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专栏

陈文令:人要有种少年心气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8-2-3 10:14:00 阅读:3418

艺术家陈文令

“一战成名”的流浪少年

陈文令,1969年生于福建泉州,祖父是当地的地主大户,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著名的厦门集美中学的毕业生,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爱写字画画,后来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国画专业(现厦门工业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开始跟人学做木雕、磨漆画、画漫画、写书法,随性地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

“一开始,我生活很流浪,艺术也很流浪,年轻时代多一些不确信的变动其实挺好,这会更好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质,这个过程对我后来的成长特别重要。艺术有千百万条路,其实是不太可以教出来的,它只可以去熏陶和影响。只有身体和艺术都去流浪、去尝试,经历过漂泊不定的过程,最后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确信的艺术”,陈文令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3 丹麦海岸国际雕塑展,奥胡斯海岸,丹麦

1993年,陈文令来到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一年,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过学院派的泥塑训练,但他已经在没有很多“基本功”的情况下开始了许多创作,在他眼里,艺术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由的事儿,不同基本功条件的人也都可以做创作。尽管在厦门的生活特别困难和窘迫,但是陈文令一直确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这点他从来没有过怀疑。


“我的特点就是,你说我行我也行,你说我不行我也行。艺术是一个人的斗争,是自己打败自己的过程。”

——陈文令

1994年从北京回到厦门后,陈文令潜心各种艺术的探索。到了30岁,他自己觉得不能再等待了,是应该出来的时候了。一种强烈想要做艺术个展的冲动被他本人称为“野性大喷发”。2000年,陈文令到北京四处寻找展览机会。但拜访了许多人之后,他发现在当时的展览体制内,没有人愿意给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这样的机会。不过这当然束缚不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没人说我的展览一定要在室内,要策展人,要剪彩,要红酒,要漂亮女孩来撑场面”,陈文令如是说。



2002 厦门海边展

他说服妻子,卖掉他们当时在厦门只有有五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以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准备自己的展览。没有工作室也无所谓,陈文令在鼓浪屿海边的两棵榕树下,做了6年雕塑,小红人系列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当时的鼓浪屿还是个人少景美的幽静之地,偶尔有游人过来看他创作,闲谈两句,他也不觉得是对自己创作的干扰,陈文令将这里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工作室”,就在室外的树荫下,陈文令创作了一百多件小红人雕塑,展览时,他把这些雕塑拉到厦门的海滩上,邀请了自己的几位老师和朋友来海边看展,以极其“简陋”的方式开幕了这场个展。这个展览当时立刻在全国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视作是挑战传统雕塑展览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展览。陈文令红色雕塑旋风波及国内外,引来了各大媒体和批评家对其讨论、报道,这次海边的“野生”展览也被陈文令称为自己一生难以超越的展览。



2002 厦门海边展

《红色记忆》系列的雕塑作品,可以说是以陈文令对自己童年与内心的真实写照,儿时关于饥饿的记忆,以及随性欢脱、无拘无束的汪洋恣意,都在这组小红人里得到了体现。时隔多年再看陈文令的艺术历程,这种精神其实从未离开过他的创作,他的许多展览都是在户外的自然中举办的,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带着原初的倔强、顽强的少年心性,让人们从陈文令的艺术中感受到最直达内心的震撼与触动。

悲凉中的浪漫与诗性



安仁双年展参展作品《共同体》

“我的作品里有点黑色幽默,有点酸楚、带有痛感的美,同时也有浪漫和诗意的美,有一种悲欣交集的审美秩序。”

——陈文令

《红色记忆》系列作品所产生的轰动,让陈文令“名利双收”,在厦门时,他被视作“艺术界的一匹黑马”,开始可以卖作品了。“继续留在厦门会很安全”,陈文令说。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就成功了,世俗化的成功与自己内心的追求,陈文令一直分得非常清楚。2002年,陈文令参加了广州的中国艺术三年展。第一次参加“正规”的展览让陈文令知道,从野战军变成自发、自觉的创作方式,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正如他本人所说:“草根,只是一种精神,它不能是你的全部。草根也需要慢慢修正,进入正规的跑道后才会更大的发挥空间。”



《幸福生活NO.21》
2004年,陈文令为了打破自己的“安全”,从厦门移居北京。之后每隔一两年,陈文令就会推出一系列有挑战性的新作品。比如《幸福生活》系列作品,是他想要打破对内的、自传性质的创作,而转向对外的、对消费主义有所批判的创作开端。这系列作品以动物的形象来指涉和隐喻人类世界,其中“猪小姐”这件作品被已故著名香港收藏家黄建华先生收藏,摆放在北京的艺术商场——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大门口。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行为——在艺术家看来,猪很复杂,猪的肮脏、愚蠢、聪明、快乐和生命力,以及快速生长又快速被消费的宿命感,都很像当代人。而这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被摆在一间高级商场的门口,便产生了新的语义与生命。



《幸福生活NO.21》

陈文令认为,艺术家要有对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审视和批判精神。当今这个世界,肉眼能够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无形的东西越来越少,并且一直在消失——比如人的良知,道德的底线。采访时陈文令还谈到了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激起热议的“江歌案”,“人的身上有动物性,动物其实也是通人性的。所以才有‘禽兽不如’的说法,说的就是人性良知的缺失。”陈文令如是说。他说自己未来打算针对此事件做一件作品,因为社会不应该忘记江歌这个善良的姑娘。忘记,就等于对善良的背叛。现实中有着无数默默的行善者,他们非但没有受到褒奖,反而还会被伤害。陈文令希望用艺术的方式把这件事凝固下来,因为“正义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万物之牛No.1》

在《中国风景》和《万物皆牛》系列作品中,陈文令尝试了现代的不锈钢材质,光滑的不锈钢表面反射着今天既丰富多彩也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动物、植物、人类与机器也都融化于一体,点像山水、冰川、树木和河流。而这液化的状态正如一切的界限,都在消融的社会现实。

为奶奶遗嘱而创作的关公像



《关公骑马铜像》

2016年,陈文令应奶奶的要求,为家乡的家庙创作了一座关公骑马铜像,这座铜像可以说无论对于陈文令个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或是当代艺术领域,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我一开始是想为奶奶做一座塑像,因为奶奶十七岁时,爷爷就下了南洋,之后因为战争原因就只回来过一次。奶奶活了一百岁,守活寡八十几年,一直信奉传统礼教,非常善良,我就想为她做一尊写生雕塑头像。”陈文令说。但是在塑像过程中,奶奶却告诉他,为她这个老人家做塑像没有意义——“我就是个普通老太太,还要为我铸铜做个像?你不如去给家庙做一尊关公像。”

其实,陈文令的奶奶,严格意义上与陈文令并没有血缘关系。当年,为了恪守礼教,守住陈家的香火,奶奶在二十岁的时候买了陈文令的母亲作为养女,后来又有了父亲的入赘,这种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陌生,但是奶奶用她的坚强、勤劳和善良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并将子女们养育成人,后来这些儿女与孙辈们都对奶奶非常孝敬。

提出做关公铜像的事儿后不久,奶奶去世了,走得很平静。陈文令说,奶奶出殡那天倾盆大雨,但陈氏家族的村民,远亲近邻都来了。家乡人认为出殡时辰是不能耽误的,于是一千多人冒着大雨抬灵柩,行棺送葬。奶奶最后的这场葬礼,让陈文令看到了奶奶的为人。“奶奶一生清贫,对社会也没有太多的物质上的贡献,但是她一生都在帮助别人。她年轻时有点像赤脚医生,会用自制的中草药帮人治疗皮肤病,晚年她衣食无忧,也会拿生活费救济别人。陈文令说,他相信正是这种善良,为奶奶带来了巨大的福报和快乐。

陈文令的老家非常信奉关公,无论是千秋忠义的道德精神,还是庇佑生活,都在乡间占据重要的地位。陈氏宗亲们听到陈文令这位国际知名的大艺术家要为家庙捐赠一座关公铜像,自然是非常兴,他们同时向陈文令提出要求,希望新时代的这尊关公“能文能武能赚钱”。

为了满足乡亲们的需求,陈文令制作了《关公骑马铜像》:关公手持大刀,代表武将身份,以武止戈,旁边配有金蟾戏珠,有招财之寓意。而其刀锋所对的住家提出异议,认为刀锋对着自家,会有血光之灾,所以陈文令又在铜像上加入了和平鸽,代表祥和平安,同时象征着中国武术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追求和平。陈文令为了纪念奶奶,又将自己的小红人形象植入铜像之中,坐在马背上,倚靠着关公,好似童年依偎在奶奶身旁,汲取她的道德精神。

“我们家很信关公,但做这个雕塑的过程非常曲折。当时宗亲们认为关公像上坐着一个不穿衣服的小孩,是不成体统的。我就和他们解释,这个孩子意味着在关公的忠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所有后辈,后来宗亲们就同意了。”陈文令说。

雕像落成那天,陈文令用个展的形式,做了一个见证仪式。开幕时他把奶奶的亲朋好友,帮过奶奶的人,还有自己儿时的老师们都请来,举行了一次“奶奶的作品”的开幕式。



《关公骑马铜像》落成仪式

一开始,陈文令有点担心这座非常当代、标新立异的《关公骑马铜像》在民风醇厚的老家待不住。但是后来有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陈文令的担心——关公像中金蟾对面那家的一个堂弟,居然很神奇地在铜像落成后不久中了1000万的彩票!

这件事或许是一个有意思的巧合,但它发生后,村民们纷纷认为这座铜像是非常灵验的,非常欢喜,于是家庙的香火也变得异常旺盛。陈文令也觉得这件事很不可思议,他后来去询问这位堂弟的品行,亲戚说这位堂弟也是倒插门到厦门去的,从小时候起,他每次回来都会去家庙里把祖先牌位扫得干干净净,有一种很感人的敬天爱人的精神和品格。“我觉得奶奶也是如此,人生,熬着熬着就能熬出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局”,陈文令说。

这件将当代艺术与传统民俗文化融于一体的《关公骑马铜像》,作为“新民俗”代表,在世界关公文化里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陈文令说:“在经历过当代化的转换后,地域性文化就成为一个世界性文化。做了这件作品,我良心落地,对自己,对奶奶,对艺术,都有一个交代。”

2015年,陈文令被查出罹患鼻咽癌。在经历过8次化疗,33次放疗后,仅用了43天时间,陈文令奇迹般地康复了。当时,医生都说,很少看到病患像你这样的性格。陈文令说,很多人患了癌症后,是被自己的心理压力击垮的。有些人会说“顺其自然,认命就好”,但是他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自然?对病魔,就是要面对它,对付它,战胜它。要很乐观地与它搏斗,不然它就会继续欺负你。”



《行走的人》

在2017年4月,陈文令在大病初愈后做了一个大型的个人展览。其中最醒目的一件创作《行走的人》,塑造了一个长着一双巨大脚掌的小孩,戴着防毒面具,抱着发亮的沉重石头,背上顶着梅花,步履蹒跚,行走在色彩斑斓的道路上。“我个人很喜欢梅花,和我个人的生命经验有关,它有一种在严冬腊月怒放的风骨和气节。四君子之首,当之无愧。”陈文令的理念是,只要人的心不倒,生命之树就不会倒,只要心亮着,再黑的人生路都能走得下去。

采访中他还谈到自己即将在昆明翠湖的蓝天碧水和西伯利亚红嘴海鸥的环绕下,继续做一个露天的雕塑项目。他说,现在的自己会用更加自由的目光去看待艺术、自然与人生。

“人家劝我不要那么奋斗折腾,我说我做艺术太开心了,不做艺术才会死掉”,陈文令说。“人应该用审美的目光去看人生的所有遭遇,不能用抱怨,悔恨,埋怨的目光去看。比如我,今年48周岁,大半生很精彩,很充实,真正活过,活透、活开心了,我也还会继续样活下去。”



陈文令

1969年生于福建泉州

先后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重要个展

2017 “妙谛因心”——陈文令个人展览  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中国

2017 “世外桃源”——陈文令个人展览  中画廊 北京 中国

2016 “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户外雕塑展   顺义国际鲜花港 北京 中国

2014 “共同体”—陈文令新作展  表美仙画廊  首尔 韩国

2012 “异度风景” ——陈文令新作展 品画廊  北京  中国

2011 “对号入坐”—陈文令个人展览 安姿当代空间 香港 中国

2010 “悬案”——陈文令新作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09 “紧急出口”——陈文令新作展 卓越艺术空间 北京中国

2008 “我的童年”——陈文令个展 OdeToArt  Singapore 新加坡

2008 “中国风景”——陈文令个展 井画廊 东京日本

2006“幸福生活”——陈文令个展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 中国

2002“红色记忆”——陈文令雕塑展示行动 珍珠湾海滩 厦门 中国

1991 “不务正业”——陈文令木雕展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厦门 中国        




曾获荣誉奖项


2015年获中澳艺术大使荣誉称号

获2012年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获2011年丹麦奥胡斯市国际雕塑展最受欢迎大奖

获2011年 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

获2010年“报喜鸟”空间艺术大奖

2010 年入选“艺术财经”杂志, 中国百名权力人物榜

获2008年 杂志“当代艺术”,五四青年艺术杰出贡献奖

获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获2003年北京双年展中国雕塑特展,《红色记忆》获最受欢迎作品奖

公共收藏

中国美术馆                 北京今日美术馆

韩国国立美术馆             韩国首尔市美术馆 

首尔斗山美术馆             美国休斯顿美术馆

美国丹佛美术馆             丹麦Arox 美术馆

悉尼白兔美术馆             澳大利亚墨尔本雕塑美术馆

广东博物馆                 福建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福建省博物馆

湖北美术馆                 厦门集美大学 

惠州市当代雕塑公园         大同"中国当代雕塑馆”

西澳洲州立美术馆           中华慈善博物馆

银川当代美术馆             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

台中雕塑公园               武汉合美术馆 

侨福芳草地大厦艺术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

厦门南湖公园               西安益田广场

法国博瓦隆国际酒店         杭州阿里巴巴园区

上海陆家嘴金融圈           深圳益田集团

美的集团美术馆 尚悦湾      泉州谷见美术馆

798白盒子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