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7-7-8
潮望艺术网
其命惟新 ——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展览时间:7月8日至7月23日
开幕式时间:7月14日(周五) 上午10:00
研讨会时间:7月14日下午2:00~5:30
研讨会地点:中国美术馆7层会议厅
地点:中国美术馆
开近代中国美术之先河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即将开幕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等单位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2017年7月8日至2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开幕式将于7月14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8月4日至9月5日,此展将移至广东美术馆展出。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是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结,也是对广东近百年来美术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展现。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精选广东美术百年来575件作品参展,分为“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等六个板块。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风东渐,风云激荡。最早对外开放的广东,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变革、艺术变革最为敏锐的地区。新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一批有志的艺术家在系统、深入研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吸纳融会外来艺术之长,对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技巧、工具材料甚至观念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岭南艺术风格,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吸纳外来艺术的过程中,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的发展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
广东美术在百年中国美术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创新是广东美术的核心精神。广东美术家对于变革非常敏感,因而此次大展主题名为“其命惟新”。无论是20世纪前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美术数度引领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是全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擦亮岭南美术的品牌;二是回顾梳理广东美术的百年发展对新时期的发展意义。完整梳理近百年广东美术脉络,对重新审视中国现代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意义所在。
为配合展览的举办,组委会编辑出版了“广东美术百年书系”,其中有:《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广东美术百年理论文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选》等。届时,此套书将在中国美术馆陈列。
未完成的老人像
李铁夫
油画 193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狮
何香凝
纸本设色 1914
何香凝美术馆藏
东战场的烈焰
高剑父
1932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鼎湖飞瀑
陈树人
国画 193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松猿图
高奇峰
国画 191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菖兰
林风眠
中国画 69×66cm 1961年
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白蛇传
关良
中国画 67.5×70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旱年不旱
方人定
中国画 164cm×83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放下你的辫子
司徒乔
油画 125×178cm 1940年
中国美术馆藏
碧水净无尘
赵少昂
中国画 69×103cm 19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怒吼吧!中国
李桦
版画 1935年
华茂美术馆藏
大叶紫薇
王肇民
水彩画 54×39cm 1977年
广东美术馆藏
开镣
胡一川
油画 1950年
武汉防汛图
黎雄才
中国画 30.5×3200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绿色长城
关山月
中国画 144.5×251cm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自嘲
廖冰兄
漫画 83×58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孤云与归鸟
赖少其
中国画 68×68cm 1986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年青人
黄新波
版画 41.9×31.7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藏
地道战
罗工柳
油画 144×169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减租会
古元
版画 13.5×19.5cm 1943年
广东美术馆藏
矿山新兵
杨之光
国画 197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精选广东美术百年来575件作品参展。分为“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等六个板块。
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
400 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从澳门进入广东,把西方文化和欧洲绘画带进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巨变之肇端。新会博物馆藏门板“木美人”,为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距今至少有 500 多年历史。《南海县志》记载清嘉庆中叶的关作霖“附海舶遍历欧美各国”学成油画,归国“设肆羊城为人写真”,是史籍记录最早的中国油画家。
1887年,广东鹤山的李铁夫赴美国随 J.S. 沙金学习油画。之后,赴欧美和日本习画的广东人渐多。如冯钢百、陈抱一、关良、谭华牧、梁鼎铭、胡根天、关金鳌、林风眠、余本、符罗飞、吴琬、司徒乔、李桦、胡善馀、丁衍庸、任真汉等,著名者达五六十人。他们大部分归国从事西洋画的创作和教学,活动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苏州和港澳等地。
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20 世纪 30 年代“决澜社”的活动中,不乏梁锡鸿等广东人的身影。之后另一重要先锋美术团体“中华独立美术协会”,骨干成员赵兽、李仲生等多为广东人。现代美术史上值得关注的粤籍画家,尚有关紫兰、王远勃、陈文希、邓白、林达川、黎冰鸿、罗工柳等一大批人。
15 世纪扬v凡艾克兄弟完成了从胶到油为介质的转换,欧洲油画由此算来有 500 来年历史。若从利玛窦算起,油画由广东进入中国却已超过 400 年。通过数代油画家的接续努力,这一外来品类得以在中国土壤中植根和繁衍滋长。油画应当具备中国精神,应当融入中国民族的美学元素,中国油画的时代气息和本土特征历来是备受关注的探索课题。
这里的作品虽不能说已全面涵盖百年中国油画的成就,但已让人看到它这一历史行程的主要轨迹,以及油画界先行者们上下求索的珍贵成果。
种子
黄新波
油画 61×69.5cm 1947年
合唱
谭华牧
油画 46×55cm 20世纪40年代
广东美术馆藏
老年音乐家
李铁夫
油画 67.5×56cm 191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少女像
关紫兰
油画 72.5×60.5cm 1929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郭玉玲像
王道源
油画 74×60.5cm 1946年
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
美术史家郑午昌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画学全史》中说,世界的绘画可分为“东方画系”和“西方画系”,“言东画史者,以中国为祖也”。
近一百年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是从否定传统学习西方起步的。写实主义之进入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纯或单独的艺术问题。它与五四时期引入“德”“赛”先生的氛围连在一起,乃是时代的选择。
“岭南画派”三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他们弃政致力于绘画创作,倡“新国画运动”。“二高一陈”主张多开“国际公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以革新中国画。他们的画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注重写生,突出了革命性、兼容性和创新性。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曾出现范围甚广的国学回归潮,广东是“国画复活运动”的重要阵地。“国画研究会”的建立及其力倡的艺术取向,即是这种回归潮流的产物。
这是一批持不同理念的画家,有潘致中、赵浩、黄君璧、黄少梅、卢振寰、卢子枢、黄般若、冯湘碧、潘达微等人。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曾展开唇枪舌剑的论争。“新”和“旧”激烈碰撞,守成与变革水火不容,成为中国画现代转型变革的重大学术事件。
这些论争的意义显然已超越了岭南地域。其实,各执一橛互不相让,同样缘于外部冲击,只不过回应的策略迥异。
潇湘夜雨
黎雄才
中国画 45×65cm 1932年
黎雄才艺术馆藏
今日之教授生活
关山月
中国画 115.8×64cm
关山月美术馆藏
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
20 世纪 30 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培育的中国新兴版画沛然兴起,在改造社会,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巨大功用。当时与鲁迅先生直接交往的三十余位木刻青年,粤籍画家占了三分之二,参木刻创作的广东作者达百人之众。罗清桢、黄新波、陈铁耕、张望、陈烟桥一批人从广东走出,积极投身沪杭等地的新兴木刻运动。
1934 年 6 月,李桦在广州成立“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广东成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二个阶段的中心。按照鲁迅先生的指导,广东版画家较早从汉代石刻、明清版画与民间年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怒吼吧,中国!》(李桦)《饿》(赖少其)等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作品。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版画一条明晰的主线,这就是新文化精神的建构,也是版画现代形态的确立。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的漫画活动十分活跃,有廖冰兄 、李凡夫、林擒、郑家镇等一批漫画作者。1938 年全国漫协华南分会成立,郁风、伍千里、张谔、黄茅、潘醉生、林峻、刘仑为干事。1939 年广州沦陷,叶浅予、张光宇、丁聪、鲁少飞、张正宇等一批漫画家与广东本地漫画家退居香港,成立了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香港分会。面向大众,贴近现实,承担起启蒙与救亡的社会责任,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的漫画与版画,起了匕首与投枪的作用。
粮丁去后
李桦
版画 24×34cm 1947年
广东美术馆藏
人桥
古元
版画 1948年
古元美术馆藏
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
新中国美术的基本格局总体是由三大版块——延安的革命美术传统,来自苏联的模式,加上“五四”以来新美术运动的若干经验整合而成。1956 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与艺术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8 年,又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原则。
1959 年,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除此,他的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等。一直与关山月相提并论的代表性人物黎雄才也非常重视写生,1954 年在纪实基础上创作的《武汉防汛图》,1959年的韶山写生系列作品,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杨之光数十年来致力于新人物画的开和推进。他多次说到他“感情的根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他构筑了一种新的,超越以往技法体系的人物新画风。与时代同行,反映现实生活,每一阶段行程都展现出强烈的个性风貌。冰兄 70 年漫画创作,作品数以万计。夏衍说 “这个人无畏,天不怕地不怕”。冰兄的《自嘲》《禁鸣》《噩梦录》《剪辫子》等作品,直面人生,关注时代,揭露阴暗,针砭时弊,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猛士。
新中国 30 年,胡一川、阳太阳、潘鹤、黄笃维、刘仑、尹积昌等一大批人在不同艺术品类中取得了令人景仰的艺术成就。杨之光的《矿山新兵》,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周树桥的《春风杨柳》等作品,直观体现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美术的创作风貌。“文革”后期广东崛起的一整批艺术家,唐大禧、林丰俗、林墉、梁明诚、林毓豪、伍启中、张绍城、雷坦、邵增虎、詹忠效等,创造了众多让人难忘的作品,成为中国美术界一道奇异的风景。
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
1978 年改革开放,广东作为南大门在全国先行一步,历史又一次给了广东先机。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对美术领域的创作走向和艺术生产结构均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是广东美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
广东美协、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相继恢复,各级美术创作组织遍布全省各地。老一辈艺术家焕发艺术青春,关山月、廖冰兄、黄志坚、陈卓坤、王肇民等人都有突破性发展。“文革”后期崛起的一大批人成了广东美术界的骨干和创作主力,他们在几届全国美展上都获得引人注目的好成绩。
新崛起的一批人,艺术上正走向成熟,大大充实了广东美术界。许钦松、黎明、俞畅、林若熹、方楚雄、林永康、李劲堃、安林、黄增炎等一大批人,都是在 20 世纪后期开始承担重任,成为最活跃的美术家。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这批人,体现了开放改革以来广东美术多元、多样化发展的特征,这是一个艺术创作姹紫嫣红的“双百”时期。
广东美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时期新语境的强大挑战。中国的现实问题和自己的文化诉求,永远是别人无从代言的。传承与弘扬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推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岭南特色的精品力作,打造美术强省,成为新时期的紧迫课题。
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
历经改革开放 40 年的巨变,广东美术在 21 世纪迎来新的辉煌。现今,更新一代的艺术家正在成长,艺术百花园中鲜活的生长、重组和嬗变成为常态,新的秩序,新的艺术格局开始形成,重视语言个性,强调艺术风格,追求艺术创造中的个体价值,讲求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众多美术家的共同取向。在当代中国美术的一片茂林嘉卉中,人们可看到新时期广东多元并进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近 40年,美术创作领域在艺术观念、语言手法、材料媒介、图式风格诸方面均出现显著变化,在当代多向发展的格局中,呈现出前未之见的创新性、学术性新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美术创作的价值核心与内在逻辑必然遵循中国文化的本体规范。有一点更是明确的,当代广东美术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多样繁盛格局,张扬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直是主流。
一个百花摇曳的花园,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我们采撷的只是几丛烂漫之花。这里展示的作品虽无法涵盖全面景观 , 但是,从一枝红杏的笑靥,我们看到了满园春色。
南粤百年,其命惟新。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魄。惟有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光大,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精神体验,中国艺术才会具有真正的现代性,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创造活力。而我们所期盼的大家,也就是那些纵横捭阖傲立潮头的领军人物,那些天马行空苍松᠀地的一代俊杰,也将被时代推上中国艺坛之前沿。
阅读(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