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性---小品中的大世界》
2020-08-05 王瑞璜(王璧)

开讲前的讲台。

学员将带着蒲团进来听讲。





《王璧品鉴齋藏书画》小品篇

第一讲《感悟心性-----小品中的大世界》

今天,各位学员在这深遂的长夜,我们在普明国学讲堂,谈书论画。希望国学带给一切有缘众生以更多的光明和温暖。
我先说一下题外话。
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熊熊。这时刻让我的心情有深切的感悟。

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而现在,因雨果名著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
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
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
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的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
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而书画小品反应的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子。
好,先转入正文谈小品,看收藏文化。
有篇讲收藏的文章说:
"收藏界凡是有话语权的,即经常在电视台、报纸刊物上发表言论的,说真话的少,说假话的多,要不收藏界不能这么乱。
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的私利,误导民众,重复谎言,制造真理,成为某些“专家”的职业。
民众相信媒体播出的节目、迷信专家,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鉴宝”、“寻宝”、“砸宝”都是娱乐节目。"
所以我们对电视上的所谓收藏可不能太相信。首先声明,我登录齋藏的图例及收藏只是作为书画品鉴上的需要,真和假在这里没有时间论证,也不必要争论,本身在我齋藏的书画里我看到乐趣,找寻知识,争那些是为了买卖上银子高低问题,与下面所谈的文化和艺术没有太多的关系,有人可以存疑欢迎私下研判,但今天我们去感受小品书画魅力就可以了。
所谓小品,从百度上查找是这个说法: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含极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也指较小幅的书画艺术品。
下面我想根据齋藏小品,谈点感想。

一,感悟心性《小品中的大世界》
图片包括:
A,中国《清-周官山水十二帧》:
B,日本《近代日本和歌短册选》品鉴
C,中国《美术史大家-程庭鹭诗册》品鉴
D,中国《蕴真齋藏小品杂谈》
E,日本《近代西化禅风小品图鉴选》
F,中国《扇面小品中的大世界》。
因场地和物件保护,我今天只带部分实物供大家品鉴。

A 小品中可见儒、释、道三家文化
一、小品书画中的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从小品书画中可以小见大看国学文化中的做人标准。我想从国学里儒释道文化中看到了书画的立场和准则。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著名古琴大家查阜西藏,著名书法家何子贞(款)《仕女思春图》小品。

这幅拍卖买来的工笔蝴蝶是民国一位画蝴蝶的女画家的小品。

这是闽南清代林必瑞的墨竹小品。其画竹擅长用急就章法恣意飞舞发运,劲拔潇洒,聚散得体,飘逸之姿,溢出画外。
林必瑞是出生于同安县厦门的清朝画家,擅画写意墨笔,家藏石砚。
本名
林必瑞
字号
字研香
所处时代
清朝
出生地
同安县厦门
端溪大石砚铭云:“砚琢荷叶墨写竹,荷不染全兮竹不俗。愿君结此清净缘,日磨三升月千幅。”又刊一印云:“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书。”可想见其风趣。



这是厦门花鸟名家黄敏的《菊花展新姿图》。黄老在校时,我曾作为学生向其讨教画艺,惜当年正值文革,作为消遥派学生,不敢多次打扰。

梅花是古今文人画家们常常演义的,因梅花的品性高洁,静雅,傲霜立雪而成为画家们永远的主题。画的是花,说的是人品。
清-范祝崧《梅花诗题团扇》诗画相得益彰。

看到了此扇想起唐诗说过,会心一悟: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盏清茶。
人生不论走了多远,记得回头看看,那个曾经执着的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件梅痴道人的小品,其诗题落款前面两句就表明立场:
水边林下两三株,
瘦影看来有若无。

此图让人想起古诗:
气结殷周雪,
天成铁石身。
万花皆寂寞,
独俏一枝春。”——《咏梅》


这是清人滿宽孙的一组梅花。
古人云:蕴而不露。真正高深的画面,并不直露于纸上,而在读者的心田。不要以小我为宗旨。通过画面,能有博大领悟,并不在于一点一滴的得失,所谓“数点梅花天地心”即是。





资料显示:
一批在沪学习中国画的潮籍人士,画风大多受到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潘天寿、王个移、吴弗之、诸闻韵、诸乐三等海派名家的影响。他们在学成之后,大多数人回到潮汕本地开花结果,积极介入当地的美术活动,有的则在外地扎根落户。这样,由上海海派派生出来的广东海派也随之顺理成章地形成。
广东海派是现代潮汕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美术力量,尤其是在建国后,其阵容曾经一度非常强大,其成员远不止《广东绘画史略述》所载的七人。这里谨将我所知道的广东海派的主要成员列举如下:
孙裴谷、孙星阁、王显诏、王逊、丘及、林寿益、林德钦、徐隆德、吴芳谷、张学武、郑奕辉、曾幻一、杜素素、刘昌潮、王兰若、杨思园、林逸、郑餐霞、陈大羽、方若琪、李开麟、罗铭、孙文斌、黄翼。
这件林德钦的《梅花》在广东潮汕画家中很有代表性。


这件为钱复先生所画的折枝梅花是我很喜欢的一幅。


相比较日本的梅花图,可能笔法更加简洁,比之中土的繁花也太孤单而特立独行。



《墨梅小品》清-民国,佚名,纸本短册36x6。

三、小品书画的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儒家文化重视人才,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也是为了给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提供知识基础,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自然界规律
道家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着自然界自身所拥有的一套平衡系统,所以要重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强调心灵的纯净,只要心灵纯净,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就变得纯净。


这是伊秉绶后人,民国金石书法大家伊立勋的小楷扇面,这件小品字数满满,笔法精熟,有着从容的心态。
纵观中国的美术史,正是那个熠熠生辉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部艺术史的荣光。青铜器、佛造像,陶之拙、瓷之净,鼎炉瓶彝,文房字画……它们组成了中国美术史的皇皇大观。北宋以降,崇文的风气席卷华夏,升平之世,物质繁华,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文士平民,掀起了一阵摩古之潮流。大宋是讲究审美的国度,人也是自由的,晚明的文人更将这股风气,写成生活的审美指南,于是有了文震亨的《长物志》、袁中郎的《瓶史》、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直到今天还成为我们精致生活的情感指归。
人之审美通常有两方面:一是欣赏自然之美。其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另一方面则是欣赏造物之美。室充静穆,有造像金石之古气,无声色浮华之噪气;案有印石百器,有笔墨纸砚之雅气,无重彩装饰之俗气;架陈精良,有名籍典册之文气,无市井喧嚣之侩气。留意于自然与造物之间,身得其所,心得其美,自由而欢畅。


下图是民国著名画家张熊的《书法扇面》画家字仍然可以看到深厚的书学功底。
张熊(1803—1886),又名张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鸳鸯湖外史,西厢客。别署清河伯子,髯参军。室名银藤花馆。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张熊年青时代就移居上海,参加各种美术活动。


这件有董其昌王铎书法风格的扇面用墨非常老到,字画虽有所破损,但精神气很好!这是日本书家对中国书法的学习达到的技法与创作水准。


吴鲁手札8帧。但不知是否是泉州那位进士书法家,有待考证。但其师法颜真卿与刘罗锅书法,令人感觉古穆而沉雄之书风,水平很高。


吴鲁的书法颜柳欧赵”等等这类传统的继承永远不会过时,学习这类经典书法永远不会错。把中国传统这棵千年大树连根拔起去新栽一棵是得不偿失的事。我们提倡书法的儒雅书风,提倡书法的“中和之美”。历览古今书坛,古有王羲之、米芾父子,今有启功、林散之、沙孟海等等,个个都是儒雅之人,儒雅之字。




欣赏小品常想到古诗: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纷纭的世界,独守己心,闲雅从容,静看岁月浮沉。最好的心态常常在欣赏齋藏小品中渡过。
下面是日本写意人物扇面与清代吴酉的行楷扇面。


劳作和上图的读书都及时反映了市井生活和文人现状。



小品审美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愉悦。暮春之山阴竹野,初夏之照眼榴花,素秋之孤鹜落霞,寒冬之红炉煮茶,皆为四时之美。万壑松风是磅礴,富春山居偏旖旎;东方有工笔写意,西方有怪诞浪漫。有人心喜古希腊之服饰、建筑、人体雕塑,也有人喜欢中国之青铜、造像、文房字画。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学识、修养的不同,而对美有不同的倾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积极的情感愉悦。心中有美,便可创造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欣赏中外书画,首选是心态。许多人总爱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要多少钱?我觉得这样是无法感悟书画的。
下面是美术史上有名的书画家的手稿,看看人家的心性。


程庭鹭(1796 —1858 )清代画家、篆刻家。初名振鹭,字缊真,又字问初,号绿卿,改名庭鹭,字序伯,号蘅乡。
本名
程庭鹭
字号
字缊真,又字问初,号绿卿
所处时代
清代
出生时间
1796
去世时间
1858
人物简介
公之、红蘅生、因香庵主、忘牧学人、怀橒子、鹤槎山民,晚号篛庵、梦盦。嘉定(今属上海)诸生。早岁问业于陈文述,留吴门(今江苏苏州)甚久。与吴县潘曾莹、杭州钱杜、嘉兴郭容光、常熟蒋宝龄等为诗画友。他仰慕明末嘉定四先生的人格,自号蘅乡,又刻有“小松圆阁”印和“四先生里人”印。居室署名“画山楼”和“小鸥波馆”。他的绘画得钱杜指授,又上追李流芳、程嘉燧,出入王敬铭和张鹏翀,笔墨沉厚苍茫,意境萧疏。能诗词,擅长骈体文。篆刻以丁敬、黄易为法,上溯秦汉。他以艺文之名盛播于江浙。陈云伯评述他“抱鸾凤之姿,挹烟霞之气,诗情画境一如其人”。子祖庆,号稚蘅,亦善山水,笔墨幽秀。[1]
著述名录


在中国美术史重要画家与代表性画家系列画册中,程庭鹭放在首位,这说明程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特殊。


著有《以恬养智斋诗初集》、《以恬养智斋诗二集》、《尊璞堂诗文集》、《虞山游草》、《红蘅词》、《练水画徵录》、《篛庵画麈》、《小松圆阁杂著》、《小松圆阁印存》等书。





四、小品中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古代为了赶考所书考卷,谈起经世之用,家国情怀,洋洋洒洒,足见书生风流。


这几帧古代应试考件,其实那是所谓馆阁体,字写出如此细致的蝇头小楷,应该是小小楷仍然笔法有疏有密,从容而雅致,文气可以感受到了!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1]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2]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2]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3]
中文名
罗振玉
别名
式如、叔蕴、叔言
出生地
江苏淮安
出生日期
1866年8月8日
逝世日期
1940年5月14日


下面这组册页十二开是清咸丰年间画家,曾国藩部下幕僚兼中书令周官(字丹山)的山水组画。笔墨高洁,心态祥和,不激不励中体悟画作中的乡土与人文,其审美观立见于纸上。


五、收藏小品与价值观的感悟
收藏与品鉴有价值误区。
小品鉴赏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看到了不同国度里价值观上的区别与融合。
儒家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创造物质财富额精神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儒家倡导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做服务的。
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
道家在治国思想上的无为而治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治国方式,所以这就对人民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他人献爱心、做好事是主张慈悲为怀的佛家最提倡的,在献爱心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和灵魂都会得到升华,获得真正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代画家中,咸丰年间曾国藩幕僚中书令周官(字丹山),十二帧水墨淡雅的山水小品,画中无论山水程式还是书法小题仍然是水墨淡雅画风松动,功底深厚,字小沉稳,厚重而有韵致。



这几幅画把古诗中的场景表现得活泼开朗,可爱之极,把玩之中,心中澄明如镜了。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真,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从容。
有时候,退一步并非妥协,而是看到更远天地。





再录宋人诗助兴。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净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携一缕清风的洒脱,采一片流云的飘逸,淡然前行,且闻花香,一路欢笑一路歌。



六、小品鉴赏中有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文化,追求知识,培养道德,积极向上等等,都让我们“入世”,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脱凡尘俗世,不计较得失,顺其自然,淡泊名利,这些都是能让心灵沉静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处事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是有了超脱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导入凡世做好事,帮助他人。




东亚文化中,日本的书画小品有原自中国文化与佛教禅宗的交相影响,也有西洋文明与武士道精神的影子。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文化胎记与特别有特色的收藏品。







七、品鉴高度与金钱无关,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会饿
儒家文化适合当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贴近生活,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够达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动后,你能有效感受到思想给自己带来的提升和帮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没滋味
道家文化适合取里面一些观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十分困难,顺其自然对于改善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好处,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数。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学习也很困难,可以学习其中的精神,不惧于奉献,乐得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B,(●—●)小品中笔 与 墨是品鉴的要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书画家,收藏家,品鉴中的学术视觉要清晰的认识书画的历史与美学品位。
在书法史研究中,我尤其关注笔、纸、墨等物质性层面的问题,希望给自己予启发。
比如,人们常说“善书者不择笔”,事实是这样吗?
以赵孟頫为例,赵认为:“作书时,他很重视器具,认为写字要纸笔调和,如果纸笔不佳,虽然能写,但肯定写不好,就像快马行于泥淖之中。在一则题跋中,他遗憾地表示,北方多风尘,不宜笔砚,而客寓之中又没有好纸,虽然用的纸是高丽所出,但不是良品,所以作品的水准也大打折扣。书史中多有‘善书者不择笔’的故事,但大凡像赵孟頫这样以精致取胜的书家,对于纸笔的质量、性能是相当注重的。”
当代有《笔、墨品牌的“树”与“毁”》一文中,是薛龙春教授写的,他详细谈论了这个问题。
“笔墨文房向来为书家所重视。三国魏时,大书家韦诞题三都宫观榜额,虽有宫廷笔墨供其取用,然皆不甚如意,于是他提出要用张芝笔、左伯纸和他自己自制的墨,只有兼此三具,再加上他的手,才能逞径丈之势。”“毛笔为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物什,其质量如何不仅关乎书写的效果,也影响书写者的心情。”
“由于分工的不断细化,文房行当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工匠,他们一技在身,往往为文人所倚重。在元代,与文房相关的工匠有刻碑工、砚工、制纸工、打碑工、刻书工、印工、笔工、墨工等。这些匠人中,最受书家重视的是笔工与墨工。


这一讲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绘画,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将比较中外绘画中的许多现象,谈谈齋中绘画给我的启发。
(编辑过程中有部分文字源自网络,特此感谢!文中图片请勿转载)
谢谢大家!



主讲:王璧老师
艺术家,收藏家
(王璧,字瑞璜,法名觉心。八九年师从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博导张荣庆先生硏习书画。一九九一年仮依济群法师禅修佛法。作品入展第四届,第六届国展及单项展四十多次及获奖。曾任厦门市职工书画协会主席,市书协副秘书长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厦门)字画专委会副主任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罗丹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美协会员,厦门张晓寒研究会会员,厦门弘一法师研究会员,厦门市职工书画协会顾问,厦门诗词协会会员,厦门市政协书画室成员,厦门市东方丹青书画院副院长,厦门思明区老年大学书画教研组组长。
二O一八年福建省政府八闽丹青书画最高奖一一金奖获得者,福建省书画精品课优秀教学奖获奖者,厦门市政府第二届,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作者。从事书画教研三十多年优秀教师)

王璧《香祖》


王璧《书房联句》

文中作品均属于蕴真齋收藏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需购藏,请联系
13959233352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