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独家专访】——山水之意
2018-11-27 陈俊
采访|王恬


初看陈俊的作品,总觉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底应该把视线集中在何处。但细细品味过后,才发现陈俊的作品是把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放置在传统山水的构图当中,以古喻今。山水一直是中国人最深的精神寄托,而如今生活在城市喧嚣中的当代人却难以感受到山水的情怀。陈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强烈对比更让人反思城市化给人的意义。陈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切入点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呢?从美院毕业至今,陈俊的艺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希望他的回答在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当代生活的思考。

陈俊 |《都市山水 之五》| 110×80cm | 宣纸 水墨 丙烯 | 2014年 

王恬(以下简称王):“山水”与“城市”这两个概念对你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陈俊(以下简称陈):“山水”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我的作品中传统的精神已被消解,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的隐喻,而“城市”代表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化的景观,传统山水的荒寒之境、静穆、宇宙气,与都市文化的喧嚣、虚化、张扬有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性,两者的结合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籍以引发的批判性,我试图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及其自然观,在似是而非、熟悉而又陌生的图像中产生对环境问题、文化断裂问题、文化基因问题的批判与反思。

《时令景观·青园图》| 38×182cm | 宣纸 水墨 丙烯 矿物

  王:你这次的新系列——时令景观系列可以说是对古典山水的二次创作,比如沈周的《青园图》,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为什么选择这些作品来进行二次创作呢?
陈:“时令”即当下,传统山水代表的是”精神性的景观,而当下俨然变成了“物质性的景观”,题目中我特地提出了作品原来的名称,是为了强调具体的作品(也即是经典遗存)在当下的意义,这种对个体的突出更有一种现实的在场感,也许我们当下思考的是这些问题,而将来的某个时期又会有新的思考,每一个“时令”都将会有当时的景观!这也是我对传统文化从新审视其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并以”今日艺术“的姿态从新转换。

王:你的作品并不局限于使用水墨,也采用了丙烯、矿物色等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是否表现了你对东西方不同绘画风格融合的探索呢?

陈:我最初是学油画的,绘画上自然而然会运用我的十八般武艺,但材料上还不能完全说明东西文化的融合,那只是形而下在技巧工具上的运用,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在艺术的初始,东西方文化在表达上的差异其实不是很大的,我的作品虽然用了一些综合的材质,当然材料本身也是有身份的,材料的运用算是在“形”上的东西融合,但我更关注在观念表达上找到一种共通性的语言以在当代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介入的问题,这种共通性是剥离了区域文化差异之后纯粹情感上的感知,这种纯粹也是艺术在“语言”本体上的传达,而另一部分不易感知的便是异质文化在差异性上的体现,即如:东方人看我的作品会有很多西方的感受,而西方人看我的作品也会觉得很东方,各自的立场不一样,触角也一样,这也算是在东西融合上的一种探索吧。

陈俊 |《空相 之一》| 135×100cm | 纸本 综合媒介 | 2016年 

王:从02年毕业至今,这十多年来,你的艺术创作历程是怎样的呢?现在与当初的创作心态有何不同了?

陈:我02年就大学毕业了,原来一直单纯的艺术家梦想马上碰到严酷的现实,为了生存不得不先暂停艺术,面对生存的压力当时的心境是心慌意乱的,白天工作晚上画画,但无法沉静下来画一副完整的画,这期间我只是在工作之余做些语言本体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可谓废纸三千,虽然没有画作品,但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一种没有停止思考,这个过程持续了七八年,后来在语言上真的探索出来了些个人的面貌,接下来主要是在方法论上找到观念上的点,期间不断的通过投稿的方式进入圈子,慢慢的不断有各种展览上的入选,并得到认可,这对于我这个没在文化中心的画家来说是很大的鼓励的,更加坚定了我在艺术上的思考,现在的我在艺术上更加沉着了吧,在艺术表达和观念思考上更加得心应手了,相对其他年轻画家来说我间断了好多年,感觉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越发的也觉得还有太多的知识要学习补充,紧迫感很强。


王:你今后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陈: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是在某个问题上能有延续性的深入追问,只有充分的表达才会深刻,目前我还会持续性的关注都市文化在社会性上的更多的反思,表达上会是多角度的,以更多的观念点来支撑我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