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新:写生就是创作

2017-7-22  潮望艺术网



写生就是创作
——与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的对话

地点:南京四明山庄

周京新非常重视绘画与现实的关系,中国古典绘画中提倡“师造化”,中国画的“写生”即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在周京新看来,写生不仅是简单的物象描摹和再现,而应当视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在深入观察实景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的构思,写生结束,创作也随之完成。在周京新的笔下,绘画与现实不是一种简单的依存关系,而是一种对等关系,在这种对话中,绘画对于现实,既有粉饰的责任,还有呈现它、批判它、提升它的责任,它给予世界的应该是真实的现实。

刘毅:当代山水画在写生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往往是要么照搬古人的皴法,要么照搬眼前的实景。我认为您的写生状态对当代中国画坛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您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写生的?

周京新:在我看来,写生就是创作。尽管写生是对着实景画画,但是,画画是目的,是要让画本身彰显出来。不少人偏向于把看到的东西如实记录下来,这样的写生是收集素材,至多记录点感受,写生本身只是一个半成品,或者作为创作的草稿。我的写生其实也是在深入观察实景的基础上完成的,观察实景的过程中我会悉心构思画法,按照构思去画的同时随机应变,努力做到演绎实景,写生结束了创作也就完成了,回来盖盖章就是完整的作品。所以我的写生就是创作。

刘毅:我们常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挂在嘴边,但是,当我们在面对自然繁杂景象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请问在写生中该如何把握分寸,处理实景和画境之间的关系?

周京新:把握分寸有个过程,要用心准备、观察、经营,把眼睛里看到的自然物象转换成画面所需要的图像。好的写生就应该是好的创作,创作里要有造型、有笔墨、有意趣,它们要各就其位、各显其能,整体还要融合通畅。写生是面对实景的创作,这时候必须体现面对实景的一个重要价值,那就是借助实景修正、清洗、充实、滋养自己平时的习惯。与此同时,怎样利用平时的习惯也是个大问题,用多了,实景写生没有意义,往往陷于概念;用少了,手头缺少具体办法,往往陷于被动。写生是通过笔墨将自然物象画成画,是将自然实景艺术化、绘画化,也就是要以绘画艺术性为第一位,而不是简单地再现、记录,画与自然实景的关联是通过艺术取舍来实现的。只要我们取于自己的画有利的,舍于自己的画不利的,就能把写生的绘画性确立起来,这就是取舍之道。

刘毅:您的写生作品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自然物象的似真,我的理解是,您意在让自然物象生发出笔墨的能动性,是这样么?

周京新:是这样的,这其实还是“取舍”的问题。对实景要有取舍,对自己也要有取舍。创作中养成的笔墨习惯,在写生时往往要主动打一些“折扣”,要在形式感上收敛一些,为实景入画让出一些空间,否则这两方面无法融通。当我面对自然实景时,会有意在过去的某些习惯上做减法,舍掉一些形式,让出一些位置,取实景的某些有利因素加进来,使语言呈现具有写生性的特殊创作格局。与创作一样,这也需要我们对自然物象有积极主动和随机应变的造型意识。

刘毅:许多画家往往拿传统技法与眼前的实景对号入座,但在您的笔下都是根据实景提炼出来的,是实景意韵,更是您自己的语言。您对写生取法如何看待?

周京新:还是那句话,对景写生和平常创作是一样的。至于写生如何取法,我看只要自己觉得舒服,画里能够融通,可以逐步找到感觉,逐步提升取法的。传统经典往往来自“外师造化”,与我们现在的写生异曲同工。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几笔,只有在传统经典精神照应之下生发出可小可大、可曲可直、可方可圆、可虚可实、可聚可散、可收可放的融通品质,才是有价值的元素,才能构成千变万化而气定神闲的艺术语言。

刘毅:您的写生与创作在绘画表现性上也是融通的,您认为应该如何协调好写生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周京新:关起门来在工作室里画画,与在野外面对实景现场写生,是两种境况不同的创作,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参照物不同,前者的参照主要是经验,后者的参照主要是实景,经验能让我们出手有办法,但也容易形成固定概念;实景能让我们落笔有依据,但也容易使创作陷于被动。对于许多画家而言,写生是一个滴水不漏的对手。无论是在画室里,还是面对实景写生,追求绘画性和个性表现,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面对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一个是暗的,一个是明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将来的,但都需要我们去用心观察、透彻分析、切实感悟、合理构架,最终形成完整的、灵动的,属于你自己的画。

刘毅:是否必须手、眼、心并致,材料、技术、实景、个性等等一并融入表现,这样的写生才是创作?

周京新:是的。反过来说,“创作”也必须这样才算得上创作。画家面对实景写生和在工作室创作,都必须具备完备的综合判断能力,包括造型构建能力、笔墨组织能力、素材取舍能力、意趣营造能力等。这样的综合判断能力越强,画家的创作水准就越高。

刘毅:跟您出来写生,我们感觉到寻常小景也能画得出彩。请问写生中名山大川和无名小景如何选择和看待?

周京新:这是写生题材选择和表现方法的问题。写生的时候,我们眼前的实景也许是一样的,但我们各自的感受却一定是不同的,关键是,我们首先要有确立自我感受而不苟同于人的意识,这样的意识越自觉,就越能够在写生的时候把自己的积累和潜质调动起来,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至于写生对象的选择,名山大川当然很好,但到了名山大川未必能画出好东西。田野小景和名山大川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只要心里明白了,眼里看准了,手上跟进了,就能画得出彩。沈石田的《东庄图册》就是典范。

刘毅:也就是说只要心中有景、有境,就能在自然实景中找到最美的东西。

周京新:心里一旦有了,眼前无论什么景象都能画,而且都能画得好。如果有一天我们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或者茫茫的大海面前写生,难道就没办法画了吗?我看照样可以画。在题材上过于挑剔和限定,会使自己的绘画状态陷于狭窄的空间里。还是那句话:写生就是创作,创作质量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绘画修养,这样的修养必须“一个都不能少”。

2011、2012、2013、2014、2017
周京新老师写生作品鉴赏

2017
天池山寂鉴寺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周京新老师微博



























2017
四明山庄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周京新老师微信































































2017
四明山庄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周京新老师微信
































































2014
苏州园林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北京韶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平台































2013
太行山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南京沃克梅迪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2013
皖南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南京沃克梅迪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2013
兴福寺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南京沃克梅迪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2012
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知网






溧水无想湖



溧水无想山写生



盱眙东汉考城



扬州何园水心亭

2011
写生作品
图片来源自  知网



宝华山鹿山庵




安淮禅寺

周京新老师写生掠影
视频来源自 南京芥墨艺术 微信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自  北京韶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平台





周京新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美术创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政协江苏省委常委。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画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阅读(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