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象是艺术的翅膀。这句话没错。但想象是如何构建的呢?我想没有敏感和敏锐,没有哲思和素养作双桨,想象是无法飞翔的。所以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艺术家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敏锐于思,敏感于情,然后让想象完成羽翼的丰满,再借助绘画语言展翅高飞。我所知道的王裕亮更是如此。他不以技巧炫人,因为它是一个懂得让心灵说话的画家。
王裕亮乐衷于从灵魂的最深处取得灵感,并以此塑造他认为美的绘画。他的每幅作品,都能体现他对世界敏锐,对事物的敏感,和为之而澎湃的激情。
当然,王裕亮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灵感,长期感兴趣于中国的抽象和意味,比如水墨的韵味和书法线条的书写感觉,以及中国哲学、传统文化、诗歌、戏剧等。他说艺术永远活在人类的每一丝情感和情怀中,他相信,艺术可以帮助我们从人性的阴暗寻找到我们最真的一面,以及自由。
王裕亮他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爱好,这种爱好成就了他活跃的思维,让他常常因为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而兴奋。我以为王裕亮就像一本书,从科学到艺术,从人文到地理,融会贯通,由繁到简,就像他的油画,用最朴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多彩绚丽的内心世界,让人体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奥妙。
欣赏王裕亮《意之境》系列油画,如同在读一首首崇高的抒情诗,它们抵达心灵的最隐秘处,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他的《意之境——闭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枯瘦的树枝在寒冬里砸得惊心动魄,近处的河流却那么赤裸裸地横成一句没有平仄的诗,岸边的雪静静地覆盖着草木,消费最后这一冬天。各种色调揉在一起,把画家精心预谋的意境,缠缠绵绵地擦出一曲动人心弦的生命之歌谣。
《意之境——山语》,整幅作品山石草木看似宁静,却又喧哗不止,似在诉说着什么。我仿佛看见了浩瀚自然充满了生命的灵动。画面上透过主观思维以及对美感的独特的品味,架构出王裕亮心灵的无限感怀。
《意之境》系列轮回、南流、磐桓、山语、闭冬、逶迤、逍遥、花心、再生等,作品画面上或奔腾或激烈或狂放不羁的笔调,那些色块,那些急如骤雨的,那些用漆、金箔、云母、中国矿物质颜料、黄土、沙石等等材料发散在画面的点,有时候如风起云涌,有时候惊涛骇浪,但似乎都在寻找一种画面上的平衡、互动、牵制,寻找一种在生命可以超越的豁达与平静。
那些流走喷薄于画面的笔调,像天空的流云,或聚、或散、或舒缓、或纠结、或飘逸、或凝重、或浓郁、或清亮、或牵连纠缠,或自由来去,尽是王裕亮心灵之流光。
欣赏他的作品你似乎很难一眼望尽,而必有一个从远观到进读,从侧面到细微,每个角度都有各不同的境界意味。王裕亮偏爱黄、蓝、黑为基调,各以其或深邃、或幽远、或澄澈、或柔静、或鲜亮的境界诱你进入一个旷远的天地。
王裕亮的作品看似超脱尘世,实际上却在尘世之中,他对大自然亲切的感受的浪漫感性和对人世间深刻的体验的现实理性,奠立了这些作品东方哲学的思辨色彩和美学特徵。从中我们不难读出王裕亮优雅外表所遮掩的内心的激越。因为,我们不妨把这些作品看作是画家内心情绪的无言独白,画家自我的精神写照。没有那份人生的体验,便难有这种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