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
专栏

那些与郑雅风有关的日子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7-11-8 8:24:00 阅读:4942

郑雅风

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画院画家

福建省画院画家

郑雅风老师年少成名,走进大众视线二十多年,各界对其作品的赞誉,网络一搜便是齐刷刷一大片。

未见过郑老师的人,喜欢他的画;见过的,不仅喜欢他的画,还喜欢这个人。大伙都说郑老师画好,人好玩,他成名之前的经历更有意思。所以本篇不谈艺术,只讲故事。


郑老师不仅是画家,还是位收藏玩家。

1

郑雅风1974年出生于福清渔溪镇一小村庄里,待他两三岁准备报户口时,国家政局粉碎“四人帮”运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长辈出于崇拜领袖的心理,便将领导人名字拆分给家中正当年的“雅”字辈小孩当尾字。

他原本分得的是“锋”字,结果报户口时,不知工作人员是没听清,还是嫌写起来麻烦,就给改成了“风”。



“墨象三味”福清站现场(图源:福清文体局)

二哥郑雅国是在“墨象三味”画展福清站现场说起这个故事的。当时作为参展画家之一的郑雅风就站在不远处,于是他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弟弟站立的方向感慨道:“谁能想到多年后会是这样。你看这名字改的多合适,很多东西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郑老师藏品:明代漳窑佛造像

其实不仅是名字与画家身份的相得益彰。在郑雅风成名后,名家多会用“清隽雅洁,意韵高骞”来形容他的画作。常言“人如其画,画如其人”,他的性情亦是随性、爱自由;再看这一路绘画生涯,可谓顺风顺水。

于是老友林继来给出了个神总结:“他就是个像风一样的男子。”



作品:《春和景明》 190cm×230cm   2016

2

郑雅风喜欢画画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十岁之前,家里可用来画画的地方都难以幸免于难,连镜子也遭受“荼毒”。

那个年代的村庄还有绿水青山、虫鱼鸟兽,与小伙伴在外游玩时,他捡起石头或树枝,就能在地上将这自然万物画的惟妙惟肖。

他还经常和小伙伴们翻墙到没人住的老房子里撕挂历,再拿回去临挂历上的图。那时他也不懂画的分类,就是看到什么就临什么,连摄影照片都拿起来临,街坊四邻看着都啧啧称奇。



直到上初中,郑雅风才遇到启蒙老师——香港画家杨前华。

老先生当时大抵是看中渔溪的自然风光,便驻扎在这里,办了工作室。当时他想登门又不敢,最后还是央着父母去问问。也是进了这工作室,他才知道什么是“工笔画”。

时至今日,郑雅风的风格已在兼工带写中自成一派。但在早期他以工笔画名扬全国时,他出色的造型能力除天赋和启蒙引导外,最重要的成长时期,还是他被同乡“拐”去厦门的那一年。



藏品:宋代瓷塑

3

上世纪70、80年代,家家户户都贫困,郑雅风家也是捉襟见肘。待初中毕业,介于家庭条件和他一门心思只想画画的缘由,他便决定辍学。

而且很鲜见的,在只有十几岁的年纪,已经有人为他的画买单,也是在这时,一位同乡本要去厦门,看他的画能卖钱,便动了心思,离开时就捎上了他


那会儿郑雅风的胆还和他的身架子一样瘦瘦小小的,到了厦门,他也不敢出门,每天只在租来的房子里画画。同乡给什么,他就临什么,人物、山水、花鸟,就没有能难得倒他的。

能这样心无旁骛的画画,于他而言就是最大的满足,他一心只趴在画桌上,也不管同乡把他的画卖给谁,卖了多少钱。



工作室画案一角

不过郑雅风大概记得,当时大学老师每个月工资才一百多块钱,可他的一幅画就能卖大几百。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他当时临的都是当下名家的作品。他们拿走后,又伪造成真品,成品简直真假难辨。然而在那个鼻涕未干的年纪,他也不懂其中厉害,连画商都想不到这些画是出自一少年手里。

就这么画着,郑雅风的名号就在画商中传开了,还引来当时台湾最大画廊的老板。画到最后,有些人已经疯狂到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去敲他的窗户,问有没有画卖,如果没有,还催他起床。

那时他一天最多可以画三张四尺三开的画作。



藏品:北魏碑刻

原画画对郑雅风来说是件快乐的事,可一旦变成身不由己的任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么没日没夜画下来,是个人都会受不了。所以一年后他就跑了——一个人逃到杭州美院(现中国美院)进修去。



藏品:清代寿山石自在观音像

4

后来郑雅风说,杭州美院三年的学习生涯,彻底改变了他的路数。

他当年一到美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就都知道他画的好。都说年少得志易轻狂,郑雅风却不按套路出牌,那些夸奖听听就过,他每天的正事还是在想自己要画什么,怎么画?

“因为我想长进,所以我得研究、琢磨。”这是他的原话。



作品:《绿谷掠影》 45.5cm×97cm   2017

杭州美院当年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优秀画家,也给学生提供相当优质的学习资源。他来到这块圣地,就犹如一块海绵掉进大海。除了文化课还像小时候坐不住外,专业课他基本不落。



藏品:黄宾虹《云山图》


十八岁之前,郑雅风通过数不清的临摹,练就一流的造型能力,但在那三年里,他对绘画技法不再局限于工笔,而是有意识的练习写意。

从零开始,山水、花鸟、人物不拘一格,又四处写生,并临了许多古画及近现代名家作品。当年练习的画稿,堆积起来也是尤为壮观。

同时为让自己的笔法不至于太过熟练而陷入惯性,他还在那时开始练习书法,揣摩其中千变万化的走笔。



藏品:陈宝琛书法

如果说三年学院生涯为郑雅风后来的兼工带写打下基础,那么能让他成功走上这种风格的前提,大概就是他从小到大画工笔从来不打底稿,这也是他让大部分人觉得惊奇的地方。

早期郑雅风的工笔画就没有相同的两张,要是让他画张一模一样的工笔,他宁愿重新画一张新的。到现在画三米长的兼工带写大画,就更是想到哪就画到哪。



作品:《柳堤春晓》 310cm×194cm   2017



《柳堤春晓》(局部) 310cm×194cm   2017



《柳堤春晓》(局部) 310cm×194cm   2017

所有艺术都是思想的表达,当作者带着思想作画时,人们便渐渐能在其中看到生命。待到2000年后,他的作品已逐渐有了个人烙印,并不断出现在全国性画展上。

二十五、六岁时,他已基本将国内最高美术奖项收入囊中;三十岁之前进入福建省画院,去年成为北京画院一员。熟识的朋友对这一切都见怪不怪了。



茶桌

5

不过对郑雅风来说,无论如今身份几何,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在“墨象三味”福清站现场见到他时,他还是背着那个长到大腿的旧斜挎包,身穿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 iPhone都已经出到x了,他手里仍握着5,这还是林继来当初强烈要求他换的。他在手机背后贴了个手机扣,觉得特别酷,林继来说他:“就是滴滴司机。”




作品:《暮光》  45.5cm×97cm  2017

郑雅风对生活的随性与他对画画的追求呈两个极端,也可以说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画画上,也就无暇兼顾其他,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不喜欢为难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

日常生活除了到画院教学生,就是窝在厦门的工作室里画画、写字。早上五六点起床,待到晚上八九点,一天不画就手痒,要是几天没动笔,负罪感就跟着来了。



在校期间开始练习的书法和有意识地画写意,经二十多年积累,也渐渐显出了成绩,如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对他这一路艺术风格的评价:

“其较早作品可以感到画家追求的是工笔的禽鸟和意笔点染的卉草植物,以求工笔与写意、静与动的对立统一,这无疑是一种探索,不无益处,我注意到这时期他以水墨为主,明显在追求淡雅清新的画风,稍感不足的是灵动有余而深入不足。而近期的作品明显地看到画家在求得风格方面的统一协调,艺术上明显趋向完美成熟,令人感到画家多年的修炼探索结出硕果,才华尽显,十分难得。”



藏品:明代漳窑佛造像

然而画到今日,郑雅风却觉得画画越来越难。每次他带学生去看赵孟頫、倪瓒、董其昌、八大等历史名家的画展时,学生总要问:“老师你怎么又叹气了?”他说,“没办法啊,一看就很无奈,赶不上。”

不过沮丧一会儿后,他又来了精神:“几千年过去,留下名字的画家就这么几个,我们赶不上也很正常。我要是有一两张,能让两百年、五百年后的人提起这是郑雅风画的,那我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就实现了。”

特别鸣谢:摄影/张嘉奇

文章来源: 致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