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风渐起 ——福建油画发展略述
2017-8-4
潮望艺术网
《 麦当劳》袁文彬 作
《广场-天安门》吕山川 作
《 雨中的溪头村》张立平 作
《秋的日子》 莫也 作
近年来,随着福建油画艺委会和福建油画学会的相继成立,八闽大地的油画队伍逐渐壮大出具有东南地域特点的油画格局。从“鼎新华南”的画展再到十二届美展的油画以及各种中美协级别的油画展入选率提高,说明了福建油画实力增强,新生力量的培植也跟上时代的步伐。
油画在闽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两个学府——福建师大美术学院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这两所院校走出了许多油画名家与新秀。追本溯源,资历较深的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我国早期旅法油画大家谢投八先生筹建的。谢投八当年在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求学,曾与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艺术观点相投,引为知己。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扛鼎人物,谢投八先生于1943年回闽传薪,创办福建师专美术科(即后来的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有着七十余载历史的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地处福州,曾胎息过老一辈油画家如谢意佳、高一呼、林以友等先生。在他们执教生涯中,孕育了众多油画人才。三位老师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理念来自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油画体系,注重外光条件色影响以及冷暖色对比的运用,擅长形色结合的直接塑造,创作风格贴近于自然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描绘。
那一辈的油画家严谨的教学经验与油画创作相得益彰。例如:谢意佳老师的《待渔归》、高一呼老师的《鸽子》、林以友老师的静物画、风景系列皆是那个时期的经典范作,那时期油画风格清新、抒情。在先生们的颇具才情的油画教学热情浸染下,年轻的油画家更敏感于时代的艺术脉动,更关注自身的艺术角度与思考,如薛行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的意象油画探索实践,李晓伟、陈宗光则倾向于油画当代性上的思考与尝试,也有新生代的画家,如袁文彬的《麦当劳叔叔》系列、吕山川的《广场》系列,在画坛皆有一定的反响。更有从福建师大美院走向全国的大家,比如范迪安、徐里、郑工等先生,他们在学期间皆受惠于这些前辈油画家的教诲。
地处鹭岛之滨的厦大艺术学院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来自四川美院的著名油画家魏传义先生带着一支油画创作劲旅扎入厦门,把方兴未艾、具有伤痕文学性的乡土写实油画植入八闽画坛。这支队伍中在画坛比较活跃的画家有莫也、袁敏、周鸣祥、唐绍云、陈腾光等人,他们成为福建油画的中坚力量,他们同样关注闽地风情人物的创作,工于细腻刻画制作,善于渲染画面情境,川派油画着实让福建画坛掀起一股画惠安女、画渔民的风潮。八十年代中后期,福建师大美院与厦门艺术学院的中青年油画家带着各自的困惑,奔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助教研修班学习,在锤炼油画语言的同时也拓宽艺术思考的维度。这种具有学术性质的研修为提升福建油画语言的品质与格调补上重要的一课。研修班结业展上,袁文彬的《麦当劳叔叔》系列、莫也的《记忆——空间》,都产生令人瞩目的反响。
南方明亮的阳光,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咸腥的海风无不骚动着一股醉人的色彩,如何能够把生动的感受表达在画面上,时刻考验画家的色彩组织能力。2000年从内蒙古师大调入厦大艺术学院任职的张立平教授与赵九杰老师的油画风景实践,为尚处探寻阶段的福建画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他们两位受教于我国著名油画大家妥木斯先生,秉承妥先生的油画教学理念,直面自然、直面物象的绘画写生,强调色彩表现的力度与意境,概括有力的构成方式直抒情怀。
也许适应温润气候的闽地画家天生载有意象绘画的基因,更热衷于学习油画的表现性因素。2003年在油画家王辉的倡导下,组织了一场名为“意象武夷”的活动。当时武夷山聚集了全国的油画名家,写生活动促进了本土画家与外界的切磋交流,让福建画家意识到在油画学理方面认识上的不足。为此,不甘落后的油画人士陆续赴京造访名家进修,正是他们的执着付出,从而提升了闽地油画的品格。
福建油画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福建人历来有尊重文化传统的习惯,更兼具海洋文明的包容性。福建中青年油画展从学术角度品评和探究八闽油画发展新课题,兴许得益于东南热风的温热与湿度长久的浸润,使得闽地画家习惯于鲜亮色彩的主动追求,敏于抒情感性的率性表达,但欠缺对造型理性的研究和学养支持。一个地域的艺术长处往往也是它的短处所造成,但不失于偏颇也可繁荣一方艺术气象。
伴随东南风渐起之时,八闽的油画才俊不断地跻身国家画展,油画队伍逐步趋于年轻化,中青年画家面临着传承积淀与拓展创新的问题。大家共同切磋道艺,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吸纳八方之气,来充实个体磨砺艺术。在这片东南热土,他们守望着生命和艺术的价值,抗拒平庸,对所处的时代给出自己的审美。
陈添清: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阅读(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