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展览|商业性展览停办 还画界一份清静

2016-3-4  潮望艺术网


今年美术界的情势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文联叫停了各协会的商业性展览。既然不允许盈利,展览变得劳民伤财,展览次数自然会减少。这个格局的变化,使得频繁且热闹了18年的全国单项展览失去了原动力。
    每年10余次的全国中国画展览,究竟是要检阅中国画创作的实际成果并加以展示和奖掖,还是仅仅想收获一些合乎展览格调的标准化作品?结果却是后者。每次展览的几百幅作品,可以换来管理合作费30万元、办公费20万元,以及其它费用。近几年每一次展览的总费用都在500万以上。有利可图,所以如此劳师动众地耗费人力物力,宣传、征稿、评选、展览。则全国美展的最大获利者,就仅限主办单位以及展览的组织者们。这种全国展览早已代表不了全国水平。
    这种展览话语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化评价格局,带来创作思路的狭隘和作品面貌的趋同,就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而言,无疑是应予避免的弊病。然而,在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中,这种缺陷局中人也非常明白,但是利益所趋,当然谈不上纠正。这种作者迎合评委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当然是参与竞争者的作品套路,越来越贴近主办者的期待和倡导。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作品的同质化倾向。如若不信,可以看看近十年来这些中国画展览的入选、获奖作品中,那些相同类型、相似图式、相仿风格乃至于相近色调的不断出现的现象;也可以看看与前几届获奖作品相仿的“相似作品”再次出现的现象。
    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绘画,像今天这样热衷于举办各类展览。一位评委说,展览的评审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主办单位的领导推荐作品,说这几幅画很有特点,评委自然心领神会。去年浙江一个浦江什么展览,有一幅作品在终评的第一轮评选时已经落选,展览组织者说这幅画需要照顾一下,于是就将其从落选作品中捞了出来,结果在第二轮评选时便获了奖。另外针对这些展览,一些院校、画院,办起了“高研班”,“展览冲刺班”,导师一般都是展览评委,学生交了学费,在评选的时候导师总是会有一些关照,这就造成评选的不公正。
    评选中的不公平,让人们对评选失去了信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及缺乏评判标准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表现在画家中,则是有些展览不管你多么努力,机会都不属于你。就是这种不公,将画家分出了“我们”、“你们”、“他们”等等不同的利益群体。
    自古以来,中国画真正艺术成就的取得是靠展览评奖吗?这种展览体制,久而久之,很多不合理的“规矩”演变成为一种惯性、一种常态,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当初的问题。评选不公,展出的作品大多重形式、轻内涵,没有看头等等。现在这些展览被叫停,正好还画界一份清静。

阅读(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