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朱以撒
2016-1-7
潮望艺术网
朱以撒,1953年生于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2009年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福建省文化名家”。出版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如风吹过》及书法著作多部。
品味朱以撒
刘瘦云
一
这是一个静谧悠闲的下午。
一壶浓郁的普洱,一片恬淡的心绪,一张优雅的《书法报》,还有朱以撒先生几本极富翰墨情味的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书法百说》。这一大段雅逸散淡的时光里,我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朱以撒先生用古典韵致和笔墨气息营构出的文字意象里。
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无法用语言描述,正如他所说,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整个宇宙都在惊蛇走虺、兔起鹘落的驰骋里。
在我少年时期开始痴迷文字逐梦文学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迷恋上了书法,在我经年累月泅渡于翰墨之海乐而忘返之际,在文坛与书坛的芸芸众生之中,我又与精通书法与文学这两种兵器的朱以撒不期而遇。
对于多年来在文学与书法的艺术征途上骎骎奔走的我来说,与朱以撒先生的不期而遇,以至于把他的书籍和文章置诸案头,日日亲炙,时时吟咏,已成为我日夕之间追寻前贤、沉醉古风的莫大享受。
二
朱以撒先生写得一手潇洒飘逸的行书,在《书法报》常年辟有专栏,以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评点当今书坛的风云人物和艺术现象,同时还经常在一些些在专业文学报刊上发表有滋有味的散文随笔。
他是游刃于书法与散文之间的双栖高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朱以撒先生出生于泉州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朱炳辉先生在泉州教育界颇有名气。从五六岁起,朱以撒就拿起毛笔开始描摹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等唐代大书法家的字帖。在整整10年的农村插队生涯中,朱以撒先生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斗志练就了比较扎实的楷书根底。1978年,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省师范大学中文系,从而结束了漫长的自学摸索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书法艺术重燃激情。在校图书馆那满是灰尘的古籍里,他发现魏晋写经小楷,他被那些普通而不平凡的笔墨和充满生气的线条所触动,被那种自然展露的朴拙率真而又空明澄澈的风格所深深地吸引着。
在书法艺术上,他希望能走碑帖交融之路,既有风骨峥嵘、格调崔嵬的气象,又有灵动天趣、自如文雅的情趣,书写起来心无挂碍,全然是心灵之需。书法家的快乐就潜藏在这样的过程里。
三
登堂授课是他的主业,挥毫泼墨是他的兴趣,在此之外,他还在书法艺术的基座上构筑起一座学术与批评的殿堂,这是他在中国书坛上的又一副面目。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看书和写文章上,尤其重视把古代先贤法书和见解发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沿着数千年文字与书法形成发展的纵向历程,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力,反复梳理出自己的一套全新的解读。
苦苦搜寻了很久而不得,昨天偶然在图书城四楼一个静静的角落发现《书法百说》,且惊且喜,好似邂逅了一位多年未谋面的故友那般,急急地抓在手上,信手翻览,如沐春风。依然是那种洋洋洒洒的笔法,字字珠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情怀。依然是运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解读中国书法这样一个浩瀚的系统,微妙到毫端的精妙文字,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审美快感。
苏东坡曾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近年来,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在书坛刮起了一阵阵犀利而迅猛的旋风,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有时候既让人爱之,又让人恼之。他批评的锋芒所指向的皆非等闲之辈,大都是在中国书坛各大赛上摘金夺银者或响当当的人物,但是朱先生的评论丝毫不留情面,直抒己见、直抵要害。
他尤其厉害的是用散文的笔法来评说书法、品赏笔墨,此种路数令我着迷,特别适合我的口味。
四
朱以撒先生不但系统研究传统书法理论,借鉴与了解今人的认识,还关注西方文化,阅读大量的文学、美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一般人恐怕不会知道,朱以撒先生在散文创作上也拥有一块天地。近年来,他有不少散文发表于《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等全国知名刊物。
他对古人的散文喜爱有加,先秦诸子散文、秦赋汉赋、六朝骈体文以及唐宋散文、明清小品都在他的热读之列。他深感散文写作比书法理论研究更为自由怡悦,也更轻松任性,全是一己心机之驰骋,翛然以游,陶然以醉,大凡登山临水、仰烟霞云雾、俯草木鸟兽,或观百家九流、闾阎委巷、人情物理、世事苍黄,心目为之竦动者,皆宜行笔成文。他的散文素材大都集中在历史、艺术、自然、生存方面,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古典艺术中的钟鼎碑帖、瓦当画砖、笔墨纸砚等进行了新的开掘与阐发,仰观历史风云,俯察黎元草芥,对古往今来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事物象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他的散文,看起来简淡,形同行云流水恍若无骨,其实松中有紧,松中见力,闲中贯气,闲中有味,是在不动声色中流淌出来的。他字里行间中那一缕苍茫蓊郁之气,不一定要奇峭突兀如挟海上风涛,而是静水流深,潜行其间,致使读他的散文如行山阴道上,生机荡漾,灵动清朗。
先说一段逸事,是关于崔玉华先生。
崔先生多年前就订阅了《散文》等一些纯文学报刊。有一次他建议我读一读朱以撒写书法的艺术散文。我找来一看,果然是以一种文学的情怀来解读书法的新写法,而且文笔精妙、雅逸高致、情趣横生,令我一下子爱不释手。
后来有一次,我在书店看见朱以撒的散文新著《俯仰之间》,一下买了两本,拿回来送他一本。他很高兴,说你得给我题记几句话。我略略沉思,挥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格调雅致、古典沉郁,是古代书法研究与当代散文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余经玉华兄推荐,拜读之下,一见倾心,遂四处搜求,今在书店一隅偶然觅得,如获至宝,欣喜欲狂。素知玉华先生亦是极喜其文,购得两本,转赠于你,以为共勉矣。”
五
《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朱以撒先生极欣赏这段典故,他觉得“啸咏良久”就是一种风度,很慢,也很优雅、很风雅。
在这个一切都在提速的时代,他却说,他对迅疾没有什么兴趣,对于从容、徐缓有特殊的喜爱。
他现在居住在闽江边上一个叫观邸的花园里,倚栏可见满目苍翠的草木,还有流动无息的清澈的江水。闲逛、闲坐、闲看,每天都花去他大量的时间。这种慢生活进一步和缓了他的心绪,在一个字一个字慢慢书写中,他觉得生活节奏理应如此,这才是他个人的快乐所在。
在这个欲望丛生、利益横流的时代,他说,自己依旧无党无派无任何行政职务,依旧痴迷书法艺术,授课带徒,依旧对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向往。我手写我心。他的写作,源自心灵和语言的深处,目标是他所神往的古典风雅的美感世界。天地之间,众生芸芸,还有比这更快慰的吗?
阅读(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