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在盎然墨味中纵横笔意
2018-4-8
潮望艺术网
封面人物
赵星
厦门书画院院长、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厦门市美协副主席、厦门海峽书画产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协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
不少见过赵星作品的人,很难将其与作者本人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透着浓郁的“南方味”,清俊灵秀,时而厚重时而飘逸。但他本人却是个十足的北方汉子,长得人高马大,壮实魁梧。这种“矛盾”也成就了赵星的个人风格。
“北方人看赵星的作品,常以为是南派,那种水墨淋漓的氤氲,是一般北方画家难以表现的,而南方人看他的作品,却又觉得多了些南方画家少有的奔放豪情。”一位美术理论家如此评价,赵星就在这种“矛盾”中完成了艺术的统一。
▲ 封面人物——赵星
这其实跟赵星的成长背景有关——他生于北京、长于甘肃,在厦门定居了20多年。回溯艺术的启蒙,赵星说,这源自他的母亲。赵星的母亲是画家。从小他就觉得画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靠着一支画笔,就能画出一个多彩的世界,“特别神奇”。6岁开始,他就学习画画。中学和插队的曰子里他开始学习中国画的入门技法。高考时,凭借优秀的成绩,他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但赵星并未一开始就从事中国画专业绘画创作。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日报社,担任美术编辑。此后的12年,他画了大量的插图与连环画。“虽然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繁重工作,但我内心对于中国画创作仍十分向往,希望能更深入地从事专业绘画创作。”赵星说。30岁那年,他谢绝了许多有影响的期刊插图约稿,重新专注于国画创作,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转型。
“其实从素描、工笔画的画法转变到写意画,还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有造型、构图的功底,用水墨语言表现作品又是另一回事。”赵星开始凭借自己的悟性,在实践中博采众长,最终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从1984年起,他的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美展,在全国崭露头角。
2006年,赵星调入厦门书画院,终于如愿以偿专心从事中国画创作。在这期间,他的艺术风格也开始有所转变——他选择将西北的粗犷和南国的灵秀结合起来,造就了其水墨作品的灵动。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极重写意精神,因此强调笔精墨妙,笔情墨韵的意蕴表达。他笔下的人物画书写性与写实性兼具,在写意画中难度很大。酣畅淋漓的墨色水乳交融,大有笔意纵横、墨趣盎然,笔无定法,墨无成规的味道。在他的作品中,笔与墨的融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充分显示了赵星的才情与造型功力的深厚。
40岁那年,赵星生了一场大病。这也使得他对人生、艺术,有了新的体悟。他很少抽烟,不再嗜酒,也不再参与无谓的社交活动。他整个人开始变得少欲寡言,深居简出,唯独画画。此间赵星的艺术水平不断精进。渐渐地,他开始在国内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各种奖项、名誉纷至沓来——他连续五届入选全国美展,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优秀作品奖,入选中国美术出版界提名“中青年国画家50人作品特展”,被中国美术出版界近30家专业出版社联合推荐提名为“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家”……但赵星并非就此满足。
2011年,他被冯远先生选中,进入在中国国家画院开设的高级研修班。在冯远先生的指导下,赵星改变了从前的一些积习,在画面上力求更加厚重与完整,增加了冲击力与厚重感,进一步摒弃了琐碎和凌乱,增强了画面的骨力,人物形象刻画更具体、更个性化,也更加生动。“这段时间,我对艺术创作也有了更深的领悟。”赵星说,他追求准确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刻画,力图创作意象与具有中国画书写性的笔墨语言完美结合的画作。未来,作品的写实与书写性,以及气韵生动,仍将是他为之努力的方向——在黑白墨色中找寻一种极致的表达,已然是他此生不渝的追求。
名家点评
在美术界,赵星已经是一个卓有成就的青年才俊。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的人物画题材直接源于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情趣和人文情怀,这一点在时下显得难能可贵。从绘画的技巧和语言层面讲,具有较强的造型基本功和默写能力。赵星不仅创作能力强,而且作品感觉好,尤其对水墨语言的发挥具有极敏感的直觉力,笔调灵动、用线流畅。他的画风寓精妙于奔放,个人面貌鲜明独特,写意小品更是信手拈来。
他经常作大写意人物画,近期作品《寂静的草原》《格桑花》《清清海子水》《夏日玛曲》很具有代表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赵星的画面,尤其大尺幅的画面由于注重一气呵成的发挥,缺乏大块面的黑白灰呼应对比,因而削弱了作品的厚重感及力度,但这对于聪颖的赵星来说,是个稍加注意便可克服的问题。于是开学后的教学实践中,赵星有意识做出调整改进:一是更加注重构图及大块面黑白灰的对比;二是适度放慢用笔,力求沉着以形成快慢缓急的对比,用线减少飘逸,融入滞涩;减少短、圆线型,增加长、直线以强骨力;三是注重多人物画的形象特征对比,减少并克服习惯性的处理手法。
赵星是一个做事作画都很认真的人,他敏于思、勤于行,敢于舍弃积习中的弊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艰难的改变,通过一年来大量的作业练习,他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从最近的几幅大创作,如《欢笑的山乡》《快乐的日子》《母亲草原》《阳光下》等作品看,体现了他的学习成果,十分可喜。
我曾经在课堂上领着大家作画家个案分析讨论,以赵星为例,北方画家的作品气局中应吸收南方艺术的灵秀,而南方艺术家注重灵动精妙的笔墨表现时却要兼容北方艺术苍茫凝重的内涵气息,这是一个成功的大艺术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多年来,赵星坚持深入生活,苦练基本功,坚持文化学习,这无疑为他攀登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路还很长,我相信赵星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成为一个杰出的中国画家。
——冯远 (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赵星的作品紧紧把握着中国艺术特有的含蓄与空灵感,强调的是“得意忘形”“意到笔不到”“画外之境”等,淋漓处率性挥洒、任意泼墨,细致处精微传神、气韵俱足,用笔灵活,富于变化,笔线在虚实之间若即若离,结构处辅以皴擦,使以笔立骨的写意手法,结实、稳定,而不涣散;用墨以泼墨和浓淡相破手法为主,营造枯、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及水法带来的墨色幻化,在一片墨韵、墨气之中衬托人物关系,使画面产生流动感,打破了静止状态,在运动中使画面顿生蓬勃之气韵。
同时,赵星的水墨画还十分注意画面的黑白构成与对比关系,使之有利造势与造境,并由此演绎出工写兼具的风格,大处落墨,重整体结构、气势与气韵,小处着眼,重刻画与个性塑造。其中,还借鉴了西画的光影手法,丰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使人物不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还体现出一种特定性——西部生存状态下,男人的强悍与粗犷,女人的温情与柔美;特别是对女性的形象刻画,尤见手法的独特与功力的深厚。赵星在实的基础上淡化了人物的体面关系,以工细的线条勾勒出婀娜多姿的女性体态与身形,又以明暗的渲染处理与光影效果去表现面部特征,使女性形象与神态,既单纯大方,又妩媚柔美,体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与魅力。
坚持拥抱现实生活,吮吸现实生活的清新气息,凭此去结构自己的作品,是赵星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他以讴歌现实生活,表现生命的美感为己任,使他的创作显得坚实与稳健,并独具特色,成为画坛一道引人瞩目的亮色。同时,赵星并不割断历史,他研究传统、解读传统,从中获取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更丰满、更完美。
——徐恩存 美术史论家
作为进入新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个案,赵星的创作显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与西方绘画的碰撞开始由一方向另一方的冲击、改造,变为自然规律的变异、深化、融合。
如果说西方现实主义在20世纪打破了传统笔墨与造型素朴和谐的古典绘画形态,那么赵星的水墨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又展示了对“另一种和谐”的追求。重视传统、重新展示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融汇中西绘画的各种观念手法,在个性语言的基础上,把传统笔墨的意味与气韵进行现代化转换,是赵星人物画创作的成就,也是他对推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贡献。
——贾德江 美术理论家
身处南国的赵星,始终对西北的黄沙大漠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他的画中,商旅驼铃、金戈铁马、高原风以及劳作的藏民,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在《月上边关》《风起大漠》等系列作品中,无论是戍边的将军还是手提马灯的少女,无论是骏马上的汉子还是泉边的卓玛,都具有苍涩遒劲的气质,同时,又有些许不易察觉的哀愁,北方浑厚的气象与南方朦胧的韵致,被略微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赵星的笔墨兼取书写性和写实性,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一点,保证了他在细节繁冗的写实场景中,洋溢出文人画般的灵秀逸致。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十分遗憾,曾错过了赵星的首次个人画展。虽然他已经远离甘肃多年,我却有幸在他用浓郁的思乡情挥洒成的又一次个人画展上,全面地感受到了他那独特敏锐的审美视角和深切的人文情怀。他以真切深沉的艺术感受,大视野、多角度地展示出西部大地的悠远沧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的壮美画卷。他的笔触硬朗大气,为人们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他的画笔还把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凝固成永恒,蕴含着永不凋零的生命精魂!
——曹锐 剧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阅读(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