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艺术圈的鸡犬升天

2015-5-24  潮望艺术网


能在体制内暂时占据主流的艺术家,要通过传媒——古代靠口碑、书籍,现代靠报刊、网络——和师生关系之类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周围师生也名声鹊起,势力大增,那自己也可以水涨船高。

这些年国画界流行某某工作室之类的说法,多数是在学院、画院体制内有位置的名家开设的大师班、名家班之类,招收学生,然后举办展览、互为奥援。曾经见人形容为“鸡犬升天”,可没有细说,我且来说几句。

从社会政治经济学角度看,“鸡犬升天”可以说有合理的成分。为什么?因为书画圈也是人文艺术行业,一大特点就是作品的“价值”是人们的动态的“共识”,并无一定之规。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能在体制内暂时占据主流的艺术家,自然要通过传媒——古代靠口碑、书籍,现代靠报刊、网络——和师生关系之类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周围师生也名声鹊起,势力大增,那自己也可以水涨船高。说穿了,对老师来说,提携后进就是提携自己,而对学生来说,攀上名人名师,也是成名成家的捷径。不仅仅书画圈这样,诸如人文学术研究行业也是如此,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一环。

这和现在流行的另一职业圈“码农”不同。程序员这行业是看技术编程思维和技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分成好几个层级,数以百万千万的从业者,他们工作的成果—产品也是有明确的市场价格的,因此市场竞争是公开的,很容易进行评级,也容易找到对应的薪酬标准。

而艺术家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是不太好衡量的,所以大家努力找各种衡量标准和标记,比如从在美协、学院任职的高低,从作品获奖或者参展的频率,从作品拍卖出售的价格等各个方面看。

但当今的工作室学习班最有趣的一点是它的“非正式性”和“市场性”。在中国古代,雅好书画的文人后学拜师大致也遵循一般文人的以下几个途径的师承关联:一个是亲朋好友之间结成的师生关系,往往也和乡土关系有关;一种是科举考学过程中形成的座师、同学等师承关系,这是在今后官场行走的重要关系网;三是特意向名家画师拜师学艺,这往往是小户人家为求生计而来。而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职业细分、教育体制的建立,艺术家学画有了各种小学、中学学习班,这是市场和教育体制的供给,而到了大学,则有体制内承认的师生关系,只不过因为学生数量多,师生之间关系没有以前师徒之间那样较为紧密的接触。而各种工作室教学可以说是对上述体制的一个补充、衍生和改变,就是让大家在正式的教育体制之外有了新的社交-学习渠道,建立一个新的师生系统。

这种“非正式”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半管制市场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就是它既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驱动。工作室收学费,这是市场交易,但也是老师在利用体制内积累的名进行体制外创收,而且名师往往在文化生态位上占据有利位置,学生不仅仅可以学艺,也可以建立连带关系,从而在市场和体制内谋求更大利益。这和国外很多国家开办的开放工作室、短期训练班等,有类似的地方,但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国体制掌握巨大的资源,可以通过经济补助、职位、荣誉的分配等深刻影响市场局面,因此这种非正式的工作室体制实际上涉及到艺术文化资源的再分配和市场博弈。

阅读(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