铜

54 x 140 x 107 cm | 21 1/4 x 55 1/8 x 42 1/8 in




站立的裸体,2018

抛光青铜

150 x 62 x 67 cm | 59 1/16 x 24 7/16 x 26 3/8 in

摄影: Ringo Cheung



虽然所选择的艺术家极具争议,但贝浩登的上海首展颇显诚意,以精致而宽敞的展陈空间集中呈现了温・德尔维几个阶段的代表作。展览汇集了德尔维在过去15年中创作的超过30件代表作,也使艺术家与中国多年的交谊更加深厚。早在2002年,“教堂”(Chapel)作品系列中的彩色玻璃窗就已参加巡回群展“长征计划”,在四川省磨西镇的金花寺展陈。2003年至2010年间,德尔维在北京郊区开设了养猪场,通过文身把猪变为“活的艺术”,使之成为2007年新北京画廊举办的艺术家中国首次个展的核心作品。当时展览还展出了装置作品《泄殖腔4号》(Cloaca Quattro),这台机器是德尔维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的系列装置之一,科学严谨的运行中流露出荒谬和挑衅。彼时,艺术家已着眼于人工仿制人体消化系统的议题。这件装置的另一版本《泄殖腔5号》(Cloaca No. 5),于2016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并将于今年10月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艺术家在此”中再次启动。


一走进展厅,则是德尔维的激光切雕装置《扭转自倾货车(顺时针)》和一只很容易被人当成普通灭火器而无视的铝制压花灭火器。“扭转切雕”系列是德尔维擅长的“混种”艺术语言:将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与混凝土搅拌机等工业元素混搭,扭转的轨迹似乎又遵循了“天择”的鹦鹉螺等波浪自然元素,其实都是经过精准的数学计算和静谧的现代电脑技术应用而成的。整件作品看起来很荒诞,然而过程又是那么严谨认真,这就是德尔维管惯用的反讽手法——而很多时候,我们一场努力、心血和认真,换来的或许只是一场无意义和一场荒诞,这就是生活很大一部分的真相。据悉,另一件同系列切雕装置《栓》(Suppo),原型是2012年卢浮宫个展期间矗立于玻璃金字塔内的巨型切雕装置,我们看到的是缩小版。



扭转自倾货车(顺时针)– 四分之一大小模型,2013

不锈钢激光切割

94 x 176 x 76 cm | 37 1/16 x 69 5/16 x 29 15/16 in


相似的反讽隐喻也在现场另一组装置《盛脚轮的匣子》中得到体现:看似安放名贵乐器的复古植绒花纹盒匣内,放置的却是旅行箱或办公椅的那种脚轮。如此相悖的幽默,让人哑然失笑之余又有一丝无奈。资本至上的消费时代,我们是否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落入去无止尽追求奢华外表却放任内在和精神苍白的这种窠臼?



反过来,最具实用意义诸如灭火器的器物,在经由艺术家赋予其外表精致的铝制压花花纹之后,我们是否会认为——这不是灭火器了?不,依旧是。那么,我们肯定会觉得压花的灭火器更美,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次性灭火器也追求华丽的外表呢?——这一系列发问使得这件名为《无题》的灭火器装置形成了与《盛脚轮的匣子》相反的镜像参照。德尔维在此即是玩了一番语词反讽和思维风暴的游戏,也是他构筑本人艺术语言殿堂的有力一锤:他化解传统习俗的定义,化解他人惯常的常识逻辑,走进他的展厅,就得听德尔维式的逻辑述说。





《猪皮纹身》系列亦然。据介绍,早在2003年艺术家在北京附近的村庄买下了一个养猪场,小猪被小心地麻醉,纹上多种设计图案——有LV的经典LOGO,也有街头涂鸦元素,还有宗教形象。这些猪其后一直生活在农场中直至自然死亡。艺术家在它们死后把猪皮剥离、暴晒,然后制作成标本。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被裱起来的猪皮纹身作品。





我们可以质疑他此类做法的争议性,但艺术家是在质疑艺术商品化本身的争议性。当然,艺术家的“私心”依然是主导的,就像他在某次采访中坦诚:“当我还在比利时给猪文身时,曾经想要以此挑战绘画。我想要展示给人们看我能够在猪身上做到的,可以与拉斐尔或牟利罗媲美,如同那些有着圣女、快乐儿童和丘比特的甜美巴洛克艺术。”





同样争议性的还有教堂彩绘玻璃系列,在展厅现场远看三片彩绘玻璃联排的时候,能感觉到的和我们在教堂现场感受到的一样精美安谧,但是当我们走近细馆却令人大吃一惊——所谓窗花图案原来是人体X光片和浊秽的图像,和宗教的圣洁纯美完全是背道而驰。德尔维的这一举动当然是“大胆”的,但正如善于言辞的艺术家本人所说:他无所畏惧,只是希望寻求肉体和灵魂之间平衡的连结。





星期五,2013

钢、X 光片、铅、玻璃





现场有两件的原型是清代象牙雕塑,经过艺术家的“扭转”,看起来大理石也有了象牙的质感。嗯,尽管艺术家的官方说法是:“通过对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去语境化,艺术家借此重新定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关系,一场‘历史事物的变革’就此上演。”其实,就是艺术家的乐园嘛,向迪士尼乐园致敬!——要知道,迪士尼乐园既是商业消费时代的终极大IP,又是成功的艺术传奇。一举两得,引多少追随者仰望!相比之下,扭转雕塑系列则显得“苍白”了一些,除了技术和视觉上的惊奇,艺术的力量不如德尔维其他的系列。



萨提尔,2018

上漆青铜

120 x 100 x 90 cm | 47 1/4 x 39 3/8 x 35 7/16 in

摄影: Ringo Cheung



更多展览开幕现场

















贝浩登(上海)2018年开幕展 温·德尔维个展现场图,摄影:Ringo Cheung . © Studio Wim Delvoye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图片提供:贝浩登







贝浩登(上海)开幕现场. 摄影:Ringo Cheung. 图片提供:贝浩登



关于艺术家



温・德尔维

1965年出生于比利时韦尔菲克。

现生活和工作于比利时根特及英国布莱顿。



温・德尔维擅于挪用历史上既有的艺术风格和图案,将微不足道的边缘事物甚或生物与之融合,呈现耳目一新的视效与主题。早前在中国饲养的文身猪,及在多地展厅内模拟消化系统生产粪便的机械装置,或许是他最受人瞩目的系列创作。戏拟的折衷和颠覆性实践,藉由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多种形式,徘徊往复于神圣和世俗、本土和全球等对立领域。他以讽刺的视角对峙各种神话,这些神话以意想不到的变体渗入当代社会的宗教、科学及资本主义。无论是将罗夏心理测试的墨迹转化为熠熠的青铜伪神,还是将水泥卡车变成激光雕刻的钢制新哥特式大教堂,大多数作品都采用了专业工艺和尖端科技。 温· 德尔维形式各异而主旨大同的美学表现,狡黠地规避被最终分类或标签,进而质疑艺术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