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家张永海:从心出发,漫步水墨
2018-3-17
潮望艺术网
【人物名片】
张永海,1962年11月出生,福州人。1981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攻水墨人物画,兼涉山水及书法。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画院书记,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福建当代艺术大展精品奖(最高奖)、福建当代美术作品晋京展优秀奖(最高奖)等奖项。
张永海
在福建当代的水墨人物画界,张永海是一位领军级别的人物。2017年2月,留校任教整整30年的他,调任福建省画院主持工作。繁忙的行政事务之外,张永海随身带着速写本,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
福建省画院坐落在乌山之麓、白马河畔,这里树木葱郁、清静幽雅。白墙蓝瓦的主楼内,张永海的办公室偏居一隅,毫不起眼。“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闹中取静的斗室,很符合主人谦和冲淡的性格。
《惠风和畅》(2017年)
友人评价他“充满诗意和浪漫,不失风趣和幽默”,他欣然领受。他的微信头像是自己的一件圆面画幅,名为《和风丽日笛声悠扬》。画面上有一群羊,有牧童和邻家妹妹,洋溢着田园风情与纯真童趣。他的才华不仅限于绘画,散文、诗歌、歌唱,样样拿得出手。
针对当下年轻艺术家固守画室、凭空臆想的创作现状,张永海呼吁走进生活,从心出发,塑造具有生命体温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精神上的鼓舞和享受,进而才有灵魂的震撼和思考。
张永海正在创作巨幅画作《林祥谦》。
鸿篇巨制令业界重新认识,曾令观者潸然泪下
迄今为止,张永海有四幅超大尺寸的水墨人物画作,令业界好评如潮,不少人更直言“重新认识”。这就是创作于2010年的《林祥谦》、创作于2011年的《林则徐》、2016年的《远翥》和2017年与赵胜利合作完成的作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其中,《林祥谦》画幅尺寸为长5.1米,宽2.5米,是张永海首次在如此巨幅的纸面上创作重大历史题材水墨人物。画中,军阀手中的屠刀闪着寒光,他们的军大衣和林祥谦裸露的肩膀形成鲜明对比;冷风习习,工友持援,妻子呼喊。林祥谦大义凛然,镇定自若;远处的火车,交代了江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代背景。作品生动刻画了林祥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林祥谦》(2010年)
“作品完成后,我自己还算满意,说实话,创作之前心中没底,受省美协主席翁振新和时任省美协秘书长的王来文的鼓励和支持才大胆一试。”张永海说。最终,《林祥谦》获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展“优秀奖”(最高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获得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有一便有二。次年,张永海再接再厉,将创作主题确定在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上,而且画面的尺寸再次实现突破,达到长6.7米,宽2.6米,“挑战自我”。
《林则徐》(2011年)
如何表现林则徐、如何表现虎门销烟,张永海在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林则徐的一生经历调阅了很多书籍。在画面的呈现上,除了中心偏左位置的林则徐,光膀子、留长辫的民工,躲在角落、西装革履却无可奈何的英国买办都栩栩如生,逼真传神,富有穿透历史的厚重感。
画如此巨大的水墨人物画绝对是一件体力活。张永海通常画上几笔,就要从桌子上跳下来,退到十来米远的地方仔细端详一番,揣摩半晌再继续作画。连续几个月下来,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一颗心都挂在作品上,瘦了至少有十斤。
《林语堂》(2017年)
2017年9月,张永海和赵胜利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在1个月内交出一幅反映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主题作品,参加10月10日在北京开幕的“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尺寸为长8米,宽3米。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展览,由中宣部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全国40余位美术名家创作的21幅油画和中国画作品,用艺术语言呈现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作者:张永海、赵胜利、文亚坤,2017年)
“这种尺寸的作品,以往要在3-5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甚至半年,现在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着实考验人。”这幅作品的创作任务最终落在张永海和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赵胜利身上,当然还有一些助手帮忙。
好在张永海与赵胜利曾多次在闽北山区写生,对当地自然景观、山脉植被、人文特色了然于心,凭借前期收集的廖俊波扎根群众的图文、视频素材,他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画出了草图。
《清风送我到彼岸》(2016年)
进入具体创作阶段,张永海和赵胜利从早上八点多开始创作,中午稍微午休一会,晚上一直要画到十一、二点,精神高度集中,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几乎没有其它时间可以放松。坚持近20天,他们终于完成任务,交出满意的作品。
张永海应邀参加开幕式看到,这幅画作被安排在第一个展厅的第一个位置。攒动的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女子久久地站立在画作前,竟潸然泪下。张永海一问方知,她是廖俊波的妻子林莉,当天也应邀前来参观画展,“谢谢您,画得很传神。”她哽噎着对张永海说。展毕,这幅画作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张永海正在创作巨幅画作《林则徐》。
民间老艺人领进艺术之门,迷醉人物画不改初心
张永海喜欢水墨人物画,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改初心,或许和他孩提年代的经历息息相关。
小时候,他经常对着家里龟裂的地板发呆,那些若隐若现的线条总是令他联想到曾经见过的人、物、兽。他的哥哥喜欢画画,他也就跟着涂鸦。家里人发现他似乎有绘画天分,因为每当他坐下来画,就变得沉静认真。
《满载而归》(2015年)
邻居有位老先生,名叫苏建质,又名林一隅,是个收藏家,从四川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张永海总爱跟在他身旁转。老先生家里有不少名家字画,诸如宋代花鸟、唐朝侍女、明清山水等,常借给张永海回家临摹。久而久之,他就对国画的水墨艺术沉迷不已。
要说张永海的启蒙老师,则不得不提福州工艺美术厂的老艺人林逸尘。这位先生是当时著名肖像画家高翼鹤的入室弟子,且和陈子奋、潘主兰、郑乃珖、周哲文等时常相聚,谈诗论画,交友甚深。林逸尘十分喜爱朴实勤快的张永海,将自己精湛的作画技艺倾囊相授。直到张永海进入福州三中读书,每天中午还是雷打不动地到师傅家里“开小灶”。十多岁的他,素描基本功就练得相当扎实了,经常义务为村民画肖像,长自己的本事。
为友人画像。
16岁时,张永海考上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读了三年的雕塑专业。从此,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安格尔、罗丹、米勒等大批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就深深地印在张永海的脑中。因深受西方素描原理影响,又有多年雕塑的底子,许多人断定张永海会专攻当时热门的油画。可谁料张永海听从内心对国画的选择,拿起了毛笔,开启他水墨人生的华章。
兴许是和教育有缘,19岁中专毕业的他留在福州工艺美术技校当教员,后来架不住中专班主任林雪川苦口婆心的劝导,又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直到2017年调离。
《吴昌硕》(2014年)
上世纪90年代,在大学教授素描的他技艺炉火纯青,常为刑警大队画嫌疑犯的肖像。常人难以想象,这是相当困难的。在没有监控探头的年代,张永海只能在目击者只言片语的描述中勾勒面容,涂涂改改直到基本符合,一幅肖像画通常要耗费半天,不亚于“爬了一趟山”。
“如果对着人画像,我只要两分钟,就能把握这个人的最大特征,画到神似。”张永海说,后来随着技术进步,他也从这样的“苦差”中得以解脱。不过,看到警方根据肖像画抓到嫌犯,他依然觉得很有成就感。
《远翥》(2016年)
水墨人物画是以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张永海认为,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核心是 “传神写心”,既要保持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又要能够擅长借用西画的造型原理塑造人物形象。
除了技术层面,还应深入精神层面。“画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变迁,关注人的本质存在,关注生命永恒的价值。”张永海不遗余力地展现普罗大众的面容,希望“记录一个民族的命运,承载一段历史的沉浮,勾勒一个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建构水墨人物画在现实意义的精神标杆。
《白石山翁品茗图》(2016年)
主张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认同“面容是文化心脏”
张永海把自己的画室称作“长天楼”,他常落款“长天楼主”。这个“楼主”,不仅勤奋地在此创作,还常邀三五知己好友前来相聚,不时引颈高歌一曲,令众人难以忘怀他浑厚有力的男中音歌喉。
有一次,友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吃葡萄,啃瓜子,看着张永海关了大盏灯,营造出小型舞台效果。清唱《传奇》的歌声响起,循声望去,张永海从楼梯口慢慢走到友人跟前,表情投入,歌声动人,末了不忘自嘲:张口就来,层次不高。在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歌唱比赛中,他将草原歌王齐峰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诠释得大气而细腻,夺得十佳歌手称号。
《知音》(2012年)
“我一直跟学生们说,绘画一定要懂得欣赏音乐。”张永海说,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旋律有节奏,有铺垫,有高潮,有回落;组成画作的点、线、面也有类似的表达感觉,这需要用心去聆听艺术家的情感脉络,发现隐藏其间的魅力和光芒。
福建著名文艺评论家南帆说:“面容是一个人的文化心脏。”张永海深表认同。作为人物画家,从千差万别的面容识读出不同的精神气质,如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如坚强刚毅、机灵聪慧,如奸诈圆滑、狡黠诡谲,如意冷心灰、沮丧萎靡等,这些生命个体构成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形象,产生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朱熹论道图》(2013年)
在张永海看来,艺术是情感形式,艺术的表达源自作者内心的情感冲动,它需要艺术家从心出发,把目光投向火热的生活,投向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投向重大的社会变革以及重大的社会事件,去寻找真正鼓舞人和感染人的素材。
“现在不少年轻画家作品存在一种倾向,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乃至抽象化,表面上热热闹闹、花样迭出,但掩饰不了内在的空洞乏味,难以触动人的情感和心灵。”调任福建省画院一年多以来,张永海在坚持创作之余,也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年轻画家走出困境,攀登艺术高峰。他经常主动与年轻画家一起探讨,鼓励他们多创作,将笔触面向生活。他所指导的历届本科及研究生,有不少人参加全国及省级美展并多有获奖,可谓名师出高徒。
《竹林七贤》(2016年)
同时,他也致力于推动福建省画院这个重要展示平台。比如,去年福建省画院连续主办“全国写意花鸟画名家邀请展”“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展”“全国水彩画名家邀请展”“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展”等大型展事和活动,将国内重量级艺术家引至福建,并通过讲座、笔会等形式和本土画家面对面,传经送宝,互动交流,令参与者受益匪浅,也提升公众的鉴赏水平。
和许多书画名家一样,张永海常被邀请去开设讲座,他总是将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引导听众在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更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张永海希望“艺术鉴赏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入手,在书法、国画等艺术领域触类旁通,从而提升文化修养,传承千年文脉。
《丹青铸魂耀五洲》(2016年)
【各方评说】
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永海有一种用很轻松简洁的线条勾勒形象刻划表情而且十分传神的本领。画面上的人物或悠闲、或凝神、或散淡,同样也显示出一种很轻松的状态。空白的背景剥离了人物与现实空间的关联,却使人物的神与态在空白的背景之下更加接近一种存在的真实而引领我们更加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地方则化线为面,疏密和节奏的变化随着人物结构和动态自然地起伏,作品在不急不徐之中一气呵成。这种笔墨状态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激情的,却充满了灵性。这与他要在画面上表现的人物状态是一致的。
卢为峰(美术评论家、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张永海的画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其人物的造型已不可孤立地来看待了,它已和笔墨、色彩融汇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在淋漓的笔墨映衬之下,其写意性更加突显。在“形”的概念上,他能摆脱具体的“象”,从严密的法则中跨入创作的“自由王国”。追寻这样的绘画之美,是一种趋乎画之“本道”而不拘于形骸的“大象”之美,从这种元点之理出发,永海使之画作的格调便从根本上与拘于表象的人们拉开了距离。因而,他的画显得大气而富有深刻的情趣。
林公翔(作家、美术评论家):张永海的的造型能力极强,他不仅可以画煌煌的“大品”,也能画雅致的“小品”,他既长于用线勾勒,也善于用块面和色彩构思造型,用笔简练,形神兼备……张永海的水墨人物极富文人情趣,他的作品强调笔墨的简约与表现力,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书卷气,反映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
姚青群(作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永海对点线面的敏感和调控能力,让他在小画创作中,无需多做构想和设计,提笔便画,余下的便交由直觉和灵感来完成。那些线条,或缓慢,或快速,或粗犷,或轻柔,最能表达凝神、果断、冲动、平和的情绪。写意,最能表达水墨精神的意象形式。创作过程,见招看招,探险未知,不仅有惊奇的发现,而且有意想不到的愉悦和收获。
《高逸赏览》(2016年)
【代表作品】
创作巨幅作品《林祥谦》《林则徐》《远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与赵胜利合作)等。出版《张永海作品集》《石膏像素描》《素描人像》《速写本色》《素描本色》《当代传统吉祥人物画精品集》《张永海水墨人物画》《公开课——张永海讲速写》《张永海写意人物画精品集》等。
阅读(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