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我于水墨家园小憩
2018-11-17 王少华官网
 【人物名片】王少华,字硕甫,号景云,黄稷堂先生入室弟子,高级美术师。现为民革中央画院理事,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漳州市美协顾问,擅长中国画,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

在王少华简单而典雅的画室里,他随意摆弄着自己的作品。在这里,他呈现出最放松的状态。 “只要有这些笔墨,随处都是工作室。”他将自己的情感化作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些笔墨简约、意韵不凡的水墨画里,深藏着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
得拜名师 初窥门径

“我在绘画道路上的进步,仰仗恩师黄稷堂的谆谆教诲。”说起自己的绘画经历,王少华三句不离黄稷堂。在他的艺术道路上,著名画家黄稷堂扮演着重要角色。

“结识老师也是缘分。当时,老师在步文镇当中医,祖母总是请他为我看病。后来才知恩师不但医道颇高,更是城内有名的画家。”王少华犹记得当时的情况,“当时,老师看了我临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画,说不错,有画画的潜质。恩师的夸赞,让我走上了画画的路。”

后来,黄稷堂再次看到王少华的作品是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得不错,很大胆,用笔放得开,是可造之才。”黄稷堂点评后,还当场为王少华示范讲解了一些国画的基本知识。这一次接触,将王少华领进了国画的门。



 王少华高中毕业后,黄稷堂正式收其为入室弟子。因得遇名师,王少华进步神速。两年后,十八岁的他作画参展龙溪地区美展,喜获第三名。之后王少华的作品屡有斩获,并多次参加各种大展。23岁时,他更是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吸收为会员,是当时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在王少华看来,跟随黄稷堂学艺的时光,不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中国画基础,也在修身养性方面得到了熏陶。这种影响,在他的画作里得到了体现。
  
博采众长 自成一格

如果说在花鸟画上王少华主要得益于黄稷堂的传教,那么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则主要源自自身对大自然的体验,对传统山水画以及当代山水画的研究和感悟。

王少华坦言,自己绘画风格的形成,除了尊师教诲,博采众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些给予他帮助的画家,都被他一一记在心里。

台湾十大国画名家沈耀初是王少华同门,在沈耀初回漳州治病期间,王少华经常去看望他并请教、交流。在与沈耀初多次的游学请益中,王少华画艺水平也飞速提高。

浙江画院著名山水画家姜宝林,曾多次来漳州出差,王少华因此得以与其结识。之后,王少华总是拿着自己的作品求教。姜宝林在漳州画院作画时,都由王少华陪伴并当助手。也因此,王少华颇受姜宝林赞赏,并得到其薪传。


王少华在与名家的交流当中汲取养分,并将之融入自身的创作风格里。就以姜宝林对他的影响为例,王少华现在甚至以山水画笔法来表现花鸟,使其作品更显大气和雄浑。

通过博采众长,王少华笔墨愈发灵动,逐步形成了清新俊雅、简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笔歌墨舞 静观自得

王少华自幼生长在四季花果飘香的九龙江畔,闽南山水和田园风光编织着王少华青少年时代的梦幻和理想。

大自然里最平凡无奇的花鸟景物、自然风光,在王少华的眼里都成了最生动的景致。

在他的笔下,闽南山村的炊烟和山间飘浮的薄云,清浅池塘倒映着的古老的民居……有的细雨朦胧,有的暮霭缥缈,有的满山新绿,有的秋色斑斓,这一切无不体现王少华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热爱和眷恋。


 “我总为自己不能留住这美好的景观而扼腕,也常有追记描摹的念头。”王少华的山水画有时用积墨法,点线缜密而整体通透,墨色浓重而明暗自然;有时有浓厚的写生痕迹,让人更觉几分亲切;有时简笔写意,只描绘自然风光的一角,也给人清新的意趣。他不拘一格地调动着一切艺术手段,只为描写出自己的所见、所爱、所想以及对故乡的深情。

 九龙江畔风华如诗,翰墨卷中乡情满溢,王少华对艺术、对人生的演绎一直在路上。(本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白志强 文/图)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