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历史文脉--“闽南古厝”---专访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丁建南

2017-9-10  潮望艺术网



文/雷廷生

闽南古厝破损严重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这就是闽南红砖古厝建筑风格和特点的真实写照。在台湾和福建的闽南地区,至今还保留有极其丰富的红砖古厝资源。“厝”是闽南人对自己家园的亲切称呼,事实上,它就是闽南传统红砖古民居。它们是根在闽南的古人们智慧的结晶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闽台两地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信息,堪称闽台“文缘之根”的见证。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红砖古厝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如今随着房地产建设的步伐加快,不少红砖古厝群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十分可惜。

在厦门有关专家表示:海沧现存明清以来的古民居群落,其中新就有500多座,是厦门乃至福建省最典型的古民居。红砖民居的闽南古厝可谓是中国民居中最漂亮的一种,红墙燕尾在蓝天白云下显得轻盈灵巧,别具一格。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都有着丰富的“闽南古厝”遗产资源,是闽台“文缘之根”的见证,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保存完整且有两岸渊源的闽南古建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是,这幢古厝却没有被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对象。除了已经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外,大多数优秀民间私人所有的古建筑,因缺少保护主体,年久失修,濒临灭绝。比起文安社区这一幢古厝,更多的民间私人所有古建筑情况更糟。有些房屋主人不重视古厝保护,纷纷拆掉大多只有一层的古建筑,建起多层现代楼房,这也是很多古建筑受到彻底拆毁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古建筑拥有者无力对古建筑进行必要的维修。完整的“闽南古厝”被誉为海峡两岸文化的“根”,却由于年久失修、偷盗破坏、缺少保护,逐渐消失。

丁建南专门对厦门岛内部分与台湾同源的“闽南古厝”进行了调查。丁建南在厦门中华街道文安社区的大字酒巷25号找到了一间完整古厝。屋主告诉丁建南,这幢房屋原本住着六七户人家,家庭困难,房屋破败不堪。据了解,这幢古厝是昔年推翻袁世凯统治的一位革命烈士翁俊明所有,后来翁俊明移居台湾,至今台湾的名人纪念碑仍有其雕像,而古厝的继承人——翁俊明的孙女,就是以一曲《爱的奉献》大红大紫的台湾艺人翁倩玉。几经辗转,丁建南才使这幢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曾有台湾参访团到海沧参观后对厦门文史专家龚洁说:“请转告你们市长,千万要保护下来!不能走台北的老路。要是拆毁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么精美的闽南建筑了!”



保护“闽南古厝”迫在眉睫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丁建南认为:产权不明、年久失修、长期空置等问题,缺少保护主体是红砖古厝破败凋零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两地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两地的创意产业也被提上一定的高度,但蕴含着浓厚闽南文化气息的红砖古厝在两地的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充分发展。对此,丁建南从2013年开始,就对厦门岛内部分与台湾同源的红砖古厝进行深入调查,对其保护的创意化与产业化发展作一定实践层面的探讨,并于今年向思明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发展“美丽厦门”文创产业,创意化与商品化保护“闽南古厝”的提案》,引起了相关部门和诸多媒体的关注。

在这份提案中,丁建南提出——“创意化与商品化”保护红砖古厝:首先,政府对老房源进行摸底调查,并且接受房主的申请,对保存完整、有文化根源的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包装。其次,对于古厝维护资金问题,建议政府统一协助屋主系统开发“以房养房”工程,通过吸引两岸文化艺术界名人入住创收,例如办博物馆、吸引两岸文化艺术界名人入住、开设创意产业工作室等。“以较优惠的条件吸引两岸文化艺术界名人入住闽南古厝,这样就可以把两岸文化资源与艺术创作、研究、交流结合起来。不仅能带动厦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两地文化交流,还能保护闽南古厝的原有风貌。”丁建南表示。再者,关于古厝的深度利用问题,丁建南认为可以开辟台湾—金门—厦门“三门”闽南红砖古民居旅游。对于一些可以发挥其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的闽南古厝,政府以及旅游机构不妨推出两岸“红砖古民居溯源之旅”,这无疑将是一条闽台最具特色、颇具交流意义的旅游线路,将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令他欣喜的是,省内已有一些有识之士也已经开始介入保护闽南古厝,甚至有人专门收藏古厝。如兰琴古厝,目前厦门老城区里保存相对完好的宅院之一,其收藏者便是厦门藏友蔡耀辉。还有集美的孙吉志,将古厝整体买下,异地重建。他们的举动,无疑将使红砖古厝遭遇废弃或损坏严重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现在,保护红砖古厝,不仅仅是保护了一幢古建筑,更是保存了两岸同胞智慧的结晶及文化的血统。我们都有义务保护好。

阅读(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