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时代”当代水墨巡回展将在上海油画雕塑院开幕

2016-4-7  潮望艺术网


“破冰·时代”当代水墨邀请巡回展第四站将于2016年4月8日下午3时,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分馆拉开帷幕(长宁路1978号华萃艺术广场)。此次展览是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分馆·华萃艺术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微拍全球“破冰·时代”系列学术展在南方的第一站。




“破冰·时代”当代水墨邀请巡回展上海站
展览主办:微拍全球(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承办: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分馆·华萃艺术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分馆(长宁路1978号华萃艺术广场)
策 展 人:朱小钧
展览统筹:秦晓珺
开幕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15时
参展艺术家:
翱紫 陈端 付振宝 高辉 高树标 郭肖汝 胡明强 黄欢 李乐然 曾勇 邵仄炯 李娜 李森 李振 廖星君 刘远 马丙 彭博 沈益群 石荣强 王栋 王法亮 王玉华 王云云 杨新收 岳东 张梦珂 张艺深 赵露



卢甫圣为破冰·时代题词

展览将展出2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当代水墨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六十余件新作。这些作品风格各异,面貌多样,既有立足于传统的深耕,也有来自对于当代生活敏锐地感悟;有古典的雅致,也有时尚的新锐;较为充分地显现了青年水墨创作多元、自由、奔放、热烈的生态,也展示了水墨探索多种可能性。

微拍全球联合了国内一些著名艺术机构和策展人、批评家共同逆势挺身,怀着对于艺术追梦者的支持及对中国青年艺术家未来的关注,举办“破冰·时代”系列学术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艺术追梦者助力,用自己的行动为艺术追梦者破冰挺进。

出于这种理念,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分馆将与微拍全球一起,力图打破当下人才挖掘扶持机制和经济寒冬的市场环境,通过系列展览专门为青年优秀艺术家打造的一个具有开放多元性、公益性艺术交流和展示平台。



翱紫《科罗德与泰迪》76*47cm  2105



曾勇 激情燃烧的岁月138*70cm


付振宝 《绿地之上》68*45cm 2015 (6)


郭肖汝《幻2》纸本工笔50*85cm 2015


杨新收 山生万物计划23 2014 165x125cm


张梦珂 190×124cm 寒汀野凫图

破冰2016
“破冰”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破冰船破碎水面冰层,开拓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或引导其在冰区航行。对于船来说,“破冰”的意义在于开辟路径,不断前行;对于人,“破冰”则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革新陈规、打破束缚的状态。

在水墨领域,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终于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局限,在偏狭和短视中“破冰”。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开始践行一种理性、向上,既追求充沛的思想与情感,又积极进入当下的创作态度:在传统文脉中承继,在现实生活里创新,我们今天用“破冰”来定义新一代的艺术创新,他们所呈现出的“东方精神”,也是“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下所显现的艺术景观。

“破冰”传统:丹青际会百年间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宗,根基深厚,延宕千年。其“破冰”变革总是与时局变化紧密相关。19世纪中后期,诸多先贤竞相留学海外——西学欧美,东进日本。全新的艺术观念被激发,科学的透视技法被引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黄宾虹……这些“破冰者”的聚合与融通,发起中国画的改造思潮,生发出“老传统”之后的“新传统”。

1980年代是中国巨变的开始。一夜之间,以艺术的名义,中国被赋予了某种苏醒的承诺。在这场以“85美朮新潮”为名的运动中,艺术家关心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所能弘扬的人的价值。这次名副其实的“破冰之旅”,是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星火燎原,中国从此形成了新的美术面貌和格局。

1990年代以来,当代水墨创作与国内文化思潮形成更加密切的互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文人画”……各种概念风起云涌,事实上,这些新概念的生成,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重新激发了新的活力。

“破冰”时代:建构今日之东方精神
《水墨:世纪变革与艺术新路》是我2015年5月策划的一个展览,在与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的讨论中,他问我,你觉得当代水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东方精神。”

我脱口而出。从百年丹青变革开始,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持续追寻的,就是对“东方精神”的理解和体认。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破冰”的意义,即是如何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水墨语言的文化新质。向“当代”的深度拓展,始终是艺术家们在学术探索上共同的目标。这种“当代”,不仅指水墨创作在时间维度的“当代性”,更是水墨创作在内涵延展上的“当代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画如其人,我相信活在当下的自由精神,主动探寻的独立思考。年轻艺术家们创作的“水墨”是有体温的,因为我们愿意对生活保持探究的诚意和敬畏,对艺术付出时间和耐心,我们用心力赋予水墨以“人性”的意义,让水墨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

传统的经验一直在提示我们,“笔墨当随时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考量水墨创作艺术价值的标准,需要艺术家既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又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东方精神”的理解和体认。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当代水墨中,它存在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复兴之中,它的受益者不再是少数权贵,而是每一个能感受和领悟它的价值的普通人。
朱小钧
2015年12月于望京


张艺深 夏日凉风 180*97cm 2015年


王玉华《和》NO.1   80x120cm 2015年


王云云《幽望》138*34cm 2015




李娜 桃花源34 115x40cm 2015



邵仄炯作品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8日。

阅读(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