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墨写作无声诗—诏安画坛(四老)高继文先生

2015-9-10  潮望艺术网


吾诏花鸟画家高继文先生,自号茆园、白山、南楼,生于1930年,桥东溪雅人氏,堂号三溪草堂。晚生识之廿余载,过从甚密,常得提撕,尊之为长辈高师。彼亦待我甚厚,相契于心,引以为忘年之交、不请之友也。

今建博客日志,有意综汇高师资料,以飨网友。翻检乡贤述著,慕沂老之《高继文画集·序》文,情辞深切,赠诗尤雅,相知相惜,理固然也。金耀兄之《画笔畅写田园诗—高继文国画简论》,行家评点,论述精准,画艺备述焉。复览昔时敝作《成熟、自信和亮丽》文,犹感辞难达,意未尽也。特于兹简介其平生经历之逸事,略陈与之交往之情谊,聊表一知半解之感悟,以示敬意而已矣。
高师生长于吾诏母亲河畔——溪雅村,这里地处东溪入海口,是明清时代诏安人“走北船”出发点,也是最早为吾诏引进书画艺术种子上岸地。高家亦商亦农,家境殷实富裕,村上有良田数亩,城中有合茂商行,衣食无忧,子弟自有习书学画条件。他“禀赋聪慧,悟性亦高”(许慕沂老语),自幼酷爱绘画,初由《芥子园画谱》入手,受诸多前辈画家熏陶,刻苦自学,“童子功”甚为扎实。八十年代而我负笈榕城,福建师大教师蒲鸿猷先生尝问讯于我:“小时候有个叫高继文同学玩伴,绘画天赋极高,同侪无人可及。而今安在哉?”彼时,我尚不知高继文何许人也。
初见高师于三溪草堂,时见东溪之绿波荡漾,流水淙淙,堂前之秋菊金黄,满院飘香。如此质朴幽雅之所必为高人所居也。寒暄过后,热茶几巡,晚生笑问主人说:“昔有张旭枕江流悟书道之说,贤师傍东溪听流水有效伯高得墨韵之意乎?而草堂之号抑有追慕工部魂魄之念耶?”高师正襟危坐,答曰:“‘听天由命仍须励志,流水高山共证知音’此乃民国名士黄仰文、徐华国为听流山房所撰联语也。吾甘居乡野,枯坐陋室草堂,学诗习画,修心养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已矣。岂敢与张伯高、杜少陵相提并论耶?”意悲而远,辞正而高,显见其心态志向也。
高师1948年诏安中学毕业,参加教师入伍培训,经过思想改造后,成为一名新中国人民教师。本想安心杏坛,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但随后骤变政治风浪,很快摧毁其现实与梦想。1958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他即因家庭成份问题被清除回家。那年,他廿八岁,正是风华正茂,施展拳脚之时也。
穷途末路之际,高师创办了“艺风书画社”,从“以画为娱”变成“以画为业”,他和同仁们苦心经营,既做广告设计,又兼卖字鬻画,以一技之长赢得区区小利,在落魄困顿之时,聊补无米之炊,使一家老小暂无饥寒之虞。此可是画家此可是画家之宿命耶?
“艺风”开设于县城中山路,与吾邑硕儒林仲姚先生寓所“武馆”近在咫尺。时清幽之“武馆”常有文事雅集,高师亦常在此过从,与林仲姚,林楠父子,沈士超,许慕沂诸贤品茗谈禅,评书论画,诗唱酬和。回首前尘,高师尚能随口吟哦旧作诸多篇什。如《七律·送慕沂兄赴汀洋》:“悲欢离合总由天,游戏人间学谪仙,痛饮狂歌沧浪室,畅谈共赞虎鱼筵。故人转眼将挥别,饯友题诗亦黯然,计算明年逢此日,重温旧梦更缠绵。”又如《七绝·游八仙山》:“迷茫大地有奇踪,毓秀群仙在此中,访道寻幽玄事渺,山灵感应古今同。”再如《七绝·咏梅》:“一树梅花万个圈,写来香里墨团团,横斜突见枝如铁,斗雪冲寒意未阑。”引以为得意之作者有《七绝·咏太湖石》:“荒阶默默几多年,我自痴顽花自妍。堪笑名花多薄命,残英落尽我依然。”《五绝·幽居》:“秋虫鸣暮色,鸡上树巅眠。地僻尘缘少,幽居又一年。”这些诗篇非披索枯肠苦吟而来,而是真情实感之流露也。
“文革”期间,风雨飘摇,“艺风”被诬为“五类分子”避风港,屡遭冲击,终致解散。茫茫大地,,容身何所?他失落惆怅 ,郁郁在怀,却又不得不为“稻粱谋”以养家糊口。他选择画床、油漆为业,以务实谋生手段,奔走于四乡六里,浪迹于湖海之间。此情此景于其《七律·玄钟城纪游》可见一斑,诗曰:“湖海飘蓬又一秋,玄钟觅食得优游。心随沧海难平静,身愿闲鸥任去留。破庙残城无限意,夕阳衰草有余愁。渔歌晚唱烟波里,浪打钟门百丈湫。”
高师在其自述中曾称,“长期蛰居乡曲无缘出游,惟日与闲花野草、鸡鸭虫鱼相亲,久而生情,纵笔点染以自娱,以至忘忧。此即为日后工写蔬果虫鱼之原因也。”晚生阅法国人丹纳《艺术哲学》,悉环境物候为影响艺术家及精神产品之重要因素也。亦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者,均可由高师身上得以佐证。高师常年生活于水乡渔村,阡陌纵横,田畴清润,农舍掩映,鸟语花香,目既往返,心亦吐纳,处处有丹青入画题材,时时有触发灵感信息。回归自然,道法自然,使他摆脱心为形役之蹇促,恪守宁静致远之心态。画家创作激情得以酝酿、发酵而喷发。到90年代,高师作品已臻于成熟,逾见神采矣。他以其酣畅淋漓之笔墨,察识万物之情趣,清新脱俗之格调,给世人呈现了大量无声胜有声之田园诗篇。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云:“李侯有句不肯吐,潜墨写作无声诗。”诚为高师之写照也。
高师画果蔬鱼虫得心应手,绘乌山玄钟别具一格。胸中装满家乡名物,笔下皆为风光景致。“非熟悉者,不画;非钟情者,不绘。”是他历来倡导之主张。诚如其《自题泼墨山水诗》所云:“淋漓水墨云烟起,万壑千岩在个中,画道相承求拓展,天然肌理意无穷”。厦大美术教授洪惠镇初读高师画作,深为其乡土气息所感染,视高师为艺林奇材,对诏安顿生响往之情。并题诗存志:“不写娇花媚世人,画师怀抱老农心,平生只在乡间住,笔底鸡鹅最有神。”
在众多题材之中,我尤喜高师所画鱼图也。高师家有养鱼之劳,甚得垂钓之趣,且有烹鱼之功。“纸上胜盘中,尽日看不足。”(陈燕琼老题赠诗)盖因其能得鱼之天性,知鱼之乐乎?而高师鱼图题款,信手拈来,常有妙谛神悟之语。如“安知鱼之乐也”,“不可食无鱼”、“复游赤壁之下”、“我所欲者。” 鱼之理趣 情调形之于墨,语出名典,引人遐思;如“残荷留待护游鱼”,“村居客到无佳味,自养塘鱼煮番茄”,“君羡鲶鱼美,垂杆深夜里,荻花瑟瑟秋,醉后留滋味。”“园蔬首数东京白,海味咸夸凤尾虾。岁暮风光描不尽,折枝独爱雪中花。”鱼之鲜活生猛跃然纸上,原汁原味,令人垂涎。而署“自然的启示”之画作者,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贵乎神解,其味无穷,境界因题款而升华矣。江水沐兄尝于高家享用贤师亲煮之“赤鬃头熬排骨白菜调菊花”私房大菜, 近又作《餐英记趣》,再现其境,甚有余味焉。而我虽无忝列其座之口福,但家中餐室所悬挂高师之《土虱不减乌耳鳗》鱼图,画境生动,画意蕴籍,日日三餐与我相伴,使我每有燕琼老之“纸上胜盘中” 之感慨,并时时提醒自已勿染重富轻贫、亲官贱民之俗气,不减道德操操守之本色矣!
高师1980年获平反重返杏坛,先于深桥中学任美术教员,1986年始因城关中学许如松校长力荐,调城中专任美术班国画老师,退休后一直延聘到2005年。城中廿年,高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桑榆向晚,孜孜树人,深受学生爱戴和全社会尊重。他爱生如子,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善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吾诏书画之乡薪火相传培养大量后继人才。善莫大焉!我尝问道:“高师出名徒,弟子三千可有青出于蓝者也?”高师欣然,如数家珍列举旅外如林永潮、林浩湖、吴建福、沈益群、方广智、江顺才、陈龙溪、田文鱼、杨志勇者,在诏如林木炎、林建楠、江慧恒、林养生、沈瑞生、王若明、涂喜宗、沈朴者,又有私淑弟子严逸芳、徐少娟、吴洪雪者,皆为其得意门生、可望有大成者也。得意洋洋之时高师爽朗会意而笑道:“多乎哉!多乎哉!”其幸福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也。每逄时年八节,旅外学生返乡,必同来探望高师,致敬谢恩,其乐也融融。师生相见,难免互切互磋,兴之所致必来笔会。铺纸研墨,弟子诚服其劳,焚香端茶,媚媚女弟更是殷勤有加。但见年届耄耋之高师,精神矍铄,激情四射,挥毫泼墨,潇洒自如,技进乎道,游刃有余,斐然成章,观者莫不为之倾倒。此岂非高师人生大快之时耶?原厦大美术学院院长魏传义教授观高师当众现场作画后,“此乃闽南当今画坛一绝也。”其题词又云:“来自生活中,心源一脉通,画到天真处,方夺造化功。”信哉!
附件:下文为1994年采写高师通讯,放于此可与上文互补互衬,亦可见我文风之变。
成熟自信而亮丽
—高继文的花鸟画世界
在“书画之乡”诏安县的画坛上,高继文先生是位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并且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花鸟画家。近年来,他推出不少花鸟、山水、人物画的佳作,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称道。
我认识高继文是先从他的作品开始的。他表现闽南风光、风土人情的作品,总使我感到亲切,并激起心灵的震动。九十年代初,得缘和高继文其人相识,过从甚密,经常耳提面命聆听他对人生、艺术的见解,深为他在艺术上的开拓、进展和提高感到高兴。可以说,通过长期辛勤的艺术实践,高继文在花鸟画创作中已逐渐除去了浮躁,走出了压抑的阴影,从而寻找到自我,显示出成熟的自信和亮丽。
高继文出生于1931年,少年时代就喜爱书画、诗文。小时候,他看当地画家沈耀初、沈锡纯作画,常为中国画的逸韵高致、异彩丰神所倾倒,决心一辈子追求、探索绘画艺术的底蕴。早年他精心临摹宋元明清各代真迹,煞费苦功,有坚实的传统笔墨基础。即使在五、六十年代,他因家庭出身卷入历次政治运动,被迫离开教学岗位时,他仍不甘自弃,不断升华着自己的艺术境界,把对绘画的爱好变成一种精神寄托。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后,他重返杏坛,热心于美术教育活动,多年负责诏安城中美术班教学工作,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书画人才。于今,他虽已退休,仍留校执教,孜孜树人,忘记桑榆向晚,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当今这个多彩又浮躁的时代中,高继文是一个少有的“执迷不悟”地痴迷于大自然母亲的画家。长期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东溪河畔使他对田园、花鸟、山水有了比别人更亲切、更直接、更敏感、更特殊的感受。丰富的人生阅历,自然和自我的对应和交融,使他的花鸟画作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流淌着乡土文化的浓浓汁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生活的诗意和温馨。他的作品既表现出自然,又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那种心理状态,把人从低级的审美层次引向高尚的境地。他挥洒的绘画语汇是一颗成熟的心才具有的语言,既喷浇着作者的激情,也积淀着他的思考。因此,我们看到他笔下的青蛙、麻雀、鱼虾、鸡鸭、蔬果、花草等小事物,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大意蕴,大震动,感受到充溢作品其中的生活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而他的作品在状其形传其神,寄情喻物而言情的基础上,所表达的对自然、人生、文化的独特领悟,便造就出他作品的新意。
花鸟画不乏传世之作。传统技法似乎已到了极致,似乎很难突破。高继文立足于传统,然而又不囿于传统,不因传统而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这些探索,离不开他数十年的思想磨砺和愈积愈重的情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他发现了许多美的景观风物,捕捉到许多神异的东西,从而逐渐扬弃沉积于人心底的俗气,唤起他朴素、原始冲动力。他是因所爱,才去画的。因为有了所爱,所以见出了特殊的情致和形象,为了表现特殊的情致和描绘特殊的形象,他便不得不冲破种种陈规陋习,在对传统艺术精神内涵有了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自己的笔法、设色和构图。他尤其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中国画“似”与“不似”的分寸,他画的对虾、鲈鱼、小鸟、鹤、荔枝、菊花等用笔简练概括,而形态、质感色彩都唯妙唯肖,既不以笔害形又不以形害笔。其笔墨形式的独立完整与物象的简练生动达到了一种难以更动的微妙的和谐,这是一种千锤百炼之后自然而然得心应手的写形。高继文作画力戒甜熟,讲求笔墨个性,其笔法苍茫老辣,墨法丰富多变,泼墨破墨随机应变,溶为一体。在他的花鸟画中,常借鉴山水画的技法构图,造成画面的纵深感,凸出来,深进去,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创造一种深远、圆融的境界,反映出他追求祥和、宁静、远离尘嚣的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荷花鸭》、《芭蕉鸡》等画作中,他故意模糊了景和物的轮廓,通过明暗变化、光影交错和虚实变化的处理使画面来一点含混,多一些浪漫,呈现出清新、淡雅的朦胧感。yishujia.findart.com.cn
长期的生活感受蕴蓄,勤奋执着的艺术追求,使高继文的作品在国内外画坛留下了影响。他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省美协于1992年曾为其在上海朵云轩举办过个展,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书画大展,不久前,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收藏了他创作的《松鹤延年》等三幅作品。厦门大学著名美术评论家洪惠镇教授多次盛赞高继文的花鸟画有新意、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称他是一位能攀艺术高峰的人。步入老年的高继文已经走到了他艺术创作的成熟阶段。但他仍常以“老去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来勉励自己,每日挥毫作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我们祝愿他翰墨常新,笔底长春!

阅读(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