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绝世壁画——柏孜克里克石窟
2018-7-2
潮望艺术网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简介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这些石窟最早的开凿于公元5世纪,最晚的到14世纪,历经一千年的建造史。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它是新疆古代留存下来的著名佛教遗迹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吐鲁番盆地位于古代西域的东门户,且境内山脉谷口多,遂成为中西交通往来的十字路口和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称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处,发展出了精彩的历史和文明。尤其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文化——从众多的石窟和寺院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兴盛了840年,有洞窟83个。在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上层为洞窟,下层为地面寺院
从窟形、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上,大致可分为鞠氏高昌、唐西州和回鹊高昌三个时期:
1.鞠氏高昌时期(公元499一640年)
2.唐西州时期:公元(640-792年)
3.回鹘高昌王国时期:公元(840-1283)
柏孜克里克石窟目前保存较好的石窟壁画主要为回鹘高昌王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色彩丰富,装饰华丽,技法成熟而完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窟甬道两侧壁高达两米的佛本行经变画。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劫难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建筑和壁画,不仅是回观高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证材料,更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但就这一片历受磨难,满目疮痍的废墟,仍未逃过劫难,在20世纪初遭到纷至沓来的外国探险家的肢解和宰割。
木头沟里的柏孜克里克石窟
德国人于1902年首次远征吐鲁番,是由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派出的格伦威德尔教授为领队。他在新疆的考察成果引起学术界轰动,甚至引起德皇的注意。接着,由德皇和军火大王克虏伯的名义提供捐助,着手组织一次新的远征。由勒柯克临时担任探防队负责人,与助手巴图斯先行出发。
交河故城鸟瞰图
勒柯克到达吐鲁番后,兴致勃勃地发掘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吐峪沟等遗址,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
交河故城遗址
德国探险队从被埋在沙土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偶然发现了巨大的誓愿图。巴图斯用其娴熟的技巧将壁画小心谨慎地切割下来,雇了一些民工来帮助包装,满满装了40只木箱运回柏林。
高昌故城遗址
法国人勒柯克走后,英国人斯坦因来到吐鲁番,他查看了勒柯克的工作现场后“感到十分惊愕”,他给朋友的信中说:“这种粗野的方法根本不是‘考古’,而是“挖宝”。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从吐鲁番拿走的文物并不少。他认为“要把这些精细的佛教美术品中的标本保留下来,只有很仔细地用有系统的方法搬走。我是利用我的训练有素、很有经验的帮手来做这件费时的困难工作的。”他在吐鲁番拆下的壁画足足装满100百多箱。斯坦因切割这些壁画,同样使用了类似勒柯克狐尾锯的一种锯子。只不过他让助手在使用锯子的时候更加细致、更加小心翼翼罢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持伞菩萨立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和野村荣三郎来到柏孜克里克时,看到大量壁画遭到破坏,又据当地人说,前来发掘的欧洲人割取了最好的壁画,而故意将剩下的加以损坏。日本人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这话是真的话,以文明国家学者自命的欧洲人要独霸世界珍宝的意图,可以说比盗贼还卑鄙。”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持香炉菩萨跪坐像》
随即他们在一个洞窟中,发现绘满色彩的壁画,有诸佛和各种姿势的菩萨,有的合十、有的散花、有的奏乐。天人的舞姿、魔鬼的凶相,色彩、用笔都有很高的造诣。还有泥翅佛像,对欧洲人盗取壁画的方式气愤之余的日本人也取出了特制的“狐尾锯”切割了足以欣赏的壁画7块,获得泥塑佛像7身。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释迦佛前生献花像》
此壁画是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15窟内绘制的燃灯佛授记壁画内容中的一部分,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为婆罗门时,向当时的燃灯佛供养了五茎莲花,并散发布地供养燃灯佛,由此而得到燃灯佛的授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这个壁画表现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作为婆罗门时的形象,婆罗门正手持供养燃灯佛的青莲华。
1905年初夏,满载着柏孜克里克誓愿图的骆驼商队向着遥远的5000公里之外的柏林进发。勒·柯克回国后,将壁画作为“丝路秘宝”展出,在柏林大受欢迎。但是,勒·柯克死后悲剧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首都柏林遭受了盟军的空袭,巨大的誓愿图没有来得及转移,全部毁于战火之中。千年前的精美壁画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消失了,勒·柯克在1913年出版了大型画册《高昌》,在战争中失去的壁画一部分成为印刷品保存了下来。
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1945年
空袭前誓愿图陈列展出的现场
誓愿图主要是指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第23等窟释迦牟尼佛于前生供养诸佛的佛立像图,有人称之为《说法图》,也有学者称之为《供养画》。誓愿图是由来自东、西方和叙利亚的画家在十至十一世纪期间创作了这组佛教壁画。壁画是在日晒砖墙上涂上掺有植物纤维的石灰土,用青金石、氧化铜、朱砂、金箔等作为颜料绘制而成的。图像大都袒右肩立佛,通身背光,有头光,旁有弟子、菩萨、天王及供养人围绕。有的还画有骆驼、驴、马及房舍、园林。整个画面大都呈红色基调,绘制细密。人物造形及服饰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下面将勒·柯克1913年出版的大型画册《高昌》的图片与诸位分享这已消失的绝世壁画精品。
绝世壁画精品欣赏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住修
以妙色珍宝 音声而供养
原画尺寸:3.25 × 1.9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国王时,行种种的宝石和美妙的音乐供养当时的塔莫努达佛,并供养给佛陀一个装饰着无数宝石的团扇。画面右下角跪姿合掌供养者为国王,左右各有一持宝幢者,亦译作“团扇”或乐器作音乐供养。
我曾作国王 有佛名梵志
以浴室香汤 依时沐浴佛
原画尺寸:3.25 × 2.0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佛前生为婆罗门时,以暖室蒸汽浴及黑沉香之香供奉,并建精舍,以极其崇敬的心情,以一切供奉邀请世间导师人王(马汉德拉),即当时的佛陀。图中右下角有持盘婆罗门一人,与之相对应有二婆罗门,亦持盘恭立作供养状,右上角的建筑物即所供养的精舍。
我曾作长者 于彼大城中
供养尸弃佛 建立寺舍塔
原画尺寸:3.25 × 1.95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在一座快乐的城市中做大商人时,建立了许多庙宇精舍来供养无上尊贵的尸弃佛。此壁画中不见铭文中提起的大商主或长者式人物。
《有部药事》中无相应经文
原画尺寸:3.25 × 2.27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做国王时,用蒸汽浴、焚香和黑色的沉香来供养,如人类太阳般的赛满卡拉,即当时的佛陀。还修建供养了六万所庙宇精舍。图中左上角的建筑物即国王供养的房子(精舍),左下角有国王在做请佛的动作,与之相对应有二菩萨持盘恭立作供养状。佛给国王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我曾作国王 佛号超狮子
我以宝幢盖 供养此如来
原画尺寸:3.25 × 2.36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国王时,供奉给佛陀一把镶嵌宝石的带柄伞盖,表示对无所不能的狮子人中尊佛陀的崇敬之意。图中左下角跪菩萨上方者所持之幡,右下二王者式人物所持之伞盖,即《有部药事》中的宝幢盖。左侧下方画一跪姿人物,勒柯克认为他即是此画的供养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其寺供七佛 奉施珍宝具
及与奴婢等 庄宅花园林
原画尺寸:3.25 × 2.80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大商人时,为了表示对六世佛的崇拜,他用大象、马匹、黄金、女人、宝石和珍珠,建造了一座精美的园林,供奉给了六世佛。画面中主佛下左右两供养人被日本人所窃,此图右下画胡帽长髯二跪姿男供养者,各托盘,以盘中的七个袋状物供奉佛陀。左下部一长髯者双膝跪地,后随一驼一马,铭文中曰长者,而壁画中表现的却是佩剑武士。图版上部及左下略残。
次见燃灯佛 多闻甚可爱
以七青莲花 作梵志持供
原画尺寸:3.25 x 2.75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佛前生为婆罗门时,当他看到这位集光明与盛誉于一身的燃灯佛之后,向佛供奉了七青莲花以供养。此图右下角敷长发于地并五体投地的婆罗门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其上方立佛右手拈花,左手下垂,此即题记中所言燃灯佛与婆罗门。婆罗门敷长发于佛前的泥潭上,供养燃灯佛,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场景。
曾作长者时 有佛名善眼
我以摩尼宝 供养此如来
原画尺寸:3.25 x 2.75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为大商人时,以宝石和一所令人神往的庙宇精舍,供养万物之主善目王。此图右下有一左膝跪地持盘向佛作供养状的人物,依铭文为长者,图中的却似王者。图中右上角的建筑物即供养的精舍。
乃往过去世 曾为王子时
宝髻佛兄弟 我以灯明施
原画尺寸:3.25 × 3.05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为王子时,以灯明供养。此图左下王者式人物单膝跪地持香炉供养佛陀者,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昔为商人时 闻佛名净住
欲来造寺舍 园苑毗诃罗
原画尺寸:3.25 × 1.8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为商人时,修建了一所公园,当他听到佛陀来到时,心里十分高兴的说道;“我要建造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图中右下角画一个两手持衣老比丘,上画合掌比丘及持金刚神,左画合掌人及合掌比丘,独不见题记中的商人。日本学者认为此图与题记不合。
昔为梵志名最胜 于两足尊迦叶佛
由闻喜护所说语 乃得出家修净意
原画尺寸:3.25 × 3.0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为婆罗门年轻学童时,闻喜护之言,于两足尊迦叶佛处决意出家。
我昔为国王 种种供养佛
满足皆随喜 起塔名法王
原画尺寸:3.25 × 2.35M
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为国王时,如法以信供养(普庐那)麻努拉塔佛,我称作法王。这幅壁画顶部的边饰大部分已毁掉,榜题框以及上边写的梵文也随之毁掉了。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 供养菩萨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 剃度图
这幅剃度图是大型佛本行经变中的一个小画面。画面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无数劫前作转轮圣王,供养娑罗王如来时,剃度出家的场面。国王双手合十,表情虔诚而肃穆,剃度僧略带微笑。这样的一个场景传达出国王出家的决心,以及僧人为之剃度的欢喜。
柏孜克里克第33窟 奏乐婆罗门
这幅画原位于第33窟主室东壁,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表现的是婆罗门外道闻佛涅槃后,欢心鼓舞,奏乐庆祝的画面。这些婆罗门身材各异,造型生动,神态逼真。画中出现的乐器有琵琶,筚篥,横笛,铙,鼓等。
柏孜克里克第21窟 明王像
这身明王像三首四臂。手中分别持斧,索,骷髅和金刚杵,站立在一条绿色大鱼的身上。周围有回鹘文和汉文榜题。明王眼神低垂,左脚抬起,右胯部微向外扭,神性气质浓厚。
柏孜克里克第20窟 行道天王图
这是绘于第20窟主室右壁的大型行道天王图。画面中绘有以毗沙门天王为中心的四位天王及其眷属。人物众多,场面复杂。天王身穿铠甲,威严而勇武,侍女和随从谦卑的随侍两侧。人物面貌具有唐人特征,服饰也是唐代流行的服饰。整个画面场面宏伟,气势磅礴。
柏孜克里克第69窟 坐佛
柏孜克里克第20窟 三都统像
这幅画位于20窟左甬道内壁。上方有汉文和回鹘文榜提“智通,进慧,法慧三都统供养像”,表明这三位僧人均是管理僧众事物的僧官。画面中的三位僧人穿交领广袖的中原式袈裟,双手持花供养。人物面目具有中原人特征。
柏孜克里克第20窟 比丘供养像
这三位僧人位于右甬道内壁。三位僧人身穿袒右袈裟,与上图的都统像不同。画面上方的榜题不是汉文与回鹘文,而是梵文,加上他们的长相也具有异域特点,说明这三位僧人可能是印度僧人。这些僧人应该都是回鹘王家寺院的高僧。
柏孜克里克第31窟 回鹘高昌王供养像
这幅供养人像位于31窟佛坛的正面。此窟为大型长方形纵券顶窟,后部起坛。画面的右下方有三行朱书的回鹘文榜题:此为勇猛之狮统治全国的九姓之主全民苍鹰侯回鹘特勤之像。
供养人面部方圆,头顶束冠,脑后垂发,一脸络腮胡,样貌稳重而坚毅。一手持花供养,周围还有红色的楼阁和帘幕作为背景。
柏孜克里克第27窟 蒙古供养人像
这是第27窟的蒙古女供养人。1209年回鹘高昌臣属蒙古,双方世代联姻,来往密切。高昌石窟中出现蒙古贵族妇女的供养像也可说明当时蒙古人信仰佛教的情况。
柏孜克里克第20窟 回鹘高昌王后供养像
这幅高昌王后供养像位于20窟主室前壁。王后身穿茜色窄袖通裾襦裙,领口刺绣卷草纹。两鬓盘起,头顶戴船形冠,发髻上插满钗环,两耳还各戴一只垂肩的金耳环。
在她们的脑后垂有一条长长的红色绢绳,几乎垂地,很有特点。画面右上方有回鹘文榜题“此是高贵的王后之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珍贵老照片
阅读(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