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镇——现代中国画精神

2016-4-11  潮望艺术网



洪惠镇,福建同安人,中国画家兼美术史论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顾问。

现代中国画精神
洪惠镇

现代中国画有三种精神:写意精神、写实精神和自由精神。它们分别对应中国画的三种主要体式:写意精神对应学问型的现代文人画,写实精神对应技术型的现代院体画,自由精神对应观念型的现代派中国画。三者之中,写意精神最能体现中国画的本质,因为它源远流长。
由远在原始彩陶和商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的纹饰中诞生的中国绘画,遗传了四种它们的特性,其中有一种意象性,此外是平面性、装饰性和象征性。意象性在中国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被主导和从事它的文人士大夫,引向高度精神性的畛域,反映在山水重意境,花鸟重立意,人物重意趣上。
后来文人画增添了书法与题诗,绘图的制作性被书写性所取代,形成了写意画的形式,写意精神于是可以分解为笔墨的书写精神,用以和描绘区分;造型的意象精神,用以和工笔写实区分;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用以和忠实表现客体精神区分。
在大多数人类绘画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追求写实的精神是相当普遍的,那是从儿童到成人对世界认知的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中国画也不能免。这种努力,在宋代院体画里达到高峰。只是文人士大夫及时将其引导回归意象精神,要求“诗画相表里”,就是在画里蕴含诗化了的文化精神,这样画中才有“意”。
而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表达形式,它并不一定是要在画上题诗,在写实程度较高的画上,只要能够表达意境即可,那就是“画中有诗”。“意”被强调高扬,结果是中国画的写实能力不高,相比于西画差距很大,难以逼真地反映重大的现实与历史题材。
客观地说,即使放任写实追求,写实能力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达到西画的高度,因为写实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之上,这却是中国古代所缺乏的。因此在20世纪初的国画改良运动中,才会有徐悲鸿等人引进西画写实主义,这样就给中国画增添了写实精神,不是只有一种写意精神了。
写意精神的本质是造境,可以说类似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本质是现实主义,是写景。从写意的表现物我,转向写实的再现对象,这样就和传统中国画产生距离,分化出一条支流。从那时至今,中国画的写实能力终于比较胜任表现重大而复杂的场面,包括人物山水与花鸟。因此,今日的现代院体画才会仍然如火如荼。
可是写意精神相对于西画现代主义而言,还有束缚,于是在引进现实主义的同时,林风眠等人也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来改良中国画,使中国画再增添了一种自由精神。那就更加任性而为,解衣磅礴,不拘传统。他们在艺术手法上包括写实写意和抽象,可以只表现物,也可以只表现我,还可以表现无——什么都不是,只是抽象的点线面,画家成了造物主。这样中国画就由一条大河,分流为三条,汇成更广阔的流域,才涌现当代如此繁荣的生态。
近年来学术界在呼唤“写意精神”,主要是针对院体画,特别是工笔画的。它们越画越精细而陷于繁缛媚俗,炫耀技巧;也越画越写实而趋向西画,丧失国画特色。病根都出在审美偏差,前者误以为画得越有功夫越好,越受欢迎欣赏,那是工匠理念和心态。后者误以为只有越写实才越有世界性,才能被外国人垂青,则是文化自信心不足所致。
如果对它们笼统批评缺乏“写意精神”,很难被理解接受而无可适从,因为“写意”恰恰是和“写实”相对立的。要不就是会被简单地误解为工笔不能画得太复杂太精细。在此我认为需要指明缺乏的写意精神,主要是指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只有在工笔画强调自我精神,才不会躯壳华丽而缺乏深刻灵魂。而最能补救缺乏灵魂的办法,就是“画中有诗”。
写实和诗意并不矛盾。西方写实油画就不乏“画中有诗”者,例如图1法国科罗的风景画,和图2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相比,可谓异曲同工。如果我们今天那些画得很工细繁复的院体画里,能够含有某些诗意在,也就不会那么苍白空洞地裸呈给观众。观众也就不会麻木冷漠地看一眼就走开,最多赞叹一句:画工真细啊!





其实今天缺乏写意精神的中国画,也包括文人画。绝大多数的现代文人写意画,只有写,没有意,原因也和工笔画一样,只在技法上钻研,不肯多读书提高修养,自然腹中无文,画上无意。
而对于现代派中国画而言,主流形式就是写意的,只是笔墨故意背叛文人画的书写性而像西画那样任意涂抹,造型也多借鉴乃至嫁接西画,画中的“意”则多表现为观念。观念主要也是引进西方的,这对开拓中国画的精神表现疆域无疑也有益处。
不过我感到很多这样的作品,已经难算中国画,而是使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现代派西画。我理想中的现代派中国画,最好是这样两大类,一类像先贤林风眠的山水和花鸟画,笔墨、造型、构图、和色彩都借鉴西画,却涵有中国画意境(图3、4)。





一类像天津李孝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物画,笔墨是传统的,人物造型、构图与观念(他借鉴的是超现实主义)则借鉴西画(图5、6)。


图5


图6

2015年11月26日第一稿于中国美院
2015年12月5日第二稿于中央美院
2015年12月 9日第三稿于归云岫

洪惠镇作品欣赏












阅读(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