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专栏

中国当代进程50个关键时刻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8-10-6 10:51:00 阅读:4425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里,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们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经典的艺术事件。当代艺术在这几十个年头里不断的被重新定义,艺术--这个关于想象力的游戏在特定的时空里留下的印迹被我们记住或忘却。被我们忘却的部分使得我们记住的部分越发珍贵,经典,并通过时间的推移带上“传奇”的色彩。《兰亭集序》有云:“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亦会在以后产生好的,不好的影响,被后人评论,所以责任在这里显得很重要。这次所推出的“50个时刻”希望能让大家想起更多的那些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吴冠中发起抽象美讨论



1979年5月《美术》发表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倡导形式美。翌年10月,《美术》又发表了其《关于抽象美》一文。在美术领域无疑“星星美展”和“85新潮美术”是八十年代的重大事件。肇始于1979年的关于“风格与内容”的争论,一直延续到1983年,吴冠中的三年内发表了三篇文章,吴的观点旨在呼吁对艺术语言的纯化,摆脱政治对艺术的干扰和束缚。在《美术》工作的栗宪庭就此事在《美术》1983年01期和何新一起书写了文章《试论中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几点新探讨》支持吴冠中。吴冠中发起的讨论是第一次关于抽象美的讨论,所以此次讨论是理论界一次极为重要的一次论争。

无名画会首展



1979年,无名画会首次公开展出。当时北京美协主席刘迅听说有一批在“文革”中坚持画画的青年,便联系他们,希望给他们办展览,终于在7月7日使画展通过艰难的内部观摩,于7月14日正式展出。第一次公开展出后,美协要求其登记正名,经过再三讨论,有“惊蛰”、有“等待戈多”、“星期天画会”(因为当时画会成员各自都会于星期天去玉渊潭画画),后来无名画会的成员干脆说:“任何名字都不能代表咱们。干脆就叫无名画会。其实无名画会第一次展览可以追溯到1974年12月31日,那是在成员张伟家18平米的屋子里搞的地下展览,当时3有0多幅油画被钉在墙上,当时参加展览的画家有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张伟、郑子燕、马可鲁、韦海、王爱和、李姗等。

机场壁画事件



1979年9月26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成功。壁画共7幅,包括《哪吒闹海》、《森林之歌》、《民间舞蹈》、《巴山蜀水》、《科学的春天》、《白蛇传》和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由于袁运生在创作中大胆画入了3个沐浴的傣家女,一下卷入了风波的中心。海外新闻媒体曾经这样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大量的人潮涌进裸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当年十月的一天,邓小平等到机场参观,对此幅壁画创作给予肯定。而事件最后是以在壁画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封住浴女画面而告终。这是国内可查询的首次可以画“变形”画并在公众前得到重要展示的标志性事件。

星星美展首演



1979年,9月27日-12月2日第一届“星星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展出。9月29日遭禁,10月1日“星星”成员上街游 行。同年11月23日移展北海公园“画航斋”,由于展览遭遇封杀到游 行到复出,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参观人数超过了三万。这次展览由23位艺术家组成,大多数都是青年的业余作者,作品163件,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木雕等,主要成员有王克平、马德升、黄锐、曲磊磊、邵飞。后来栗宪庭在次年的《美术》发表的文章将作品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干预生活的作品,一是对形式美的探索。这是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艺术事件,它给中国当代艺术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星星画会注册美协



1980年夏初,“星星画会”成立并在美协正式注册,成员有黄锐、马德升、严力、杨益平、毛栗子、钟阿城、邵飞、艾 未未等。由于第一次画展的游 行取得的胜利,在8月20日的第二届星星美展被搬进中国美术馆的三楼,展览引起轰动。9月7日,门票创下9000多张的记录。

范景中和《美术译丛》



《美术译丛》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先后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重点翻译介绍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和名家名篇,如沃尔夫林的《艺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选择均首见于该刊。亦介绍西方艺术史研究的范围、性质和任务等,为我国艺术史研究提供批判借鉴的模式。读者对象为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者。历任主编金冶、朱伯雄、范景中。1984年开始范景中主持《美术译丛》工作!中国美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一个中心是跟这本刊物翻译大量重要艺术理论名篇是分不开的。

《西藏组图》和《父亲》首发



1981年1月《美术》第1期发表陈丹青的《西藏组图》和罗中立的《父亲》。同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引起轰动并获一等奖,有人曾建议将他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去。当时《美术》原先定的封面是叶永青的一幅画,后来《美术》编辑栗宪庭看到《父亲》后改发了《父亲》,当时《美术》实行责任编辑制,1月号是栗宪庭主编,刊发《父亲》时有很多不赞同的声音。

八五新潮前夕的艺术群体热



八五新潮是从1984年年底开始的,经历1985、1986、1987达到高潮,而就在新潮前夕,艺术群体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1984年7月,野草画会在湖南湘潭成立。同年9月“北方艺术群体”在哈尔滨成立,主要组织者为舒群、王广义、任戬、刘彦等15人。群体倡导健康、向上的“北方文化”,推崇崇高的理性精神。经《美术思潮》1985年第2 期报道,国内第一个新潮美术群体开始推向社会。

《美术思潮》创刊



《美术思潮》在1984年底出了试刊号后,于1985年2月正式推出创刊号。刊物宗旨是针砭时弊,推介开拓型美术家,建立现代美术理论。在不长的时间里,很快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但很快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大,由于反对者不断地向有关当局写信,并将《美术思潮》的编辑方针与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所以湖北美协与《美术思潮》编辑部在短短三年里一直面对着强大的压力。1987年9月左右,《美术思潮》编辑部终于接到了有关部门的通知:根据上级指示,《美术思潮》必须于年内停刊,其后将与湖北文联的另外四个刊物,如《长江戏曲》、《长江歌声》等等合为一个刊物,称为《艺术与时代》。1987年底停刊止,共发行22期。

前进中的八五新潮



1985年5月,国际青年中国组织委员会主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馆”,展出各类作品572件。主题为“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画展”作为一次与联合国和平年有关的展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展览,它是揭开’85新潮序幕的标志性大展。其中,孟禄丁与张群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最引人注目,并最终夺得展览的大奖。

《中国美术报》创刊



直属国务院文化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文革”后补充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和中青年科研力量,所内重史轻论、厚古薄今、互少往来的局面大为改观。在1984年春开始议论办报。1985年7月,《中国美术报》创刊,由刘骁纯主编,编辑水中天、栗宪庭、高名潞等,这是国内第一份全国性的美术专业报纸,4开4版,彩色胶印,每周一期,1989年底终刊,历时四年半,共出报纸229期。

新具象画展与西南艺术群体



早在1982年,毛旭辉、张晓刚、潘德海就交往甚密,两三年后考上华东师大美术系的昆明绘画青年张隆在假期看了毛等三人的画很激动,于是便讨论做展览。最后在1985年6月和7月,《新具象画展》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展出。除了毛等几人,还有上海的侯文怡、张隆、徐侃,展览共展出作品120件。展出时间共12天。这时,西南艺术群体还没成形。在1986年,王广义邀请毛旭辉参加了“珠海会议”,毛旭辉回去后很激动,跟张晓刚说咱们是不是也成立个什么群体。于是一帮人约好了到照相馆里照了张相,西南艺术群体也就成立了。新具象画展前后共举办了四届。与其它’85新潮起来的艺术团体一样,新具象团体是持续时间并不长的自发组织。在’85时期这种共同举办展览,相互帮助以促使自己的艺术能够得到起码的支持的工作的团体在1987年前后基本完成历史的使命,不散而散。


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



1985年7月,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在《江苏画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画已走到穷途末路,只能作为保留画种,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在世的国画大师,引起美术界一场轩然大波。10月,《中国美术报》以《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为题摘要转载,在中国画坛引起一场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一篇批评文章在画界引起这样大的震荡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文本批评在其产生的效应方面迄今为止也未能超过的一次批评事件。因为李氏的穷途末日论无异于宣判一个画种的死刑。而这涉及到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所取的态度。不管当时遭到多少人的反对,现在可以证明,李小山对中国画坛的这一强刺激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波普大师劳申伯格登陆北京开个展



1985年11月,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萨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劳申伯格在中国的展览对于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劳申伯格从抽象表现主义转到波普艺术,是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一次连接点。这次的展览对当时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反文化的“达达”热的崛起,最经典的案例是黄永砯拿《现代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放在洗衣机搅了两分钟。同年的12月,《中国美术报》第22期以近四分之三的版面专题评议,中国艺坛旋即出现波普热。



(关于劳申伯格来华展览有个段子,据说当时劳申伯格想选择四川美术学院作为自己个展的举办地,但当时与他交谈的一个校方领导不知道劳申伯格是什么来头,这当即让劳申伯格打消了念头,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每每回忆起与劳申伯格的擦肩而过无不感到遗憾。)


珠海幻灯展



1986年8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美术报》和珠海画院联合主办的《八五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史称“珠海会议”。王广义那时调到珠海画院,珠海画院刚成立。舒群给王广义写信,问他能不能把这个幻灯展的首展放到珠海。王广义很激动的答应了。展览共征集了全国各地1100多张作品幻灯片,与会者围绕对’85新潮的评价和当代中国艺术的道路和前景,发表了不同的甚至是尖锐对立的见解。此次幻灯展的意义就在于促成了89现代艺术大展的催生,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都提议要搞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展。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此会议影响到了西南的艺术家们。当时王广义邀请毛旭辉参加了会议,毛旭辉回去后很激动,跟张晓刚说咱们是不是也成立个什么群体。于是一帮人约好了到照相馆里照了张相,西南艺术群体也就成立了。

栗宪庭关于“纯化语言”的讨论



1986年在《中国美术报》工作的栗宪庭发表《重要的不是艺术》及1987年发表的《时代呼唤大灵魂的生命激情》引发了关于“纯化语言”的讨论。《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发表体现了当时已经开始反思’85思潮,其关注点明确集中于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西方的现代艺术不同上,而《大灵魂》则是基于栗宪庭认为’85新潮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有完整语言个性的艺术家的现实所写。此次论争是继“抽象美”与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论争,它对中国当代艺术所起的作用均在89现代艺术大展,后89艺术展得到很好的体现。

万曼——壁挂研究所



1986年,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建壁挂研究所。来自保加利亚的万曼在1953年来中国留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56年,万曼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同班同学宋怀桂作为周恩来特批的第一起涉外婚姻结为夫妻。万曼在创建研究所的当年就与中国学生合作了3幅作品打入洛桑展览一举取得了仅次于日本、美国的第3名。1987年5月他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当代中国艺术壁挂展,展出的全是装置作品,当时的政府不让展出装置作品,此时万曼作为外国专家的身份出面确保了展出。在这之后,万曼的壁挂研究所成了国美搞壁挂研究所的避难所,在万曼的“保护”之下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非例。因此万曼的壁挂研究所对于中国美院的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不小的。

厦门达达



1986年10月初,厦门一群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以“达达”的名义聚集于厦门湖滨南路群众艺术馆。这次展览参加者14人,展出作品83件,有大量装置类作品。在这次展览上,他们首次在中国直言不讳地提出“达达精神”:表明可以自由地运用任何材料(包括语词)和任何手段对“创作”进行干预。11月的一天,在黄永砯的主持下,展览者与观众一起,将厦门达达展出的作品进行了改装和焚烧,再一次实践了达达精神。在焚烧声明中,他们说:“这个展览已经不复存在,关于对它的赞扬或支持、怀疑或反对业已失去意义。”厦门达达就此诞生。这次事件通过黄永砯、林春、林嘉华、蔡立雄、焦耀明、俞晓刚等人的推波助澜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

八九前夕的“黄山会议”



1988年高名潞在11月22日到24日策划了“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研讨会”。会议在黄山市屯溪的江心洲宾馆举行,史称“黄山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中青年美术家和理论家。会上展示、交流了两年来的探索性新作、并结合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当代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当前艺术市场的开发等问题,探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并且围绕将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其它艺术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八九现代艺术大展的成功成就了“黄山会议”的意义。

一波三折的八九现代艺术大展



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农历是大年三十开幕。展览展出了186位艺术家的293件作品。为了吸引观众,被放在一楼右边厅的,是观念和装置艺术。其实这个展览已经远远超出策展人的想法,一大连串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作品比起雕塑和绘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比如吴山专的“卖虾”、张念的“孵蛋”、张培力的“30cmx30cm”、宋海东的“地球仪”、黄永砯的“洗衣机”、唐宋和肖鲁的“枪击”。’89现代艺术大展的确是’85新潮以来的一个转折点。另外,除了主要策划人高名潞、栗宪庭外,还有近十位批评家参与了这项学术活动。这个展览是新时期以来第一个由批评家组织策划的大型艺术展,也是80年代唯一的一个由批评家策划和主持的大展。

圆明园—艺术家曾经的“理想圣地”



圆明园,一个在90年代享誉艺术圈的“理想圣地”,自发形成几百位艺术家的聚集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些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了京城较早的一拨流浪艺术家,他们都寄住在圆明园附近,以此为创作与生活的根据地。1990年,曾经参与报道京城流浪艺术家的《美术报》原工作人员田彬、丁方等人,从报社纷纷撤退出来,与方力钧、伊灵等艺术家一起迁到了福缘门村画画,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家聚集的中心。1991年12月,在达园宾馆的一次展示上,圆明园画家第一次集体亮相。1992年9月,在布鲁塞尔举办《中国圆明园艺术家作品展》,此为圆明园画家村画家第一次以群体的形式在境外展出作品。时至1995年,据说,艺术家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四百。1995年夏天开始,由于户籍制度等的介入,圆明园画家村被迫解散,画家各自迁往别处。

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入围卡塞尔文献展



1992年6月卡塞尔文献展的外围展“时代性欧洲外围艺术展”在德国举办,蔡国强、吕胜中、李山、倪海峰、孙良等参加,中国前卫艺术作品开始进入国际大展。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举办



1992年10月,“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展览中心开幕,主办者以建立中国的艺术市场为宗旨,调动国内企业集资投资,在推动中国艺术市场上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

后八九的中国新艺术



1993年,由栗宪庭、张颂仁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POST 1989:NEW ART IN CHINA)。展览地点一个是汉雅轩、一个是香港市政厅,展览展出54位艺术家200余件作品,这个展览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国巡回展出巡回了8、9 年。这个展览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性的走向国际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是’89大展后最为突出的展览。

中国艺术家首入威尼斯双年展



1993年6月13日-10月10日,“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入围:耿建翌、张培力、方力钧、喻红参加“东方之路”展,王友身参加“开放展”。

媒体的变革



1994年5月,由王林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第三回展在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展出海内外近百位艺术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装置与行为艺术的上千张图片、幻灯片及30多盒录像带资料,并举行了以“转型期的中国美术”为中心议题的研讨会。早在1992年,吕澎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开了广州双年展的研讨会,而当时王林在广州美术学院开了行为、装置等部分的研讨会。到了1994年,王林重点提到的“媒体的变革”很精确的抓住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媒体的变化。毫无疑问,在’89艺术大展上几乎还是清一色的架上绘画局面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逐渐被改变。这个文献展对于非架上的一代崛起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黑皮书》与谢德庆



1994年,艾未未、徐冰还有冯博一一块做了一个《黑皮书》,当时第一集出版之后,它的作用是有一点像纸上展览,因为在中国当时那种情况,这种前卫艺术根本不可能公开展示。这种东西如果说是策划人的权力的话,是可以体现一点的。就是说,《黑皮书》在当时带动了一批比较年轻的艺术家在实验艺术创作上的激情。《黑皮书》除了成功推出东村的马六明、张桓等行为艺术家,也是国内的艺术家首次全面了解在纽约的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

宋庄艺术家群落成形



1993年张惠平、方力钧、岳敏君、刘炜、高慧君、王强等艺术家一起来到宋庄看房子,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画画和生活,起先他们一伙人还到过香山、十三陵等北京周边的一些地区,由于考虑到各自的环境,直到1994年艺术家们才一起搬进了宋庄。这些艺术家曾在北京周边的圆明园地区生活和创作过,由于圆明园画家村的解体,他们才选择了宋庄。越来越多的艺术和艺术家在这里萌生,同样这些艺术家在宋庄的日子里也各有收获,创作了各自的艺术神话。目前据统计已有1500多个艺术家在宋庄生活和创作,宋庄被称为“世界最大艺术家聚居地”,宋庄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惊人的。



1994年,继圆明园画家村被取缔之后,东村艺术家村落形成,代表人物张洹、苍鑫等,集体完成重要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廖雯与女性艺术展



1995年5月廖雯主持了在西三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展,参展艺术家共12人,其中女艺术家林天苗的作品首次展出,作品为《缠的扩散》,此次展览是上个世纪90以来为数不多的关于研究女性艺术的重要展览。

上海举办首届双年展



1996年3月18日,上海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主办。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旨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局面,内容以油画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在中国发展为重点,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风格,参展艺术家共29名,展出作品共160件。第一届上海双年展的组织十分谨慎小心,只在以油画为主的展览中加上了陈箴、谷文达、张健君三位上海籍旅外艺术家的装置作品。这也是政府美术馆第一次正式接纳非架上艺术。这个展览体制的建立为上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中心打下了基础,起码在上海,中国当代艺术有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被选择出国参展。上海双年展是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双年展,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第七届双年展将于2008年9月8日举办,主题为“快城快客”。

现象与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



1996年9月,中国第一个当代录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画廊开展,吴美纯和邱志杰是策划人。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在今天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媒体势力的中坚力量。此次展览为日后中国美院成立新媒体艺术中心和成立新媒体艺术系奠定了不可忽视的根基。

观念摄影的崛起



1997年的9月,施岸笛与亚历山大.托奈在柏林的新柏林艺术中心策划了“中国新摄影家”的展览,这是关于中国观念摄影的第一个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有郑国谷、颜磊、杨振中、刘铮、荣荣、邱志杰、耿建翌、庄辉、顾德新、赵亮等。此次展览第一次集中的展示了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观念摄影,标志着中国观念摄影的崛起。

高名潞与Inside Out



1998年,高名潞在纽约,旧金山等地集中策划了迄今为止在西方最大型的中国前卫艺术展“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此期间,高名潞也撰写编著了包括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的英文专著和多篇有关中国艺术的英文论文。在西方人当时大多数并不太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情况下,高名潞第一次较为整体地展览了中国当时的前卫艺术。

实验的“后感性”



1999年1月8号,后感性的第一次展览“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在北京芍药居的一座民居的地下室里举办,明确提出了背离观念艺术的立场,是本次展览的主要意义所在。作为艺术现场的后感性的目光集中在三个地带:延异的身体经验;构成性的记忆与想象;情境的整体性震颤效果。强调体验的亲身性、现场性、综合性和不可还原性。此次展览首次出现用尸体为材料的艺术品。展览的激进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批判声音尤为强烈。

徐冰荣获“天才”奖



1999年,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就授予其天才奖和31.5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这也成就了徐冰成为麦克阿瑟奖华人领域第一人。就在得天才奖的10年前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徐冰的长达几十米的巨幅书法长卷《天书》在展厅才刚崭露头角,而自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靠“玩”文字“玩”到得“天才”奖本身就足以证明徐冰的天才。另外2004年,他凭借反映“9?11”题材的作品《尘埃》在英国获得“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又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独立艺术空间的崛起



2000年底到2001年初,北京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新媒体艺术中心,主持人是王功新、林天苗。2001前后,国内独立艺术空间开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当时798还没形成,藏酷是唯一一个独立艺术空间,这样很快成为北京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核心地方,几乎所有的研讨会都在这里开办。当时的学术委员会有李振华、吴美纯、邱志杰、凯伦、皮力等。

《美术同盟》网关于收租院的讨论



网络媒体兴起之后,很大程度上抢了纸质媒体理论论争的饭碗。2000年,《美术同盟》网发起了有关收租院的讨论。事情缘起于1999年6月,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创作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并获得双年展最高奖项“金狮奖”,后被四川美术学院起诉严重侵犯原《收租院》作者的著作权。消息传开后,艺术界人士随即在《美术同盟》网展开激烈论争,参与论争人数繁多,正反看法不一。一时间,关于《收租院》的讨论成为当时最火的新闻事件,而《美术同盟》网理所当然成为当时人气最旺的艺术网站。次年5月,《美术同盟》网爆发关于行为艺术的论战,北大教授朱青生成为讨论中的焦点人物。

实验性的“广州三年展”



2002年11月18日,广东美术馆举办了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这个展览以上个世纪90年代十年中的中国实验艺术的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作为其主题,展览以“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本土与全球”为基本主题构架,全面系统展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发生的具有史学意义的实验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并通过展示和文本形成一种既不同于本土原有流行的批评概念,也不同于西方解释的新的解读模式和史学构架,为了展示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特征,展览还包括一个“继续实验”部分,邀请15至20位最具活力的艺术家创作一批新的实验作品。广州三年展是继上海双年展之后又一个中国重要的三年展。

范迪安策划“生活在此时”



2002年,范迪安在德国柏林的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馆,和德方策划了“生活在此时”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标志着当代艺术开始得到官方支持。当时是中国首次在德国举办大型的当代艺术展,在展览开幕之前,德方对中国艺术的整体水平以及策展能力都表示怀疑,只决定把其中的几个侧厅租借给中方,但展览开幕以后,其影响力及受欢迎度让德方后悔不已。



(另外,在2001年,蔡国强为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策划的多媒体大型景观艺术焰火晚会,首创我国政府把官方外交活动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先例。)

长征计划——实验策展的极端



2002年6月28日,《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大型艺术项目实施队伍开赴长征始发地江西瑞金,长征计划正式启动。2002年6月至9月,250名国际和中国艺术家,重走长征路,重访革命历史圣地,在从瑞金到遵义,从丽江到草地,从甘肃到陕北出现了几百个室内或露天画展、摄影展、雕塑展、永久性雕塑和装置的创作、民间艺术的考察和整理、表演艺术的演出、电影的播映等种类丰富的艺术实践。此外在途中还召开有海内外策展人和理论家、艺术家参加的当代视觉文化研讨会。参与该活动的除了海内外当代艺术家和学者,也包括沿途当地的当代和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和活动。长征计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策展、实验策展出现后的最激进的一次大型艺术活动,是它将实验策展推向了高潮。现据长征空间的卢杰表示,“长征”仍在继续。

798艺术区的崛起



2003年4月8日,由新798艺术空间(时态空间)负责人徐勇和艺术家黄锐发起,邱志杰、张离策划,“时态空间”主办,厂区各机构(包括长征空间、Time Zone 8、仁艺术、B.T.A.P.、798照片工厂、谢素贞艺术替代空间)协办的“再造798”大山子艺术区综合艺全域举办。活动包括特展“回音”和各机构与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两部分。“回音”展邀请厂区以外的17位当代艺术家展出绘画、雕塑、摄影、录像、表演、装置艺术,组成“时态空间”的开幕展,展期至5月8日。展览开幕的同时,艺术区内的各文化机构、中心和艺术家工作室也各自举办了相应的活动或直接对访问者开放。展览当天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将近2000人的观众参观浏览了大山子艺术。此次活动是自2001年独立艺术空间成为全国性的现象发展到艺术区的形成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点。

威尼斯双年展首设中国馆



2003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首次设立中国馆,开馆仪式于当天下午在中国馆所在地“处女花园”举行,这是70余个国家馆中面积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展览的总策划人范迪安将本次的中国馆展览的题目是“处女园:浮现”。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包括张永和、王其亨、彭禹和孙原组合、刘韡、徐震等6位艺术家的5组作品。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专门根据场地设计了以竹子为材料的建筑结构,名为《竹跳》,创造了新的可游可居的景观。著名地理环境研究学者王其亨的参展作品《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由图片、动画设计以及他的评说构成,在现场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年轻艺术家彭禹和孙原的作品名为《农民杜文达的飞碟》,将安徽农民杜文达制造的直径6米、高3米多的飞碟带入了展场。室内作品则是刘韡和徐震的《光》和《喊》。

“人文中国”在广东美术馆



2003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再现了5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朝向人性化与个性化嬗变的进程。作为中国生活的纪实精品,据说在展后全部影像作品底片全部为广东美术馆低价收藏。展览除了本身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和震撼的摄影纪实现场体验外,也提示了我们摄影艺术市场暗藏的潜力。

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开幕



2004年4月24日,第一届北京大山子艺术节(DIAF2004) 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艺术节以《光音/光阴》为主题,其中展示了十多个视觉艺术展览,十个左右的与声音艺术相关的音乐会或活动,以及几场戏剧和舞蹈表演。从第一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开始,798艺术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符号。DIAF2004期间,艺术区全域的二十数个艺术工作室同时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后来由于七星集团的干预,艺术区迅速修改了活动名称,把“第一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改成“2004大山子艺术区艺术展示活动”。以后每年的4月24日-5月23日都成为艺术节的时间,第二届、第三届顺利举行。

过去与未来之间录像、摄影艺术展



2004年6月10号,巫鸿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划了“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新录像艺术展”,这是继高名潞在纽约策划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之后华人在纽约的又一大手笔,这也是中国摄影、录像艺术在纽约第一次的完整亮相。此次展览的规模很大,有6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130多件作品,浩浩荡荡地占据了ICP和亚洲协会里的两处大型展厅。声势浩大的后面自然有资本的后台。展览主办方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亚洲协会,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的斯玛特家族画廊等机构。由美国人掏钱做的展览对于中国的艺术界而言无疑是比较环保、有效的展览。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站在纽约的舞台上,诠释中国的过去和将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对有趣的交叉。

《血缘:同志120号》拍出98万美元



2006年3月31日,苏富比拍卖行首次在纽约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尘埃落定。拍卖会总成交额超过了1300万美元,比原来估计的600万至800万美元高出近一倍。其中张晓刚1998年创作的大幅油画《血缘:同志120号》卖出97.92万美元,成为当场最高价,并且创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纪录。1999年,他的这张作品出售价格为1万美元。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落成



2007年11月1日尤伦斯夫妇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正式宣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07年11月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作为中国最具综合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UCCA坐落于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的一座包豪斯厂房内。UCCA开幕所呈献的重头展览是探索“85运动”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该展览汇集了’85时期领军人物们所创作的大量作品。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日益赢得世界的关注和认可之际,UCCA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开幕后一年内将举办一系列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展,包括黄永砯作品回顾展、国际新兴当代艺术家主题性群展,以及享有盛誉的尤伦斯基金会藏品精选展等。

中国首届“批评家年会”成立



2007年11月10日,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北京通州月亮河度假村举行。

古根海姆蔡国强个展



2008年2月22日,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蔡国强的“我想要相信”个人回顾展,展现从蔡国强的火药草图,爆炸设计化,装置以及社会活动四个媒介,通过从世界各地公家或私人收藏遴选的八十年代以为八十多件个人作品,体现他对当代国际艺术在形式和观念上的贡献。而这一次,策展人撤掉了包括毕加索在内所有名家作品,将全馆空间为蔡国强办展,这也是美国美术馆迄今规模最大的华裔艺术家个人展。纽约揭幕之后,展出还要巡回到北京,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作为文化奥运项目的一部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9年在比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古根海姆馆长在谈及蔡国强的个展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蔡国强个展和博依斯个展是创馆以来最好的两个展览。我们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博依斯的个展标志了德国艺术的崛起。蔡国强能在古根海姆办个展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中国的当代艺术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附其他艺术大事记

1982年4月,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1983年5月,毕加索绘画原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3年10月,挪威蒙克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5年7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中法青年艺术家狂欢,在国内首次出现行为艺术表演;

1985年11月,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画家》杂志创刊;

1986年12月,“观念21艺术展现行动”在北京大学进行,艺术家盛奇、赵健海、郑玉珂、奚建军、康木;

1988年10月,徐冰、吕胜中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徐冰展出天书“析世鉴”;

1988年10月,一部全面反映中国现代艺术状况的纪录片《大地震》开拍,导演温普林策划实施“告别二十世纪”大型艺术活动,上千人参与包扎长城的一系列行为艺术活动;

1988年12月,“最后的晚餐”行为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主要参与人员为李山、孙良、宋海东、吴亮、栗宪庭等;

1991年9月30日,刘小东、喻红作品参加太古佳士德公司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拍卖”,中国油画首次以整体姿态进入国际市场;

1996年,香格纳画廊落户上海;

1997年,尹吉男策划,温普林编导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在国家媒体开始全面推介中国当代艺术;

1999年12月,成都“世纪之门”现代艺术展播放温普林作品《中国行动》,是当时有关中国行为艺术的全纪录;

2002年,文化部出面组织艺术家参加圣保罗双年展;

2002年,东京艺术工程落户北京798艺术区;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新媒体系,张培力任系主任;

2006年,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的成交额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

2007年6月27日,当代艺术展览“2007大声展”在广州拉开帷幕;

2007年6月,艾未未携《童话》参加卡塞尔文献展;

2006年9月12日晚,瑞士巴塞尔博览会与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对话中国: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新机遇”的论坛

※ 内容来源:《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