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9 潮望艺术网
中国美协外联部 张雪
2013年是中国美协两大对外美术交流品牌项目——“中国美术世界行”及“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实施五周年。为进一步回顾、梳理和展示近五年来协会外事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成功经验、整合外事资源、加强业务往来,中国美协于9月23日在炎黄艺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美术作品展,并于开幕式后在艺术馆报告厅举行“中国美术世界行”学术论坛。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艺研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包林,《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永亮,《荣宝斋》杂志主编唐辉,安徽美协主席张松,四川美协副主席武海成,以及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归国人员巨石、张乾元、张玉梅、张敢、王春辰、丁圆、莫艾、郅敏、戴璐,地方美协代表参与论坛并发言。论坛由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主持。与会美术家分别就跨文化传播、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的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动展示,积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在开场白中,主持人陶勤提到一位外交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题,今后30年要解决“挨骂”问题。虽是一种比喻,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确实遭受着极为严苛的审视。文化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润滑剂,针对中国被西方误解为扭曲神秘的“他者”,我们迫切需要向外界展示一个丰富立体、多姿多彩、文明优雅的国家形象。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说“文化宣传之吸引力,以美术为最宏,与人印象亦较深刻。”以美术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从来为有责任感的中国美术家所重视。今天我们的展览和论坛都是在研究中国美术应以怎样的姿态和语言更好地走向全球、走进人心。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理解的难度,传播会打折扣,这就是所谓“文化折扣”的概念。美术走出去如何少打折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打动外国观众的密码,就是要贴近受众需求,使其产生文化上的亲近感。“中国美术世界行”致力于“以画游华”打动各国受众。外展期间有不少国外观众表示,参观展览后便萌发了前往中国的想法。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国外办展时感到,如果展品当中有几件是描绘当地的作品就会引起人家很大的共鸣,能够让外国人更加喜爱中国的艺术。于是,我们策划了今天这个展览,艺术地诠释了中国美术家眼中世界的和谐与诗意。刚才芬兰大使称他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外国画家描绘北欧风光,因而感到非常亲切;加蓬使馆的官员看到表现他们国家题材的作品表示非常喜欢,希望出资收藏。以上两个例子都显示这次展览作品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这是中国美术与世界共享的视觉文献。希望今天的论坛有更多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中国美术能为日益深度参与国际对话的现代中国塑造独特的艺术气质。
在接下来的专家发言阶段,丁宁指出本次主题展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文化自觉,或者说一种文化胸怀。能够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自由穿行,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伟大的标志。今天的国家发展让人确信,中国文化更需要去全面地接触世界。中国的艺术家正带着一种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走出去,本身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会,而这在以往大概是难以想象的。
郑工谈到,实施“中国美术世界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眼界,加大宣传,接受全球一体化的深刻洗礼,并在世界文化浪潮中思考中国文化的自身定位,摆正位置,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以及影响力,将世界的景观纳入自我文化视野之中。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并非简单等同于西方化,每一种文化都应有自我表达的权利。而美术不同于器物文化或建筑样式,它对个人观念的影响是文化交流至一定程度后才会逐渐显现。中国美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面临着诸如油画民族化,及国画现代化或西方化的问题。现在走出去,也是对自己这一百多年来现代的转型变革实践进行检验,并借助我们的艺术观念,用自我的眼光审视世界,进而影响他人观看世界的方式。
吴为山提到,“中国美术世界行”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出好作品。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风情会激发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也使自身文化胸怀更加包容、宽广。他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三次美术交流,相继出现在上世纪初、50年代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分别引进了西方古典主义、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还有西方的现代及后现代主义。这些结果符合我们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情态。中国美术的当代面貌也和这些“走出去”的行为有着直接联系。二是出人才。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培养优秀美术人才。三是通过出作品、出人才,真正树立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使得我们的美术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借此深入了解中国。
肖永亮从事的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他从自身专业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不仅中国美术正在努力走出去,其它文化形式,例如影视、出版业都在大力推动对外交流。以往美术家和美术作品走出去,呈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个人行为。现在由美协牵头组织,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势必将更加有效地输出中国文化。这些都直接受益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另外,他还指出了传播手段可以多样,比如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新媒体,就富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可以不断探索、尝试。
唐辉谈到,展览给人的感觉首先是震憾和视觉冲击力,带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质,这在国内尚不多见。在展览组织细节上也可圈可点,包括中外文宣传短片的制作与播放,音乐家的各国经典曲目现场演奏等。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了国际化的风范和气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荣宝斋近几年有幸同中国美协密切合作,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让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清晰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他说,中国美术走出去不光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从上世纪初开始,老一辈的美术家,比如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等就开始关注西方,没有他们的亲身实践,也就不会有当今中国美术面貌。时至今日,“走出去”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不光是单纯地表现国外题材,而应将其视为自身进一步成长与完善的契机。当然,这需要从政府到民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努力。他还提到展览的前期宣传问题。每一次赴外展的投入都不小,而当一个展览在国外落地之前,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前期铺垫,这样可以强化展览效果,做到事半功倍。陶勤也补充道,2010年中国美协与荣宝斋合作在葡萄牙东方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展览,现场还展示了荣宝斋的水印木刻工艺,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以至于为此闭馆时间延迟,这在他们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陶勤也表达了同荣宝斋继续合作的意愿。
张松从省美协的角度道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美协提出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口号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世界行”和海外研修工程,好比一个是走马观花,一个是下马看花,虽然实施的时间都不算很长,意义却非常重大,这其中可以看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背后的有力支撑。曾经的中国美术在世界艺坛缺少话语权,这些年来经过中国美协的不断努力,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影响力显著扩大,我们各地美协很多工作的开展都得益于这种结果。这个展览是用中国的笔墨、中国的色彩、中国的审美情趣去画国外的风情,用我们民族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国外,这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
二、有来有往,激活跨文化传播互动
崔晓东说,近几十年,中国全面向西方学习,并不断发展创新,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西方对我们的信息渠道还基本停留在中国加工制造的商品和游客上面,远逊于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和认知。基于这种状况,文化艺术便要承担起沟通桥梁的作用。身为画家,崔晓东深感由于环境对象的不同,对外交往中的艺术语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要开创出适于理解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所以如何将中国美术实现有效对外推广,中国的艺术家们任重而道远。陶勤也借此话题,向炎黄艺术馆对展览全力以赴的支持表示感谢。
丁宁提出了一种大胆假设:一位画家前往国外去描绘新鲜而陌生的题材,是否画得比自己熟悉的题材更好?实际上纵观美术史,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如果把看世界、画世界形成一种常态长期进行下去,会留下一份非常独特的视觉文献。因为所有的交流成果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推动,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回应。而用画笔所记录,便可成为十分有趣的文献。陶勤也颇为形象地归纳道:用中国图式表现陌生题材,这就像演员挑战一个新的角色一样,对中国的水墨同样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中国美协已将“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作为三年一届的常设展览上报待批,期望能够得到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
包林提出了一个在“看世界”过程中关于表达的问题。他指出,艺术家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表达可能比“看”本身还重要,而表达本身又有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的多种可能性存在。作品应当更多被所描绘国家的观众观赏,而不仅仅是我们在自娱自乐,否则只能叫单边行动,而不是双边或多边行动。可以考虑邀请一些国外的艺术家来画中国,举办一个“外国美术家眼中的中国”展览,实现双方的彼此关照和跨文化互通,构成艺术史中所提出的艺术本体的交流。
徐庆平认为,这次展览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很特殊的意义,它缩短了中国艺术同世界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展厅中的作品各具特色,令人赞赏,但怎么使我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能够在自己原来不太了解的东西之中形成一个新时代的让人赞赏的艺术表达方式,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审美不仅和西方的审美有着诸多不同,也和自身许多现代审美取向相迥异。所以,如果把这些画拿去给国外人看,也许会令其感兴趣,但不一定会理解。以色彩为例来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曾经造就了丰富的色彩,而元以后文人画大行其道,黑色水墨取代了一切,这种文人士大夫的个人意趣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艺术的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必须将受众的接受度考虑在内。
杨飞云首先感叹,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画家,专题创作了这么多作品,组织这样一个展览,自己参观后非常高兴。真正的文化一定是活着的,能够跟全球文化碰撞后,创造出一种对世界有新价值的文化。接着他在回忆自己的求学时光是说,当时学油画不仅要弄清油画的本质是什么,同时还要注重与本民族两千多年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性,反复揣摩如何用油画表现中国、融入中国文化。今天的画家已经走出国门,行万里路,亲历文化之间的交往与碰撞,使绘画艺术再也不是处于一种和世界失联的状态。他在展览中十分欣喜地看到众多国画家在用传统水墨表现西方题材,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交融过程中生动有趣的一面,同时也不禁感慨于本民族文化不论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灌输,总能和外来文化实现融合,最终发展自己,激发新的活力。
王宏剑以本次展览中的“瑞士写生特展”为例,指出正因为中国美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才能够吸引瑞士水墨基金会主动找上门来提出邀请中国画家描绘阿尔卑斯风情。这不但是咱们走出去了,也是瑞士人走进来了。因为这次活动,自己第一次尝试用水墨的方式表现西方的风景,这对画家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中西方山石结构和色彩体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观念和技法上的壁垒。因而对于中国人画世界,还需要画风和技巧的逐步探索、适应的漫长过程,但因此可能最终形成新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输出效能。
尚辉概括了近五年中国美术走出去的三个特点:1、自觉意识更加突出。2、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走出去做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树立国家美术形象。3、集约化出访。包括海外研修工程,有计划、成规模地派遣外出,其成果是非常丰厚的。今天所展示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本文集,都是成果的结晶。另外,他也谈到,审美对象的改变需要重新组合笔墨、语言,这也有利于对中国画语言的变革。傅抱石和李可染如果没有当时的东欧之访,他们以后各种风格的形成、笔墨语言的洗练都是难以想象的。21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如何通过美术去实现,这里面存在一个文化语境的差异问题。西方艺术史的历时性已经变成中国当代美术的共时性,这个文化现象西方不可能有,只有我们美术家自己研究。中国美术走出去和这样一个中国美术的共时性的发展是很有联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美术的发展在借鉴传统化和当代经验上,和西方艺术史是非常不同的。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一种颠覆性的,而中国对于传统是持尊重的态度,要从传统文脉中提取核心价值观并传输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管怎么样,今天的学术展示应该说是在100多年来中国美术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学术为先,力促中外艺术深度交流
邵大箴提到,“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世界艺术走向中国”,这是一个大势所趋,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中国这几十年来各方面的变化离不开同世界的互通交流。而文化艺术的交流是一种思想意识的交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而势必要有一个量的积累。中国美术在这个方面比起以往几十年,甚至五年前来说,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就是普遍存在重“量”而不重“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对外交流的深度不够。可以自问一下,同是赴外办展,为什么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却反响平平?前往全世界最著名的场馆展示中国美术固然是好,但必须要有充分的策划和筹备,要有缜密的展览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学术理念和作品内涵同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外国艺术相关联,理顺各自的逻辑关系、来龙去脉,促成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个策划过程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不把工作做到这么细致,就算把大师的精品拿去展陈,其艺术价值恐怕也难以获得高度的认同。所以,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开展,尤其是赴外展览,需要更加费心费力将工作做深做细,这是当代策展人和理论家们的重要职责。只有这样,“中国美术世界行”才能真正大踏步、有意义地向前推进。
王镛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通过展览可以看出,美术家们都有把中国当代美术推广到世界去的强烈愿望。但中外美术交流毕竟客观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有必要扭转这个局面。我们用中国画表现世界时所使用的构成观念、传统元素,以及画材颜料的特性,在表现外国特点的新题材方面还应多加考虑同所在国的文化氛围、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从而使外国观众更易接受。所以,既保留了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的韵味,同时也能表现出外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特点,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程式来画,除了表现点对点的外国建筑一目了然外,就看不出是画的哪个国家,这样的画就不够深入。
丁宁也谈到,走出去采风、写生或创作,并不完全像札记一样的直接记录,其实前期是要做很多案头工作的,有很多知识需要有意识地储备,以避免出现低级错误、硬伤。另外,用中国图式去完全解决陌生的题材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去表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题材是对艺术本身提出的一个新的适应要求,或者完全是从未经历过的困难,这个困难会带给艺术本身,尤其是艺术形式的进步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个展览促使每一个人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表现世界?这其中是否遇到了瓶颈和短项?从这个角度思考,对中国艺术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也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郑工表示看了这个展览以后,确实会思考一些问题。首先,这次展览在检验绘画语言的开放性。我们走出去的都是大家,都具有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画家的绘画语言中有属于个人的张力、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统摄其中。油画不一样,国画也不一样,同样在统摄的过程当中依旧保持个人的风格。其实在走出去画世界的时候应保留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从而在表达对象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和领悟,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用自己的文化感化他人。
四、创新平台,推动中青年美术人才培养
包林长期担任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评委,对研修工程有着很深入的理解。他提到,研修工程不完全是美术家,实际上大多数是由理论工作者组成,其中高校教师又占多数。很多成果不光是反映在创作的作品上面,还有很多理论文章可以呈现出来,很多成果已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当代艺术对今天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影响”这样的课题,借助研修工程的持续深入研究,让我们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认识都要多得多。
徐庆平也多次为研修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大力支持。他认为研修工程是中国美协成就的一项伟业,它为国内众多中青年美术家提供了一条全面而有深度地接触世界艺术的有效途径。研修人员背负着各自的课题任务,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了令人赞叹的成果,成果的学术水平也在逐年稳步提高,可以说非常鲜活地呈现了该课题下国际美术界的最新动向,使美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大踏步前进。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巴黎艺术城吕霞光画室一年才能接待一位美术家到访研修的情景,今天的成绩确实令人欢欣鼓舞。徐庆平呼吁,希望研修工程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取得政府、社会或企业的赞助,派遣更多的美术家赴外研修,那么将对中国美术“走出去”产生极大的助推作用。他衷心祝愿研修工程能够不断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吴为山用“不喝咖啡就根本不会了解西方的社会习惯”来形象地描述中国美术家走出国门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总结海外研修工程有如下特点,第一是所有的申请者必须有课题在身,以及制订出科学详尽的研修计划。第二,研修计划中要求与外方相关学术机构有联系,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外国在该课题领域的主流机构。第三,归国后要有课题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出版成果集永续留存。因此不管是搞文字的还是拿画笔的,在经过这样一个工程的锤炼后,会真正深入到自己的研究和创作之中。
尚辉说,参与海外研修工程的美术家和艺术史学者在出国后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研究就不仅局限于对美术史的人文解读上,而是通过对照真品原作直接接触和观察,这个研究可能是原来美术史仅仅阅读文本、文献所不能获得的。所以,这在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深化。
张松认为巴黎吕霞光画室为中国美协的对外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建议在吕霞光画室赠予美协三十周年之际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和美术展览,以纪念吕霞光为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所做出的无私贡献。
在专家发言结束后,海外研修工程归国人员特邀代表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着各自的研修课题依次进行陈述、汇报,与会专家听取了他们所带来的鲜活成果和研修体会。
五、承前启后,持续助力中国美术“走出去”
吴长江在小结时指出五周年成果展示是用一个展览来带动大家思考话题。这五年做下来最重要的进步是我们的美术家思考问题有深度了。首先,他简要回顾了“中国美术世界行”及“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肯定两个项目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他提到“世界行”项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在总结原有的中国美术走出去的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自创立伊始便在世界多个主要国家纷纷落地开花,为后来的顺利实施开了个好头。中国美协组织的各次赴外展,中国驻当地大使与该国政要都会出席开幕式,从规格的角度来说,在国外算是很高了。而海外研修则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参与下,已经初步培养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美术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扩大。项目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令所有人信心倍增。“世界行”和海外研修是一个整体,这个步伐只要不停下来,中国美术影响力会不断提升。
但在两项目平稳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几点隐忧。比如,以上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而目前所遭遇的瓶颈,也主要来自资金的匮乏。以“世界行”为例,项目旨在通过进驻世界知名美术场馆举办展览,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目前顶级场馆的租金之高绝非美协所能承担。因此,吴书记也在通过政协提案等多种方式呼吁国家加大对文化艺术,尤其是“走出去”的资金支持力度。美协也愿意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紧密合作,形成中国美术对外交流的合力,促成更多交流活动的开展实施。
其次是展览筹备时间的不足。世界众多著名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进行策划与论证,在美术界方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而我们的展览上马太快,难有时间充分抓学术。今后,展览将侧重于做细、做精、做扎实,努力挖掘学术深度,推出有份量的大展,并在媒体宣传等方面联动配合,将传播效力实现最大化。吴书记也勉励海外研修人员在归国后要持续研究,就像做博士后一样,将课题不断做下去,做出一流成果,获得更大的发展。
吴书记也对各位积极参与美协对外交流活动的美术家们致以谢意,同时也对美协全体工作人员为服务美术家对外交流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慰问。吴书记再次强调,所谓的“中国美术对外交流项目五周年纪念”远不仅仅指今天的展览,它更多为美协外事工作的未来承前启后。五周年再鼓一鼓劲,往下把它做得更好。明后两年,全国美展和新一届双年展都要相继拉开帷幕,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国际巡展也要争取继续进行,所有的活动和展览,都要靠我们拿出和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力作。
主持人陶勤最后说道,今后“走出去”的作品,要进一步在内容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外宣就是要源自中国、打动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美术的艺术成果。让外国观众在中国绘画的山水间触景生情,我们就达到了以作品会友的目的。中国要从美术大国成为美术强国,应该具备两个功能,对内凝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对外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美术作品要积极参与塑造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中国美术将继续作者与作品的“世界行”,让中华清风雅韵润泽更多外国人的心灵。今天的论坛为“世界行”无疆的行程补充了新能量。
阅读(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