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亮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本文从国内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的现实状况研究出发,分析素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基础素描学习可以和创新意识训练同步齐驱并进,相辅相成,让技能技巧的基础与思想创新意识的基础同时得到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素描 创造性思维 同步性
一.国内外概况:
国内外对有关素描研究,总体上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素描本体和大师素描作品的研究,如对素描本体的点线面的研究、素描材料的研究、设计素描的研究以及对西方绘画大师素描艺术的研究等等。另一方面是对素描教学的一般性规律的研究和素描教学体系的研究,如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体系的研究,素描教学作画步骤和方法的研究,基础素描的阶段性学习的研究(如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石膏素描、头像素描、人体素描和有关高考素描学习的书籍等)等等。
建国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师美术院校美术院校主要采用苏联素描教学体系,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包括各艺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体系一直采用以苏联的契斯嘉科夫教学体系。全国上下几千所艺术院校,甚至包括中小学的基础素描教育都是千篇一律,都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渗透到好几代人的思想中,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5新潮”后,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和对前苏联素描教学的质疑与反对声中开始放眼对欧美等国艺术大师素描艺术的研究,并从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从而了解古代写实素描与现代写实素描有很大的区别。古代写实素描更侧重解剖和体积感,而现代写实素描则更倾向于光影明暗、空间、材料的表现力和个性情感;因此才逐步开始对素描材料的研究和探索等等。这阶段以后,由于对外的艺术交流频繁,大量人才走出去和信息引进来,拓宽了大家的见识,从而促进各大美院开始不断对素描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试验。在欧美国家,素描作为DRAWING(绘画)的一种主要方式,已经和传统写实素描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探索现代艺术上,有一套系统的素描绘画(DRAWING)教学和训练方法。
二.传统素描教学的可预见性和机械性导致美术教育观念的缺失
从总体上讲,建国以来至今,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一直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契氏教学体系对我国的美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架上绘画来讲,这种基础素描训练方法有其优秀和科学的方面,对我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繁荣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发展至今,举国上下的素描教学教法过于单一和模式化,依然滥用前苏联契氏的单一的、现实主义的﹑写生主导的﹑重视技能技法基本功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当前的美术高考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作为艺术这样以创造力为生命的文化形式,它是人的精神的自由显现,如果失去多样性和创新意识,并且过分滥用教学的单一性和系统化,几十年没有变化,那么对整个素描基础教学和整个民族的美术发展将是利大于弊。根据高等艺术院校调查资料显示,这种教学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守旧的﹑保守的﹑传统和僵死的。它已经开始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所背离。同时国内的素描教学研究和实施最主要还是停留在技能技术的层面,很少深入到把素描作为一门真正艺术来看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缺少连贯性。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在低年级有很好的素描写实基础,但是到了高年级的创作上却是相当一般,甚至不好。为什么呢?这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训练和认识的狭隘所致的。写实素描只能是架上写实造型艺术是基础,而不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是单一的、写实的,是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那一套方法,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基本上没有现代艺术这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创作时就出现了要么千篇一律的手法,要么就是力不从心,无从下笔的问题,要么感到创作的艰难,这就是该反思的问题。
三.素描的独立艺术价值
素描,它不仅仅是初学者一种入门的训练方法,不仅仅是单色画表现的说法,也不仅仅是画家们借以研究物象或为创作准备的素材或是设计构图的需要,素描同时也还是一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和个性风格的艺术种类。正如我国清代画家石涛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以,素描既然是一门艺术,它是神理自在于造物的迹化,是灵感自觉于物象的体现,是性情自觉于形态的流露,是个性自觉于笔法的披示,是观念转化为造型时最本质的语言方式,是创作欲初现时最急切、最直接的选择。那么,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是它的灵魂和生命力,所有大一统的、单一的、模式化的、僵死守旧的就一定会阻碍它的发展。
素描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它要的是释放而不是束缚。所有的绘画材料都是手段和媒介而已,关键在于如何表现得最好。诸如达芬奇、丢勒、安格儿、德加、凡高、劳特莱克、毕加索、阿里卡等等艺术大师,他们的素描作品就是伟大的艺术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家的伟大思想和个性情感的集中表现。
四.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应当把技能训练和创新意识同作为基本功一起抓,同步并进
本文研究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从研究现实实际和时代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本着革新与发展的科学思想来研究当今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素描教学不能仅仅把它当作简单的、单一的技能基础来训练和培养。目前的状况表明素描教育正在走向技术化,如果只把它作为训练技能基本功而训练,那么美术院校将是技术学校而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只能是技术工罢了,这样它就正逐步远离艺术的本质。因此,亟需改变原有的观念,那就是应该充分认识素描本质的同时,把素描本身作为一门艺术,它同样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本文认为素描教学改革实践要与创造性思维同步进行,它们没有先后,加强创造性思想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把素描艺术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安排往往认为学生搞创作或搞创新应该先练好素描基本功,扎扎实实的画,老老实实的学习。所谓的素描基本功就是要从几何体临摹与写生,静物临摹与写生,石膏像临摹与写生,头像临摹与写生,半身像临摹与写生,全身像临摹与写生最后到人体临摹与写生。这样一套似乎合乎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科学训练模式往往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耗费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和掌握写生的绘画技巧和全因素素描的表现方法,从对物象的形到人体的解剖,从空间、明暗到质感等等。这种非常客观的、静态的、长时间的描绘,它一方面只能培养学生单一的画法与思想,另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太多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追求,很容易形成过多追求明暗调子的变化而丢失个人感受,也会过分依赖于对象的写生式的单一的现实主义绘画模式,然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走现实主义绘画的道路。同时,它还培养了一种不良的思维定式——就是搞创作是打好素描基本功以后的事。
可是当今社会,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如果要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就要在教学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他们的思路、改变他们的观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他们去思考,鼓励和引导每个人个性的释放和发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规规矩矩的训练只能让学生学到技能和技巧,只能培养他们单一和狭隘的思维模式以及审美习惯,并且会遏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教育学生不是只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技法而已。美术,作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师是教美之术,讲授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要开启学生创造智慧之门。如今,创新意识似乎被某种东西遮掩了,“象与不象”成了美术教学之根本,美术变成了技术,个人感受被扼杀了,思想之花凋谢了!
生活于现代,因此,在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教学中,应加强现代素描意识,大力提倡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实验性的绘画语言和材料去表现对象;并重视情感的表达,使个性发挥与素描实践的有效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美术本体,更加真实,更加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而不是机械性的、单一性的模仿与抄袭。
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如何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如何运用素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新材料的创新使用和技法风格多样性探索、主观性素描绘画表现、抽象性素描尝试、合作性素描尝试画种倾向性素描以及感官性直觉表现素描的训练等等;并研究如何把作品意识、创作意识和表现风格等介入到素描的基础训练中,从而让学生真正在素描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让素描训练真正成为艺术道路的丰碑而不是绊脚石。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3BM0720)
[参 考 文 献]
[1] 王沂东.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学——余陈教学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王沂东.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学——王少伦教学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曲欣.清华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教程素描 [M]. 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4] 孙景波.靳尚谊素描集 [M].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5] 刘纲纪.艺术哲学 [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王发祥.再识大师 [M]. 河北: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