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

2013-8-9  潮望艺术网


渤海大学2010级美术学硕士  陈磊
东南大学2013级艺术学博士 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 陈小琴

经过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筹委会和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的精心准备,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于2013年10月20日和21日在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正式举行。与会人员包括高等院校、出版社、画院、博物馆等48所单位的美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的正式代表及列席代表百余人。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贯穿与跨越:美术史的研究视域”,包括古代美术研究(两场)、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两场)、近现代美术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美术史研究、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在内的五个议题、共七场会议。每场会议的基本安排有:主持人主持分议题,由四名发言人发言与三名评议人点评、自由提问人提问及与会学者交流等内容。

10月20日上午8:30全体正式代表及列席人员入席,九点始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安美术学院赵农教授主持,分别由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致辞,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恪孝宣布年会正式开始;稍后,全体年会正式代表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外阶梯合影留念。
第一场“古代美术研究(一)”于十点开始。主持人程征,评议人翁剑青、张明远、李清泉,发言人汪小洋、李林、黄小峰、邱才桢。首先,由汪小洋发言,其发言的论文题目是《花鸟画的宋人意味与当代思考》;汪小洋针对当下众多花鸟画家标榜自己学习宋人意味的现状作出新的思考,通过还原历史语境,指出当下花鸟画的创作与宋人意味的背离,并涉及到当代花鸟画名家与代表作、美术史的稳定性与当代地域画派和画家、学者与学者画等问题。随后,由三位评议人依次评议,评议内容有议题设立范围的大小、宋人意味的历史面目、逸品的概念与地位、本文的三个立论要点与当下花鸟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自由提问人亦针对论文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第二位发言人李林提交的论文题目是《史料辨析与史观解读:重读段成式<寺塔记>》;李林就自己对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寺塔记》的成书、研究的版本与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史学研究与史观思考;后三位评议人分别就本论文的内容和不足做出评议,包括版本真伪与版本之间的相互性研究、《寺塔记》记载与实物考察、史观解读与过度阐释等应该注意或者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要点;另外,就本题目的“重读”与应有的新颖性提出了要求。
第三位发言人是黄小峰,他的发言题目是《拯救郑思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墨兰图>新论》;黄小峰以图像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就郑思肖及其墨兰作为遗民象征的传统解读做出质疑,并从其经济生活、宗教生活、墨兰图的最初用途、禅宗思想等诸多方面解读画面上具有关键意义的雕版印款,从而得出新的思考,即认为《墨兰图》并非表达他的遗民意识。三位评议人的评议内容包括:兰花的传统精神与承载观念的关联性、题款的真实意义、题目中“拯救郑思肖”的确切定义与严密性、遗民画家的特征与其所有作品的关联等;整体而言,这篇论文的研究得到了评议专家尤其是李清泉的高度赞扬,指出本文提供了图像学解读的范例。随后,包括北大李凇教授在内的近十位自由提问人纷纷就本论文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本届年会的第一个高潮;他们的提问和质疑包括文人居住寺院作画与画作内容是否具有必然性、图像学在解释传统国画方面的得与失、以及郑思肖的四十亩田在宋代到底是多还是少等众多问题,其中李凇教授就黄小峰对画面最重要题跋的忽视点明了本文研究的最大缺失。
第四位发言人邱才桢的论文题目是《仪轨书写与楷书范式的形式——以敦煌隋唐佛教写经书法为中心》;邱才桢的发言就敦煌写经、楷书特点、仪轨性以详细而具体的书法图片比对展示出来,从线条、笔法、动作、字形、结构等诸多方面展开。三位评议人在肯定其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大量疑问,如仪轨与社会学的对应关系、文献与书论的缺失对仪轨的影响、仪轨与非仪轨的差别、宗教的虔诚与礼仪的差异等方面;而自由提问人也针对敦煌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问题。在发言和评议以及自由提问人的提问结束后,主持人程征就本议题的发言和评议做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本议题的发言和讨论,而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多样性都是亮点;转而引到激情、热烈又有意义的讨论上;程征对会议上所表现出来的学术的正气与学术研究的崇高感赞赏有加,并有更高的期待与勉励。可以说,上午的第一场分议题讨论为本届年会的开了一个好头。
下午两点到四点开始“古代美术史研究(二)”的研讨会。本分议题的主持人是尹吉男,评议人为张朋川、李凇、黄宗贤,四位发言人分别是尚刚、邵彦、毛秋瑾、赵琰哲。本场分议题的在尹吉男的提议下,与上一场稍有不同,即先有四位发言人全部发言完毕,三位评议人依次上台评点,并多了发言人与提问人互动一项。首先是尚刚发言,题目为《风云与造作——天历政变与三种作品的年代》,与提交论文《再说满池娇》比多了部分内容;尚刚先分析了元代宫廷政权的演变,并以满池娇为例详细论述,得出了“满池娇”作为元宫廷瓷器图样不超过十二年的精准的上限和下限。第二位发言人邵彦的题目是《雕朱镂彩中的历史迷踪——从嘉靖剔彩器<货郎图>看明代宫廷<货郎图>源流的一些问题》;本文中邵彦通过对三件作品剔彩器上的《货郎图》与明代宫廷《货郎图》的比较,提出新的发现:货郎图与表演、节令特征、求子功能等新的内容,并通过图表展示国内明代《货郎图》详细内容。第三位发言人是毛秋瑾,她的论文题目是《文徵明与拙政园——关于两种<拙政园诗画册>的研究》;本文通过比较文徵明所绘《三十一景诗画册》在构图上与沈周《东庄图册》有三张重合之处,指出文徵明与沈周的关系;并对文徵明图册与现实拙政园的关系、与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关系、图册的题跋等内容作了一一梳理。第四位发言人赵琰哲的题目是《节令、灾异与祈福——以清乾隆朝<三阳开泰图>仿古绘画为例》;本论文通过对乾隆所作《开泰图》及其题跋的解读,指出他乾隆作品有对明宣宗《三阳开泰图》、郎世宁《开泰图》的模仿;并进一步展开解读《开泰图》与“岁朝春”、节令与祈福等诸多关系。
接下来是三位评议人针对四人的发言做出评议。首先是张朋川,他对尚刚文献的解读能力给予极高评价,并针对目下的“纹样”与“图式”概念的差异作出说明,也指出尚刚严密精确的考证对我们是一大启示;对赵琰哲的论文由一点发散的思维多有肯定,亦提出了本论文中由三阳开泰联系到大禹治水是否完全匹配的疑问;对毛秋瑾的论文及深入研究也多有肯定,并指出了在考证中隐居山水与文人画作、现实场景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要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限于时间关系,李凇针对四篇发言提出了研究中对图像必须深入的考察、分析,以及在历史演变中的多样性造成了结论的不确定性,以《货郎图》为例提出了孩童在其中组合的为古来样本,并非具有太多功能,并提出警惕过度解释。黄宗贤在对个案研究提出解读方法后,针对四人的论文分别提出问题,如“满池娇”的寓意及源流、《货郎图》中的寓意与文献关系、园林对文人观念的转译与绘画的二次转译所造成的模糊性以及是否有解读的必要性等设问。在自由人提问中,大多针对邵彦的《货郎图》提问,如货郎图的喜庆色彩与时令的变化、货郎所售商品与妇人选购为主所带来的解读、是否货郎图有教育意义等等,可谓本论题的又一个高潮。之后,尹吉男对此作简短总结,有三篇论文都与政治和考证有关,并期待见“证”下一场的精彩。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第三场会议开始,分议题是“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一)”。主持人王宁宇,评议人有林木、陈平、贺万里,四位发言人分别为夏燕靖、王云、齐彬、董波。本议题的会议也是发言人全部发言完毕后再进行评议和自由提问。夏燕靖是第一位发言人,他的题目是《中古时期我国跨文化交往的历史书写——以唐代中外设计文化交流为主线的考察》,主要包括唐代域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及交流史迹文献考证、玄奘《大唐西域记》与大雁塔、萨珊博斯金银器对唐朝金属制造业的影响、波斯釉陶器的传入形成区域间广泛的文化交流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王云的《关于早期印度佛塔象征意义的思考》以在印度实地考察的图像资料为主要展示方式,对印度佛塔、平头的演变及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图文互述,质疑传统佛塔象征意义阐释过度。齐彬的《中亚希腊化艺术初探——以巴克特里亚“甘奇”雕塑为例》的发言中,以“甘奇”作为材料的大量中亚雕塑作品一一展示,为中亚雕塑在希腊化影响下的传承演变给出了明确的图解。董波《论伊斯兰文化对元明砖石穹顶无梁殿建筑的影响》的发言在综合中国大陆内地数十座伊斯兰建筑风格遗存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砖石穹顶无梁殿建筑的朝代序列,并结合力学、生态学等诸多方法对此展开分析,以为演变的序列提供有力的佐证。
评议人的评议中,林木对夏燕靖论文提出选题太大、文章结构不够紧密等存在的问题;建议王云对印度佛塔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印度佛教观念;董波无梁殿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图像比较,缺乏建筑史的论证;齐彬的论文应该继续对希腊化与对中亚影响、本地的融合和再造等方面深入研究。陈平的评议中提出美术、建筑、工艺美术在研究中的充分结合和相关的难点,由此引出当代史论研究中中国美术史学与西方美术史学研究的不平衡:由于对西方美术史学在实物、文献研究的双重困难,导致西方美术史学研究的不足。贺万里提出,四篇论文大多是经验式的研究,这种凭借已有观念的研究多是主观设题,客观性不足;并提出“历史书写”和“历史叙述”的差别,二者分别是主观、认识论意义和客观的方法论意义;期盼实证的、具有深度的研究,以及对资料尽可能客观的选择,等等。在自由提问和发言人回应中,对王云研究中佛塔象征性意义否定与民众的佛教信仰脱离关系提出质疑,对齐彬所言的希腊影响与佛教产生较早之间的悖论的疑问,并对董波研究中是否对中国建筑与伊斯兰影响和本土文化演变的关系缺乏充分考虑等诸多问题展开讨论。会议讨论热情高涨,以致于超出时间许久、会议结束后代表们仍感意犹未尽。
21日上午八点开始了第四场“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二)”的会议。本会议由常宁生主持,评议人有郭雅希、张长虹、黄厚明,发言人有沈爱凤、刘文斌、李青、张晶。首先,沈爱凤以《文明初期东西方艺术之交流述略》为题发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西伯利亚上古文化所见东西方交流,西域和中原、中亚、西伯利亚之交流,亚欧大草原早期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造型问题,在充分的分析后得出结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很早,新疆彩陶受到大陆内部与西亚、中亚、西伯利亚等综合影响等。第二位发言人刘文斌的题目是《丝绸之路美术的奇葩——哈萨克斯坦中亚当代美术研究》;在论文中,通过原苏联对中亚美术造成的遮蔽,中亚人民对苏联影响的双重心态,中亚艺术在苏联解体后的去苏联化,中亚美术所产生的西方美术全面渗透和宗教主义和民族主义膨胀、蔓延的倾向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说明。李青的《罗布泊雅丹壁画墓研究》以亲身考察和研究作为主要内容,对罗布泊受粟特文明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展开说明,并举例其中的纹样、造型进行说明;第四位发言人张晶的《安阳修定寺塔模印砖图像及年代考》中,对安阳修定寺塔进行事无巨细的图像分析;文章摘要包括修定寺塔研究概况、修定寺塔独具一格的帐式建筑形式、修定寺塔菱格图像考释、菱格图像年代考论等。
在本议题发言结束后,三位点评人分别点评。郭希雅首先肯定了沈爱凤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充分,以及研究超出丝绸之路阶段的全面性;通过刘文斌的研究提出当代文化视角的边缘性延伸,并认为本文缺少对东正教传统的关注,提出对中国少数民族等类似文化的研究;对李青研究中欧亚文明的碰撞和先后关系提出质疑,等等。张长虹的点评中,提出沈爱凤对早期文化的研究框架稍显偏大;在整体上,本议题的几篇文章都跟粟特人有关联,其中,张晶的研究是否将粟特人的影响有所扩大,以及寺塔重修带来的文明形态交替顺序的变迁和复杂性仍有必要充分考虑。黄厚明首先从整体上概述四人的研究,提出本议题研究的相对薄弱,一方面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相关,另一方面我国的美术考古大多停留在一个点上,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考古;在这些反思的基础上,黄厚明进一步对四人的发言分别点评,如沈爱凤文中“浙江良渚文化”这一考古术语运用的失误,良渚文化并非仅有浙江有,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复杂性的思考;并提出了张晶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图像的类比上、李青所研究的墓室是否具有典型性、刘文斌的研究缺乏文献的支持等问题。自由提问中亦对张晶研究中寺塔修订的上下限与创建、新修等诸多不够明晰的地方提出建议。随后,常宁生做出总结,对四位发言人选题视角的独特性、现场考察的切身体验、图像资料的丰富性、表达的清晰流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接着举办第五场“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分议题会议。主持人为陈池瑜,评议人分别为樊波、杨振国、曹庆晖,四位发言人是王非、许伟东、李江、田卫戈。王非的发言题目为《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的追踪与研究》;在该论文中,王非结合康氏自述、弟子刘海粟会议、启功鉴定事辑、李可良回忆以及数幅画作,得出康氏鉴定眼光低下、“改良中国画”基于其所藏伪作等结论;第二名发言者许伟东的论文《郑孝胥书法批评》怀着重构历史的目的,对郑孝胥书法的结体、用笔和章法分析,追溯其成名的历史原因和个人人格的局限性,进一步判断郑孝胥的书法品格和历史地位。李江的《从清末工艺教育看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就西方传教士因素渗入清末中国设计教育、本土设计教育变革萌芽的产生、中国设计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和清末设计留学的兴起等方面展开叙述。田为戈《记忆历史的声音——<西北近现代美术史>课题之口述史工作实践》一文的发言讲述了口述史工程的庞大性和抢救的紧迫性,以及口述资料的文字记录、目前该课题的研究和最后一站的西安美院采访等一一展示。
在评议环节,首先由樊波评议:对于王非的结论,樊波提出由于对《万木草堂》的主体藏品缺乏分析,仅依靠数幅画作和文字,证据不够充分;而康有为的国画改良不如徐悲鸿的客观,钱穆作为历史学家对康有为论画的评判会有所偏失;许伟东的研究中将人格缺陷作为主要论证对象有较多争议,须更深入分析;而在对郑孝胥学术路径的研究上,不够全面;至于最后两篇,缺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应有的气象,而田卫戈的研究和访谈应该有理念的支撑和升华。杨振国在评议中,强调了史学表现与史观求真的关系,尤其是当事人的回忆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如何处理好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对李江的研究建议从史观方向作理论思考,尤其是“中西关系”上如汤因比、费正清等的不同态度;许伟东的研究中人格意义的界定尚有争议;王非论文研究中对史料与史观、康有为的学品、康有为强调写实的真实内容、康有为个人的复杂性仍需一一梳理。曹庆晖在宏观上,提出了研究中用怎样的方法、怎样采信资料、用什么样的原则解读、证据是否唯一可靠等向所有与会代表发问,引人深思。
下午两点开始本次年会的第六场研讨,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的美术史研究”,主持人为李军,评议人有李晓峰、耿幼壮、邵琦,发言人有宋玉成、邵亮、吴映玟、牟群。宋玉成的发言题目是《<亚维农少女>诞生始末及价值疑惑》;在该发言中,他通过图片分析《亚维农少女》的诞生与非洲木雕的关系、本幅画作的绘制与遮蔽九年之后展出等内容,尤其是由立体派风格的分析和本幅画作缺乏立体风格之间的矛盾、文献资料对立体派界定的模糊性等多方面出发,几乎完全颠覆了该作品的价值。邵亮《艺术史叙述背后的目光变迁——以十九世纪中叶“前摄影时代”的视觉文化特征分析为例》的发言内容有:古人和今人在“真实”上的“目光”变迁,以拉斐尔前派在今天看来的梦幻性和新古典主义在今天看来的舞台戏剧性等方面为例做出说明,还原历史的“真实”,并指出与今天的不同。吴映玟发言的《从王翚晚年与安岐的交往看商贾趣味对艺术生产之影响》中,通过王翚和安岐相关的四幅画作出发,结合文献,考订画作人物的真实身份、画作的功能(如教育、安岐父亲对安岐的期望)、二人之间的关系、商业对王翚画作的影响等。第四位发言人牟群的题目是《对艺术史终结论的观察与思考》从艺术史叙事的终结、艺术史叙事的资源、艺术史叙事的转换三个方面出发,将艺术史终结的最大原因确定为哲学的贫困等。
在主持人李军的提议下,决定三人分别有针对性的详细点评,而不再对所有发言人一一点评。首先由李晓峰对宋玉成的发言做出评议:在佳士得拍卖上毕加索很多作品水平极其低下与本文立论有契合之处,并提问作者对毕加索作品和立体主义关系特别关注的原因;另外,在本文中对立体主义的背景缺乏介绍;并提出相关疑问:文中所提到的人种学在研究中并没有直接运用、对毕加索作品的否定有失慎重、对评论家的解读缺乏回顾、九年后发表是否是毕加索不自信原因造成的。最后,含蓄地建议与会学者应该避免表达的炫技,而应针对踏实的问题。耿幼壮针对邵亮的论文评议,指出本论文选择“真实”作为讨论对象的避重就轻,忽视了绘画与摄影的互相学习和互相颠覆,并相应的提出了弗洛伊德、马克思等人关于正负片、暗箱的理论;还就摄影的记忆功能和资料选择提出了疑议。对牟群的评议中,指出发言人将艺术史的终结仅仅定位为哲学太贫困、艺术太想表现是否有失偏颇。在邵琦对吴映玟发言的点评中,有安岐与王翚交往的细节,二人微妙的审美关系、利益关系、地位关系,王翚艺术风格的界定和从不画人物的习惯、王翚给安岐画画是否真是金钱需要(王翚已是宫廷画家受到宫廷赞助)等,并建议更改题目为“从王翚的一生看商贾趣味的影响”,更能说明问题;并且指出本研究忽视了王翚在拜王时敏为师之前的似乎更有价值的研究。随后,发言人针对评议人的一系列问题做出回应;而自由提问人中黄河清指出艺术的终结实是丹托为波普艺术做出的理论支持;黄小峰提出了16世纪和17世纪绘画中剧场性的不同。李军作最后总结,简短评述了四篇论文与该分议题的关联。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举行本次年会的最后一场、第七场分议题的讨论: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本议题的主持人是李公明,评议人有李普文、黄河清、范淑英,发言人有邹建林、吴雪杉、陈璐、赵振宇。第一位发言人邹建林以非常哲学性的题目《关于“心灵图像”》作为发言内容,从图像与媒介的区分、心灵图像与物理图像的关系、心灵图像的性质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心灵图像的复杂性、言语传递的不确定性等纯图像理论的问题探讨。第二位发言人吴雪杉的发言题目是《“称他为圣者”:利玛窦肖像在欧洲的传播》;发言内容有利玛窦的肖像与内涵、利玛窦肖像在欧洲的传播与形式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利玛窦肖像传播的意义等问题;陈璐在《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图像》发言中,还原马戛尔尼率团访华与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绘画的背景、亚历山大绘画的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不同顺序、不同时期所绘画面的不同内容,并指出亚历山大作中国题材绘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政治、军事目的,但客观上起到了传递东西方文化的作用。赵振宇的发言题目《现代地理科学思想对“美术地理学”研究应有的启示》颇有新意,发言中介绍了自己关注地理科学的过程和研究内容,并以事例对此进行介绍。
首先由李普文评议:肯定了“心灵图像”这一具有新意的研究的同时,指出本文所缺少的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言”与“意”的关系、“意象”与心灵图像,期待本课题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而赵振宇的发言内容前后变化太大,美术地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景观设计,偏离了主题;另外,提出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符号。黄河清的评议中,对前两人的发言提出了否定,对吴雪杉的研究推荐《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和《白银时代》二书;并专门针对前面分议题中的“去希腊化”做出说明:“希腊”一词从1840年开始以及希腊的文明与东方性等问题,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范淑英点评中,对吴雪杉发言的提问问题是图像的传播角度,对陈璐研究提出精简资料、凸出研究新内容的建议,对赵振宇发言提出没有展示出一个跨学科的程度,而应该针对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等特有的眼光看待美术史问题。三人对评议作出了回应。自由提问中,李军提出几个错误如“圣徒”一词运用在宗教中较为严肃,圣徒与使徒有较大差别等。
在紧张而有序的会议安排和组织下,七场会议、五个分议题的研讨结束。赵农教授主持本届年会的闭幕式。首先由尹吉男教授做出总结,指出美术史学年会的持续性发展与开放的美术史研究,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提出与不生产新知识的“老师”等会议的主旨问题;并就主持人在对议题研究现状的了解、选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上的判断水平做出了殷切希望,对评议人的专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强调会议发言提出在国际视野的前言角度提出新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发言人提出要直接切入主题的要求,等等。赵农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届年会的参与代表情况:参与年会的共四十八所院校、美术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名单、主要参与代表的院校和人数(正式代表119人,实际接待95人),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两对父女参会作为发言人与评议人;并就本届年会的举办情况做出总结。紧接着由尹吉男教授宣布下届年会在四川大学举办,四川大学韩刚代表作了承办会议的承诺。尹吉男教授宣布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圆满结束。

阅读(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