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 | 我不负墨,墨将许我
2017-7-24
潮望艺术网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之后,与当时的民族精神一样衰微柔弱。是西方列强的炮声,震醒了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亡国危险,使中华大地群情激奋,而表现在绘画上则需要刚劲、大气势的审美观,如果说在当时花鸟画画坛中出现了吴昌硕,那么山水画画坛则产生了黄宾虹。他们的作品以磅礴的气势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要求。
上图为九十二岁的黄宾虹
1955年2月4日,美院胡一川老师来探望先生黄宾虹,见黄宾虹已重病明显消瘦,仍伏案孜孜作画,遂拍下当时情景。
黄宾虹(1864-1955年),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生于浙江金华。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其村有滨虹亭,所居题为滨虹卓堂。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爱好诗书篆刻和绘画,青年时辗转求学,反复临摹前人之画,尤爱石涛作品。中年因激于时事,响应“公车上书”和拥护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而被人告发,幸事先闻讯,仓惶出走。后长期居住上海、北京、杭州。黄宾虹是20世纪传统中国画(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之一。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他一生大部分生活极不安定,但数十年如一日,以顽强执着的精神,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大江南北从事绘画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的编撰工作。曾与宣古愚(人哲)合办宙合社,又发起组织“艺观学会”、“烂漫社”、“百川书社”等艺术团体,还主持“神川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编审工作多年。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得益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以及他“读万卷书”的学识,“行万里路”的经历。他50岁前广学古人,孜孜研磨;至70岁,遍历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积稿盈万;70岁后大变其法,开创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卓然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苍健、浑朴、厚重、华滋、沉凝等特点。他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曾总结出“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中墨法,追求“黑、密、厚、重”的艺术效果。他追求以书法入画,力图以质量朴厚的笔墨风格造成新的气象,达到遒劲而不纤弱、高雅而不粗疏的境地。他下笔重,运笔狠,笔法多变,尤喜用浓淡不同的彩墨,层层积染,使画面充实而有份量。晚年因视力极差,所作画面趋黑,不重形似,但笔法更显自由大度,作品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
从早年的“白宾虹”到晚年“黑宾虹”,就是黄宾虹晚熟山水画的特色。这种黑,直接关系到他在用墨上的变法。总之,黄宾虹用墨,确是达到神妙的化境,正如石涛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黄宾虹说:“ 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李可染也曾说:“ 画山水要层次深厚,就要用‘积墨法’,但此法最易出现板、乱、脏、死的毛病。黄宾虹最精此道,甚至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觉得浑厚华滋而愈益显豁光亮。”
有次客人见到黄宾虹只用水去点,以为忘了用墨,于是特地把砚台送过去。老人见了,风趣地说:"我是用水灭火,不要再点火了。"客人未解其意,他搁下笔笑着说:"墨是火烧的烟,画上了墨,点上了水,这不是灭火吗?”其实他的这几句风趣的话,正好说明画上用水的重要性。
60年过去了,黄宾虹的画作早已成为了博物馆常年展出的馆藏珍品,当人们看到他晚年的作品时,都会产生种种猜测:有些作品似乎带有强烈的法国印象派气息,而创作手法又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随笔点染。尽管大多数观众觉得这些极其相似的山水画晦涩难懂,但是最让人费解的还是画面上那种黑乎乎的笔墨。黄宾虹曾说:“ 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古代书画之所以宝贵者,固非其为古董而宝贵,乃其精神存在,千古不磨。”——黄宾虹
《黄山汤口图》是黄宾虹最后一幅绝笔精品,笔墨苍劲严实坚厚,给人有重量之感,更显老辣功力。2017嘉德春拍,创出3.45亿元天价。
1955年3月25日凌晨,黄宾虹病逝。据说,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曾对身边的亲人这样说道:我的作品要过50年,才有人能看得懂,你们,看着吧。
阅读(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