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资讯

画中鹭岛独有情韵
来源:画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7-9-10 10:56:00 阅读:4114
本土画家倾情创作,展示厦门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为厦门会晤增添亮丽人文风景
文/本报记者 陈冬
图/受访者 提供  文/本报记者 陈冬
图/受访者 提供



▲国画中堂《凤凰花开》配书法对联,画作者为已故画家杨镇翁。
当代文化与地缘文化的纵横交错,塑造了厦门美术独特的艺术形象。书画无言,墨有意。厦门会晤召开前,一批厦门画家倾情创作,用他们的艺术佳作,为各国嘉宾展现厦门的独特情韵,让厦门会晤增添了一道人文美景,也向世界展示了厦门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此前,本报已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出席的两个重要场合均出现了厦门风光画作,即林生创作的巨型画卷《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以及林生、周煜联手创作的《五老凌霄》。
参与这场创作任务的,还有牛惠民、曾华伟、邓绍炳、陈鑫、张立平、张小梵等许多厦门本土画家。为厦门会晤出力,义不容辞,是厦门艺术家共同的情怀。因此,画家们接到任务,二话不说就投入创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厦门会晤虽已落幕,但这些作为见证者的画作将被永久保存。
>>新闻背景

群策群力

献礼厦门会晤
“场馆的软装,更像是画龙点睛。”作为厦门会晤艺委会委员,厦门书画院院长赵星见证了此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他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厦门会晤筹备办多次召开会议,把艺术创作任务郑重交给了市文联、厦门书画院。“接到任务后,文联、书画院立即组织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画家,最短时间内交出草稿,主题确定后,画家分头创作,我们则负责做好后勤保障,为画家提供工作室。”
此外,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也承担了筼筜湖片区场馆的书画布置。国画作品以厦门花鸟、风景为主,尤其是筼筜湖、白鹭洲,画家包括林岑、杨镇翁(已故)、林生、白磊、郑景贤、曾华伟、邓绍炳等。书法作品则大多选用清代描写厦门风景的诗句。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堆来特别提到了著名画家林岑,这位八旬老人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10余天时间冒着酷暑,一口气画了近10幅新作。
一组名为《白鹭翔集歌盛世,凤凰花开迎嘉宾》的国画中堂配书法对联,庄重、大气,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刘堆来说,这是中国传统的书画陈列方式,广泛应用于重要厅堂的主墙面。厦门著名归侨女作家陈慧瑛应邀根据国画《凤凰花开》的内容,创作了一副对联——“一岛春江翔白鹭,满城秋水飞凤凰”,由刘堆来书写。



作品《鼓浪石》

曾华伟:
把“小”厦门
画出“大”美丽
>>名片
曾华伟,杨夏林入室弟子,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生于厦门,长于厦门,所以想去亲近她、表现她。”然而,厦门虽美,想画好却不容易——这座城市不像北方辽阔广袤,也没有江南的风物,她的山水玲珑别致,难以表现出大的格局气势。不过,曾华伟却认为,“小”厦门有“大”美丽,一树、一石、数片浪花都能入画。
八尺作品《鼓浪石》,曾华伟更是将闽南山水画出了极致。礁石、浪花,如此简单的小景物,如何充盈画面不显空泛,并非易事。曾华伟是这么做的:他把海浪放大,尽可能地将浪花结构层次清晰地描绘出来,而不只是传统几笔简单的线条带过,而在形式上却更为简约,呈现出大气的自我风格。为此,曾华伟多次来到鼓浪屿的海滩,细致地观察海浪的“一起一落”,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用心去想象,而作画的时候,更是将自己想象成海浪,一次次的潮起潮落,心潮澎湃。



作品《筼筜春晓》
陈鑫:
登高写生
绘制“筼筜春晓”
“筼筜春晓”是南湖公园“四景”之一。最后接到创作任务的陈鑫,便考虑通过城市山水国画的形式,把“筼筜春晓”展现给各国贵宾。
在长3米、宽1.8米的画面中,陈鑫以俯视的角度、宽阔的视野,将湖滨两岸城市作为大背景,表现厦门清晨的白鹭洲,尤其是以筼筜书院为主体的筼筜湖景色意境。虽然是写意笔法,但生动体现了“筼筜春晓”的画意主题,勾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薄雾如纱,城湖如梦,白鹭众鸟逐觅,数人漫步闲坐晨练,可谓舒心神怡。陈鑫还特别选取《筼筜赋》片段作为创作题记,希望透过作品帮助人们解读厦门筼筜港华丽蜕变为筼筜湖的历史脉络、城市智慧与大美形象。
“创作这幅作品难度挺大,不过作为献礼厦门会晤,还是深感责任重大,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陈鑫说,筼筜湖周边有许多高楼,是俯瞰筼筜湖全景的最佳角度。因此,在厦门会晤筹备办的协助下,他登上了厦门广电集团、育秀中心、南湖明珠、中山医院、金雁酒店、凯宾斯基酒店等高楼顶层,甚至还爬上水塔,“6月底7月初的盛夏,一天两三个地方,持续了三四天左右。”

>>名片
陈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厦门市美术馆副馆长。

邓绍炳:
青绿山水
展现琴岛韵味



作品《鼓浪祥云》

>>名片
邓绍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厦门书画院特聘画师、厦门民盟美术院副院长。
邓绍炳的《海上花园》,是最早在媒体面前亮相的一幅作品。这是因为它所在的位置,分别是厦门会晤的新闻中心和综合服务区,尺寸不同,同样惊艳。
邓绍炳独辟蹊径,用最传统的青绿山水画表现手法,画出引领其走上艺术道路的鼓浪屿。邓绍炳画鼓浪屿的想法始于2008年,“可以说是与鼓浪屿开启申遗之路同步。”用传统笔墨去描述现代气息的鼓浪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画中的鼓浪屿,满目青绿均匀分布,又增加了写生的笔触,显得艳丽明澈,体现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
同时,邓绍炳还有另外一幅描绘鼓浪屿局部的作品,长68厘米、宽68厘米,名为《鼓浪祥云》,同样是以青绿山水技法,展现菽庄花园、日光岩的风景。



作品《晓春荷风》

张小梵:
浓墨淡彩
勾画美好生活
>>名片
张小梵,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
对于中山公园晓春楼,张小梵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在这幅长1.8米、宽1.8米的《晓春荷风》中,张小梵重点刻画了夏日里的晓春楼,并以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手法拉进后山魁星亭、地球和南门标志性景点,通过特定场景和气氛表现市民平安吉祥的生活,也透过画作表达珍爱美好时光之意。



作品《国之瑰宝鼓浪屿》

牛惠民:
为鼓浪屿
作国画写真图
>>名片
牛惠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厦门书画院专职画师。
“这座美丽的城市,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牛惠民是北方人,但已在厦门生活了20多年,南北基因的交融,让他的作品从早期表现北方太行山的雄强与凝重,融入闽南风物的秀美,画面渐渐变为淡雅、清新、明朗、恬静,透出潇洒淡泊的清气。
牛惠民是最早一批接到创作任务的画家。虽然对鼓浪屿不陌生,但要画出鼓浪屿的精髓,他觉得自己对鼓浪屿的认知还是太浅。为此,他多次上岛写生,细致到每个屋角都要认真临摹。
这幅画被牛惠民形容为“鼓浪屿的国画写真”,几乎所有标志性经典都被收入其中,他更是竭尽所能还原历史风貌建筑的每一处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观者一看就能身临其境。此外,他还加入了市花三角梅、市树凤凰木、市鸟白鹭,白云在其间若隐若现,虚实交替,力争做到了“每一笔都要画出画家的激情,画出鼓浪屿的故事,把鼓浪屿的神和魂表现出来。”
由于完成作品时,鼓浪屿还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这幅作品的名称,牛惠民也是反复斟酌,最终才确定以《国之瑰宝鼓浪屿》为名。为了完成这幅长达7米、高2.6米的大画,近2个月时间,他几乎天天“泡”在文联的工作室里,常常以方便面充饥。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展现在各国元首夫人面前,牛惠民特别自豪,“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作品《初春》

张立平:
妙笔生花
呈现多彩厦门
>>名片
张立平,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油画学会会长。
张立平是此次献礼厦门会晤的厦门艺术家中,为数不多创作油画的。
长3.08米、宽3.28米的《初春》,整体以暖绿色为主。在风格上,突破时空,通过云雾使上下内容连在一起。在主题上,通过艺术的手法,让位于同安区的军营村与鼓浪屿“遥相呼应”。张立平说,之所以选择军营村,是因为这里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厦任职期间对接扶助的乡村,画面近景中的土石房就是几次习主席同村民聊天交流的地方。

悬挂于闽南大戏院的《祥云》,长6.7米、宽1.9米,亦是从空中俯瞰鼓浪屿与厦门。张立平说,既然是油画,自然要突出色彩的力量,而鼓浪屿的红屋顶,正是其外在的一大特征。因此,画面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橘红色,为了呼应这片颜色,画面的云大胆采用紫红色,在阳光照耀下的鼓浪屿与厦门本岛一派生机勃勃。



作品《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