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即将开幕
2017-8-18
潮望艺术网
展览名称: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
开幕时间:2017年8月19日星期六16:00
展览时间:2017年8月19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市朝阳区CBD中心百子湾路苹果社区)
策 展:当代油画
主办单位:当代油画、今日美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香港)、当代艺术杂志社、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北京胤湃景晟广告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战略合作:今日美术馆、德国伯恩当代艺术馆(德国)、地球村美术杂志(日本)、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日本)、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法国)、大象艺术空间馆(台湾)、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厦门艺术博览会、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中国美术年刊、当代艺术杂志、田汉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东方文化艺术团、宋庄艺术论坛、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
Ⅰ传承经典
冯法祀、马常利、杨松林、宋惠民、刘秉江、路璋、张祖英、曹新林、文国璋、林俊生、买买提·艾依提、钟耕略、罗章才、郭北平、李坦克、吴银杉、刘孔喜、骆根兴、雷淑娟、刘建平、梁爱平、王嵬、高山、胥肇平、王明月、忻东旺、羊羔、童敬海、宋克、杨丽君、丁胜利、冷军、刘勐、朱世琴、安静、白建涛、徐志明、刘烨、刘晓强、张峰、蔡杰、郭福篇、达娃扎西、赵霞、牛浩东
Ⅱ 东方意蕴
汪诚一、闻立鹏、赵友萍、庞壔、宋贤珍、鸥洋、洪瑞生、鄂圭俊、若瑄、杨大全、杨晓康、赵开坤、徐福厚、陈敏、王辉、王彦文、段正渠、伍盛、杨参军、沈国荣、刘文星、贾跃民、邹光辉、马志明、刘工、余素政、廖学军、曾文、张亚伟、黄少鹏、柯萍、张培均、杨舟、赵培智、杨继锋、林卫东、纪雨彤、张洁、吴鹏举、杨朝雨
Ⅲ 话语转型
唐近豪、应天齐、龙全、张炀、毛毳、胡赤骏、布日固德、陈明华、孟禄丁、方力钧、张永胜、张方白、沈敬东、杜建奇、张闯、杨海、牛方、李剑芳、陈曦、赵尔俊、许东生、罗清、严智龙、马永强、唐华伟、冯相成、王海东、翁道胜、林琛、胡宗祥、秦蓁、康正昊、魏颖、刘宇轩
油画艺术的语言结构本是建立在西方人文基础之上。彼时的西方世界发明了“油画”作为他们的视觉文本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油画艺术承载了可视性的西方文明,就如同古老的中国选择了水墨与宣纸承载视觉形象一样,对应着彼此观看世界的方式、哲学观以及文化。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就会形成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和融入别的民族的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既统一又矛盾,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性,而吸收外来文化又赋予了本体文化的时代性。通过对艺术史(或者文明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以上特性。东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对方的文化而产生新的文化,尽管彼此的融入并没有消除各自本体文化的民族性,但正是由于新文化的产生开创了新时代,使人类文明的边际不断拓展并持续进化。
时至今日,作为西方舶来的油画艺术,裹挟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这股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历经百年而根深叶茂。油画艺术深深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艺术门类,参与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建构。
“笔墨当随时代”,指的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应当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而源自西方的油画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以艺术史为背景,观察油画语言随着时代的演进与递嬗:通过参展油画家的集体视觉文本,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画卷依次开启——抑或上一个时代的终曲往往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序曲。
探索和实验的目的是拓展语言的边际,以求获得未曾谋面的新意,并传达时代的声音甚或引领时代。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当代艺术潮流中,同样不乏变革的力量,许多艺术家尝试用各自的文化经验与想象力重塑油画语言,与传统拉开距离,以实现各自的文化抱负。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
唐近豪-油画-梦幻银河系列3065-99x115cm-2016
20世纪80年代初,他逐渐转向抽象绘画,创作出“蓝色”系列和《蓝色太阳》等作品,但还能从中辨识出某些物象的痕迹,尚属实验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他画风大变,彻底舍弃形象,去“中国性”符号,用胶彩和喷枪,以抽象的方式,赋予色彩象征性,创造出一个气势撼人、神秘绮丽的宇宙世界,是为“银河”系列。这个系列有“爆破艺术”的视觉冲击,有“未来派”的动态表现,有“行动主义”恣意的甩动滴流,有后印象派大胆不羁的光色流转。红、黄、蓝、赭尽情挥洒,倾泻于静止的画面上,甚至飞溅到画布外,仿佛要超越时空。艺术家激情汹涌的创造力,若银河飞溅般爆发,浩然气势充盈于宇宙之间,是集大成之体现。至此,唐近豪先生个人风格已经趋向成熟,“银河”系列也给他带来了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而是继续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他在“银河”系列的基础上又朝前迈进一步,开始了“梦幻银河”系列的创作。
—— 石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应天齐-油画-红与黑之二-170x170cm-2014
应天齐的特点我觉得第一是十分的勤奋,他有作为一个艺术家最根本、最朴素的品质,所以几十年来他是在一个高度的艺术热情和极为投入的艺术状态中从事艺术创作。他的确是在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既受到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变迁的影响,也有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文化动力。是不断地在这个时代把艺术当做一个思想的载体,所以他的艺术是提出问题的,是不断的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关注他自己心灵历程的成长。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能使自己的心灵体验和心路历程与这个时代结合在一起,他的艺术就可以提供我们更多值得琢磨研究的东西。应天齐的的确确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作为创作的资源,而同时又创造出当代艺术的当代内容,文化中的当代属性。我觉得应天齐在这方面的关切是非常深度的精神关切。而且也找到了跨越传统、媒材和语言的表达方法。
——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龙全-油画-红石山-75x75cm-2016
龙全大部分作品中展现的都不是甜美恬静的色彩,而总是弥漫着一股忧郁肃穆的气氛。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一个人平静却又孤独的心境与状态。一个意象呈现在面前,我们通常会产生较为固定的联想和期待,龙全则十分反对只是简单地把这些联想和期待照搬到画布上。他始终主张要做一个对自己内心负责的艺术家。如果把他的表现自然的画作仅仅视为一般的风景画,则完全无法知道它真正的内涵。
2011年龙全去了南极,这段经历就像是一次神启。在关于南极的画中,自然有着另一种壮美,苍茫与庄重之中透出平静与安详,用色的均匀自然使得作品中的力量、激情、宁静和深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乌苏拉·潘汉斯·比勒(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
张炀-油画-棉花田系列13号-200x153cm-2013
张炀自始至终是一个用绘画阐释艺术与生活的艺术家。不管他试图表达什么,其艺术形式,遵从由精致的形式生发,以隐喻象征的内容描述来承担艺术家的心灵呐喊,借现代艺术的形式要求表达全新的艺术观念和个体思想。严格来说,张炀的绘画艺术是表现主义的,画家用可见的绘画形象表达画家的内在情感,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粗糙的现代表现形式,而是追求近乎苛求的精致的形式语言,用现代艺术语汇表达或言说对于当下的艺术和社会的诉求。观张炀的作品,他确乎是在尽力用绘画诉说文化的当代无奈以及传统文化的无处栖身的漂浮状态,他撕裂自己,他把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种种问题,从各个侧面进行处理和展示。他剖析自己的心理世界,赤裸着自己展示文化人生存的无奈和悲情,个体的宣泄和自我表达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和社会意义。
——崔大中(艺术评论家)
毛毳-油画-《2011-11-5》-40x30cm-2011
绘画的实验过程是物与物、物与人交织、融合、对话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涉猎、探究不同生命体的过程,任何材料都是有其生命特性的物质元素,譬如:粗布、纸张、沙土、化学试剂、塑料、水泥、油漆……在现实宇宙万物中以其独特的形态、质感、纹路呈现,需要的是艺术家的双眼、大脑,双手来观察、思考、触摸,从而解构、打破、重新组合,犹如科学家探险,激动、新奇、深奥而有趣,一切都在未知中,这里要丢弃一切过往的框框、规则、套路;探索的乐趣恰如儿童忘我的游戏过程,天性使然,自得其乐。这就是生活,在未知中,一切都变得那么纯粹而有意义。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融为一体,两者都展示着自我的炽热本质。
胡赤骏-油画-幻动的周末04-100x80cm-2010
我以为最好的状态是把自己从城市中抽离,最好放弃一切便利舒适的生活要求,来到大自然当中感受,山林里的光影婆娑,自然中的声音。自然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生命与大自然的交互:风声、水声、鸟声,这种久违的本原状态,是我们丢弃了太久的东西。一切都顺应了自然,也顺应了我们自己。有时候一个过程需要慢慢去琢磨,进入到生活中,像现在在野外的湖卢工作室,就不得不利用多媒体的办法,如照片或者影像。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常常因为一个生活场景的变化就能激发你无穷的想象,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了当年做了这样一个荒诞的选择,让自己跑到这么偏僻的野外环境去发呆,希望自己能慢慢地在与周边环境互动下不断发酵出新的创作思路。2007年以来,我在距广州一百多公里的荒郊野外做的许多事情跟摄影、建筑与环境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动植物有机养殖等全新的领域有关。
布日固德-油画-红色陈述-100x100cm-布面丙烯-2015
他所选用的新媒材不但更有表现力,也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说,这绝对不是纯技术与媒介层面上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希望在联结传统与本人心理体验之间寻找到必要的平衡点的问题。幸运的是,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也使得他在将传统的书法与笔墨处理为简洁的直线、横线后,其作品既更具抽象化与现代化的特点,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家布日固德的创作足以表明: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在高新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它给我们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那就是挑战与机遇,如果我们不努力应对新的挑战,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发展的机遇。
——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
陈明华-油画-圣海-120x150cm 2016年
情绪是一种力量,从某种莫名转化为有形可触摸的可感,这是情绪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的过程,我不是抽象地感受这份情绪,而是不断地用工具、身体乃至整个的身心投入到情绪的实验。情绪的实验,我不知道情绪是不是可以实验,情绪的材料是什么,情绪又以什么作为实验的催化媒介?画画对我来说是记录,不用刻意去设计结果,我通常会先涂鸦一组或一系列以表达我的意念为初衷的画面,再觅出一幅我认为可以深入表现我当时的境界与行为的另一幅,为此我使用不同的工具与材料。我喜欢挑战画面,期待画面出现另类的图像与感觉,不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重复同样的画面,我可以休息几天,但不能停止思考。情绪使我意识到当下,情绪不会停止,画画也不会停止。
孟禄丁-布面丙烯-元速·凸-300x300cm-2008
孟禄丁的抽象绘画,就是一种剔除了中国性的中国艺术。孟禄丁的抽象绘画不是用手绘出来的,而是机器甩出来的。古典主义艺术承载的诸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意义,现代主义艺术承载的诸多显示独创性的技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直白的观念和文化符号,都被孟禄丁的机器甩掉了。在孟禄丁看来,它们都是艺术担负的不该担负的包袱。鉴于艺术家自己要甩掉观念、意义、技艺等包袱,无异于要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因此孟禄丁借助机器的力量。观念、意义、技艺、文化、情感等外在于艺术的东西,被高速旋转的机器统统甩掉了。除了洁净的艺术自身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孟禄丁的抽象绘画,是最纯粹的艺术。孟禄丁发展的抽象语言,除了成功地体现了他对速度和动感的追求之外,还体现了极简和极多的融合。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方力钧-油画-2015春-2016秋-250x360cm-2016
看方力钧的绘画,第一眼常常能够令你惊讶,进而会给你不安的感觉,是不是由于那些巨大到失真程度的人物形象,或是色彩方面没有顾忌的单纯?其实,这种感觉并不仅仅来自他创造的那些人的形象与色彩。在他最有魅力的作品中,令人不安的情绪像看不真切的某种菌类在画面的各个角落里繁殖,甚至隐在麻布经纬的凹凸之中,这让你无法带着不经意的心情从他的绘画前轻轻走开。他的绘画题材无一例外都是人,他好像习惯于把人物形象投放在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在他的绘画里,人是绝对的主体,以至可以看作他唯一关注的景色,这样说并不过分。因此,他绘画中的含义,应该更多地从他描绘的人中去寻找。
——王音(当代艺术家)
张永胜-油画-光色70-100x100cm-2017
对于抽象绘画,我认为应该是基于理性思维模式下的绘画形式。抽象思维,应该注重事物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所表现的事物有明确的、清晰的认识及分析,“是剥离表象,发现其本质”的过程,是在线性思维模式下形成对抽象事物的认识之后,经过分析事物的本源,发现其内在规律的过程,是提炼其精华的过程,是清晰地阐述所描绘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的本源路径的抽象思维过程。所以我认为抽象绘画应该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绘画,应该是符合光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科学的绘画科学,也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学、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绘画科学。我所追求的目标及在“光与色”系列作品之中不断寻找的就是希望用色彩表现“色光”,“光与色”系列作品就是基于我理解的抽象思维模式完成的系列作品。
【来源:艺术中国网】
阅读(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