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雨

2017-7-8  潮望艺术网



卢雨,1966年06月出生,1991年南昌师范学院毕业,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研究生班毕业,2003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2015年赴奥地利国家艺术部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活动』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经5年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创作,经专家评审验收通过的146件作品组成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2016年11月20曰至12月11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隆重展示,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有以下特点,第一是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气派的特点。第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种艺术形式充分兼容互补的特点。第三是凝聚集体智慧、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的特点。最后是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的特点。其中由中南大学卢雨教授创作的大型版画《秦王扫六合》(283cm×465cm),表现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入齐都临淄,迫降齐王田建,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50年列国纷争的分裂割据状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空前的大一统时代。秦的统一,是商鞅变法后长期奉行“农战”政策、“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结果,是最终实施统一战略的秦始皇施展雄才大略的杰作,也是纠纠雄武的秦国军队所经受的一场最完美的实战检阅。“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的《古风》诗,赞美了秦皇的烈烈武功,颂扬了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及其在谋求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诗情画意,至今使人对那个史诗般的英雄时代浮想联翩。千百年来,围绕秦始皇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备受争议的始皇帝,在短短十年间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缔造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东方大帝国,开辟了中华历史的新纪元。



《 秦王扫六合》   283cm×465cm   2011-2016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批评家郑工在《历史从不拒绝想象----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一文中认为:“任何一个画面都是历史的重构。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题目很大,意义多层。提供给画家的文本就有三个不同的视角:一是十年征战,统一六国,二是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三是规范文字,统一度量衡。若分性质,则是军事、政治、文化;若分时段,则军事为先,政治与文化随后。当然,军事也是政治的极端手段。无论在时间或空间处理上,绘画的局限性都非常大。卢雨的版画《秦王扫六合》就将画面定在“征战”这一历史环节,但不表现任何一次具体的战役,只是以兵马列阵的构图横向一字展开,头顶上旌旗猎猎,黄尘蔽日。隐约间,秦王嬴政戴冕旒,居中立于马车之上,统帅全军。这一语境摆脱了日常叙事,所有的事件都被淡出画面,不谈情节,只论象征。以文献论,似乎应和了这么一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史记·始皇本纪》)那是在平定六国之后,秦王准备改名号、称皇帝、建帝国之时。历史上有这么一瞬间,不过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全在于人的想象。作者的智慧就在于不陷入具体的情节,只截取综合性的意象,以气势撼人。特别是“眇眇之身”与“赖宗庙之灵”,成为主导画面的关键之词。有意思的是,画家在刻画军士车马时,大量借用了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陪葬俑形象,因为是当时的造型,在物的层面上无可非议,省却了作者许多考证的环节,可无论如何写实,毕竟是俑不是活生生的人或马,何况还需转换为版画的图像。在初稿时。画面以人与旗平分秋色,各占一半,几乎不见天日,就是一堵墙挡住任何人的去路,画面有一股强悍的霸气,无论是“出征”抑或“凯旋”。到完稿时,人物车马的阵势被压缩,天空出来了,“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诗经.邶风.简兮》),雄鹰展翅飞翔,画前又增加了一排人,身披铠甲,垂手背面而立,不持任何器械。这些兵败受降之人的出现,在“征战”主题之外,将平定六国的事拉进来了,增强了叙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画面的象征性,  特别是画面空间的加大,有了纵深感,与天空相对应,节奏缓慢了,语境也为之一变。在司马迁《史记》有关秦始皇的叙述中,十年征战,前后事件交代得也算清晰,但那时间的维度如何才能被压缩简化到一个画面?那么,只能放到没有具体时空指向的环境,而且情节被简化了,人物的表情也被略去了,动作比较单一,又借鉴了秦始皇兵马俑那些厚实朴拙的造型,尤其是前排的受降兵士,在顶部光线下显得更为凝重。人们停留在画前,不会去琢磨秦始皇如何平六国,文献中的那些事实际上也被忽略,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氛围被感动。画面上的形象不是为了去印证哪段历史,而是借助那段历史去放逐思绪,如唐代诗人许浑唱曰:“势入浮云亦是崩”(《途径秦始皇墓》),只是一声感慨,内有说辞无数。如此这般,绘画的意义才凸显出来。诗意与诗境,是绘画之魂。”(《中华书画家》2016年第十一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远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新闻发布会中再次提到,由“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验收完成的全部146件作品将长期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这对每个入选作品的作者来说,都是最崇高的荣誉,能够在誉为中华文化祠堂与祖庙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的视觉艺术品,是为国之鸿宝,堪比重器,其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的生理年龄与生命的价值。


《秦王扫六合》作品局部





















《秦王扫六合》展览现场









《秦王扫六合》创作花絮



















『作品赏析』



素纱禅衣(版画)76.5cm x 110cm



松柏高立--齐白石 (版画)182cm x 62cm



峥嵘岁月--延安的记忆 (版画)  170cm x 180cm



汽球 (版画)106cm x 29cm x 3



少年小明 (版画)106cm x 64.5cm



时代的建设者——湖南民工张立柱 (版画)170cm x 98cm



透蚀-Peter 的烦恼 (版画)106cm x 60cm



透蚀-Roths 的烦恼 (版画)106cm x 60cm



透蚀-2012曼谷水灾 (版画)106cm x 55cm



朦-初春 (版画)38cm x 53cm



夏-迷香 (版画)38.5cm x 53cm



碎痕-秋 (版画)40cm x 53cm



蚀-残冬 (版画)38cm x 52cm



早春-潮 (版画)48cm x 30.5cm



透蚀-影像 (版画)106cm x 37cm x 2

阅读(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