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民

2017-7-20  潮望艺术网



宋惠民

1937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附中,195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开始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86年开始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开始任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宋惠民教授访谈录

1、您作为鲁迅美术学院的老校长,请您谈鲁艺传统和传承。
对我来说,我这一辈基本上都在鲁美院里度过的,从我17岁,1954年考入鲁美附中,一直到今天60多年,对鲁美有一份特殊的情结,始终把鲁美当作自己的家,生命当中许多的精彩瞬间都是在鲁美留下的,这里是值得我回忆的地方;鲁艺精神的传承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实际上不管经历多少年,我们都离不开鲁艺,因为鲁艺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的骨子里,从东北美专到鲁迅美院再到今天,这种鲁艺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鲁艺传统也是我们建校的根本,也是我们学院的特色,鲁美的根本不外乎“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无论创作还是生活中吃苦耐劳的作风,都和这一点分不开,所以说鲁美有我们自身形成的风貌、特点、或是一种品格,这是和其他院校不一样的其独特的地方。




➤ 枫叶红了    150cm×100cm    2017年

鲁美整体的作风是非常朴实的,很刻苦、很认真、很实在的一所学校,很有团队精神;我们的全景画就有团队精神的体现,虽然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但是全景画需要大家融入到一个氛围中,每个人都有舍,最终形成一种风格,变成一幅画一个风格,形成我们鲁美人创作的拳头;同时这个过程是愉快的,围绕的大家舍弃自我的精神,这是我们学院的一种精神财富,大家都很尊重这一精神,历届领导都把鲁艺精神作为立校之本,非常珍惜鲁艺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工作,我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里,使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我很热爱这片沃土,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2、结合您的自身经历,请您谈谈您的艺术创作体会。
就我的创作来说,是基于现实主义的,也是我创作的主导方向,不管是《曹雪芹》还是《圣山》,一直到今天的作品,都是按照这一理念创作的,把自己的艺术追求、生活感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艺术境界。



➤ 远方之五    110cm×160cm    2016年

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就是把中国的油画能够和中国传统艺术上的观念以及审美的价值标准融合在一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油画画成我们中国自己的油画,尽管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且我们要永无止境的去学习,但是我们中国人来画来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那么就应该把我们中国人的愿望、理想表达出来。在附中学习的时候总是熟知西方以及苏联的画家,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绘画的研究却有欠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感觉对传统艺术文化内在的理解特别少,越钻研越感觉其珍贵。我们要更多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内在的文化精神,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艺术、书法艺术,理解了书法艺术就理解了传统艺术的核心,这里的东西非常深厚,要懂得欣赏;还有古代的诗词,非常精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需要我们去研究。



➤ 画室·留胡子时的肖像    160cm×180cm    2011年

写意与写实各有千秋,从文化角度最终会交汇在一起,作为艺术家应该去欣赏、包容东西艺术;虽然我本人以写实为主,其实我很关注写意,东方讲究写意,我的艺术追求就是能画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作品,这就需要融合需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通过我们几代人,在无形之中我们的艺术思维已经开始改变,油画已经开始改变,中国人有了自信,也具有了开放的意识,视野也在不断开阔,中国的油画风貌已经开始改变,改变的形式不尽相同,艺术手法不一样,艺术倾向不一样,有的具象一些,有的抽象一些,有的写意一些,还有的写实一些,都是在中国油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展示我们自己心中的艺术,并不是盲目跟风,我们会越来越自信。



➤ 悠悠岁月    145cm×90cm    2014年

3、文化的修养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您一直注重文化内涵、文化修养,那么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文化与艺术的现状?
我在美院附中生活的那段时间是很愉快的,很单纯。对知识的渴望很强烈,不管是什么书都如饥似渴的读,不管哲学、历史还是文学,很生涩,很厚,但还是去读,黑格尔啊,泰纳啊……硬啃。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本一本地阅读。这些渴望和追求,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对我以后艺术创作的发挥,是一种无言潜在的帮助。当时常常去图书馆,还看评论、传记,像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罗曼·罗兰……这些无形中对于将来成为一个艺术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艺术家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为人,又如何处事?有一种价值的判断和目标。为什么说这段生活很愉快,因为那段时间里,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学习。专业认真地学,书大量的读,为后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基础。当时学前苏联绘画,也看前苏联电影,所以后来去了俄罗斯,看到那些街道,仿佛我从前就来过。直到现在,读书的习惯也没有改变,订的杂志还有书本,每天都会用一些时间来翻阅。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使我的绘画不仅仅是一张画,它里面包含着我对人生的感悟,我对生活、对时代、对世界的认识度。



➤ 远方之六    140cm×90cm    2016年

4、您的代表作品,比如《曹雪芹》体现了,您的人生的阅历和创作思想,请您谈谈具体创作过程。
《曹雪芹》创作时间很长,前前后后有五年的时间。先是读了《红楼梦》,红学的杂志,还有关于曹雪芹的一些传记。这些都是创作的铺垫、预热、酝酿的过程。曹雪芹是我崇拜的作家,他写出了我国的著名经典作品。我想画曹雪芹,但五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表达的人物绘画语言的切入点,没有找到恰当的形式。随着了解他越多,我的构思一直在变。曹雪芹的传记让我了解到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能文能武,他喜欢舞剑,他经常无去山野里面走动,一边走一边写书。晚年,他的妻子故去了,儿子死了,他的著作也跟着悲惨起来,《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也进入了一种悲剧的状态。他还提到石头,香山的石头,这些,我都特别关注。后来我就说,应该到曹雪芹晚年经常活动的地方去看看走走,去体验,感觉一下。当时许荣初对北京很熟,他知道了我的想法,他说这个季节正好,我陪你去。当时香山风景很美,叶子红的、黄的,我就想曹雪芹应该是画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面。正是我想表达曹雪芹的悲愤的心情氛围,他对妻子、孩子的故去所产生的情感都融入到作品里面,这是我想要表达的基调。



➤ 境界    160cm×90cm    2014年

5、您作为鲁迅美术学院的老校长、老教授,请您谈谈教学的情况。
以前的学生很刻苦,现在的学生与以前很不一样,很聪明,视野也很宽,但是不用功,贪玩,很难专注在一点上,缺乏执着的精神,他们需要引导、启发式教学,要把他们拢在一起,艺术可以多样性,但是基本功还是要严谨,绘画能力要锻炼出来,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进行深入创作,抽象并不是乱画乱抹,那样是苍白无力的,现在的艺术教育很难,教师很难和学生的想法合拍,我们仍要保留中国艺术教育的特点,坚持我们的文化根基,在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上有自己的东西。作为老师要很好地与时代融合,尽管我的作品是写实的,但是在大的艺术氛围下,我们仍要创新,在艺术追求上要更多的变化,我们对艺术要包容,懂得去欣赏,使学生有艺术上的追求,艺术是互相滋养的,艺术教育上的难题很多,但要有一个主心骨,基本功、手头功夫,头脑要清晰,对学生要有一定把握能力,他们很年轻,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实际,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改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优势,当代的学生的信息来源很广泛,知识来源方便,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学院的创造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接下来的艺术教育如何进一步进行需要新的思考。



➤ 老英雄·孟泰    160cm×140cm    2014年
我们学院的全景画、连环画,以及一些大型的作品展现了我的创作实力,80、90年代油画系的创作在全国有不俗的表现,雕塑系也非常出色。现在我更加关注油画能如何画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油画,这就需要融合,需要下苦功夫,把西方油画的精华,国画的墨法,书法的韵味结合在一起,致力于长足的发展。

阅读(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