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足·北山石刻:信仰造就的艺术高峰

2019-7-1  潮望艺术网


在中国的石窟版图上,莫高窟、云冈、龙门、麦积山等著名石窟都集中在长江以北、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沿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路线,这些石窟群,将最灿烂的开凿盛期留在了唐及以前的时代。长江以南的华南和华东的广袤区域,则鲜见大规模的造像群。




主要石窟分布图(自网络)



西南区域的蜀地却是个例外:有唐一代,石窟造像艺术沿金牛道、米仓道自关中入蜀,从此,川渝大地的山崖峻岭间,大小佛龛星罗棋布。更难能可贵的是,当石窟造像自宋代以来在北方日渐式微时,在安岳、在大足,虔诚的信徒和技艺卓绝的匠人们,用寄托着信仰的一锤一凿,在巴蜀开创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高峰。



金牛道



如果说敦煌、龙门的标志是盛唐动感的飞天和雍容华贵的塑像,而北魏方额丰颐、高鼻深目的大佛代表了云冈最杰出的艺术成就,那么宝顶山和北山崖壁上充满温情的生活化、世俗化的造像,则是大足石刻最鲜明的标签。



北山



石窟,作为佛教信仰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其主持开凿者中,除却僧侣沙弥,也不乏武夫、官宦。或许是为了求得护佑,或许是为了忏悔赎罪,唐景福元年(892年),从战场上一路走来的昌州刺史韦君靖,这个陕西籍的武人,在大足北山始凿毗沙门天王龛时,也在不经意间开启了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而石壁上文官形象的韦君靖像和碑刻,则让这位不见于正史的晚唐割据豪强在时光的洪流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第1号龛·韦君靖像(895年)

韦君靖,今陕西扶风人,晚唐将领,创大足北山石刻。

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时,主持首凿大足北山石刻。



第5号龛·毗沙门天王龛(晚唐)

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

毗沙门天王信仰自盛唐之后广为流传,与密宗祖师不空对他的尊崇关系密切。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大足民间,佛教盛行,又以观音信仰最为著名。宝顶香会顶礼观音菩萨,会期从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后历时四十五天,尤其在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生日,为香会正期,尤为热闹,为川东盛景。远近香客,来自从重庆市、四川省内各州府县,到云贵陕等省各处地区。民国25年(1936年),政务视察员王化云,在视察日记中提及:“佛教胜地宝顶山,每届古历二月内,附近各县善男信女往来进香拜佛者约十余万人。”



信仰的土壤如此深厚,大足石刻自然以观音造像最富特色。北山摩岩造像里,多龛精美的观音造像,作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为他处所罕见。



第9号龛·千手观音龛(晚唐)



第9号龛·千手观音龛(晚唐)



第9号龛·千手观音龛飞天(晚唐)







第125号龛·数珠手观音龛(宋)

数珠手观音,因手夹数珠而得名,头戴花冠,身形优雅,被昵称为“媚态观音”。



第133号龛·水月观音龛(南宋)



第133号龛·水月观音龛(南宋)



第133号龛·水月观音龛(南宋)

主尊像水月观音,坐姿潇洒,气度非凡,为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

观音左右侧为善财、龙女像。左右两壁刻四大金刚。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左壁刻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宝珠观音。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右壁刻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日月观音

一头六臂,上方两手高举日月,中间两手一手执剑,一手执柳枝,下方两手一手执斧,一手托钵。

造像面部线条恬静柔美,衣冠玲珑精致,历经八百多年而保存完好,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典范。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正壁主尊为释迦佛,左右两侧为阿难、迦叶,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转轮经藏中部呈八面形,雕刻八根镂空盘龙石柱。



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

转轮经藏基座,刻须弥山,蟠龙环绕。



第149号窟·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窟(南宋)



第149号窟·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窟(南宋)

如意轮观音,为密宗所传六观音之一,以其手分别持如意宝珠和宝轮,故名如意轮。

主壁正中为如意轮观音,左侧为净瓶观音,右侧为白衣观音。四周为诸天神像。



第180号窟·观音变相窟(宋)

正中刻一坐姿观音,左右两壁各列六尊观音化身像。



第253号龛·观音地藏龛(五代)

晚唐至五代,大足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观音与地藏组合的造像题材,与彼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



观音造像之外,作为佛教密宗的一处重要石刻,北山造像中又有孔雀明王、摩利支天女、诃利帝母等造像。即使不谈这些造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仅论精湛的雕刻水准和艺术造诣,就足以让到访者屏气凝神的静静瞻观了。



第10号龛·释迦牟尼佛龛(晚唐)

该龛表现释迦说法场景,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弟子阿难。弟子像外侧为观音、大势至菩萨。



第51号龛·三世佛龛(晚唐光化二年/889年)

该龛正壁刻“三世佛”,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

左右壁刻文殊、普贤、天龙八部像。



第122号龛·诃利帝母龛(宋)

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

被佛法教化后,改恶从善,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被世俗百姓尊称为“送子观音”。



第130号龛·摩利支天女龛(南宋)

摩利支天女,本为古印度的光明女神,被佛教吸收后成为护法天神。

佛经中说,摩利支天女具有隐身的本领,不为火烧,不为水淹,可以避免各种灾祸。

摩利支天女造像,三面八臂,头顶有宝塔,塔中现毗卢遮那佛,上两手举风火轮和宝剑,中两手持弓持剑,下两手握戟持盾,当胸两手结印。



第130号龛·摩利支天女龛侧壁金刚像(南宋)



第155号窟·孔雀明王窟(北宋)

孔雀明王因身坐孔雀而得名,为密教本尊之一。

与一般明王呈忿怒形相不同,孔雀明王为慈悲的菩萨相。主尊之外,正壁及左右两壁雕刻千佛。



第176号窟·弥勒下生经变窟(北宋)

正壁为弥勒,即未来佛。此窟生动描述了弥勒世界的美好。



第24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唐)




第24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唐)

此龛以繁复精美的雕刻,描绘了西方净土世界。

正中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第281号龛·药师净土变相龛(后蜀)

右龛主尊为药师佛,两侧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下方为十二神将。

左龛为一陀罗尼经幢。外龛为三尊地藏像。



从北山崖壁走到南宋多宝塔下,会看到一个写着“二佛”的指示牌。多数参观者沿着箭头方向信步走下石阶的时候,无法想象出这是一处怎样的佛像营造:高达十余米的释迦摩尼佛和多宝佛“二佛并坐”,上方则是多宝塔,完整的呈现出《妙法莲华经》中记载的典故:释迦牟尼在法华会上说法后,“七宝塔自地涌出,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坐”。



多宝塔(南宋)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宋)


阅读(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