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不语艺无声
2020-01-24 吴骎
禅心不语艺无声
    文/秋雨
 
 吴骎爷爷是我的同村梅洲人,由于他爷爷是个优秀的高级教师,任教于诏安一中,德高望重。吴骎父母亲皆是读书高手,都在诏安县城就职,他也就自然诞生在诏安县城了。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吴骎小时比较活跃,也是个小才子,课文、画画在班级名列前茅。平时喜爱作文,常被老师发表奖励,作文比赛全校1、2名。课余时间画画,从不耽误课程。3岁开始涂鸦,7岁获全国书画比赛3等奖,那时,被大家称为“神童”。
 
 诏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自古书画文人辈出,书画艺术气氛浓厚,常有文人笔会雅集,谈诗论道,他周围的前辈至亲皆为当地书画名家,从小就受之熏陶,点拨,绘画自然倍加喜爱,从业余慢慢步入专业。“心善自从善,好之自从之”,吴骎有着当画家的心理暗示,后把精力投入于画画,后考上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在大学期间,他沉醉于艺术,穿着个性,忽略了同学之间交流,被同学误解,遭受冷漠!很少与别人沟通。吴骎只能用写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倾泻于白纸之中,记录了他每个阶段成长历程和对生活的思考。他自以为这辈子注定要和纸墨打交道,不离不弃,“淡泊人群只观花”的生活理念,也就习惯了现在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内心是积极向上的,就如他大学时期的日记里写道:“我要宣布,不再自卑、不再颓废,吃点苦、受点累,向大家证明,我不是什么都不会的窝囊废。不必去管他们对我的极差体会,不必去向大家证明逝去的误会,清者自清,就让时间证明一切的零零碎碎。”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善于思考的人,内心是强大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不语并非无语,就像一个正在修禅的高僧,闭关不语、外静内动、是在净化那纯洁的心灵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使自身的智慧得到升华、慢慢觉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吴骎的,就在他大学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这时,他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出现了,厦门华正美术学校校长孟国球先生,慧眼识英才,发现他是个艺术家坯子,想方设法地帮助、鼓励他学油画,后又成为他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这也就让他在行走艺术路上找到了方向。即使如此,他并不满足这种现状,他对自己的艺术水平并不满意,想“更上一层楼”就得进京求学。
   2014年与他的母亲负笈北上,求师学艺,9月份拜读于著名艺术家石齐先生门下。石齐先生是新中国画创始人,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修养在艺术界有口皆碑,也是吴骎第二个伯乐。吴骎以前学过油画,对丰富的色彩比较敏感。石齐先生因材施教,在他精心的教授下,艺术水平突飞猛进,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吴骎的画作让石齐先生刮目相看。在石先生的策划下,2014年11月25日,“吴骎新中国画展”在北京宋庄新中国画画家基地展出,展出吴骎20幅原创作品,是石齐先生亲自为之挑选的精品之作,也是吴骎刚来北京宋庄入读石齐先生高研班后,对中国画风格刷新的新起点。画作不多,但能够看出吴骎在短时间的学习中勇猛精进。同时,也得到艺术界、收藏界知名人士的认可。也许石齐先生的“新中国画”艺术理念就是他要寻找的绘画语言。
 
  “天生我材必有用”,吴骎成长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诏安县,在这块文化艺术土壤中成长,也使他对绘画有着先天的敏感性。他很文静,任何的喧嚣都干扰不了他对绘画的勤奋,整天默默地耕耘着他的一亩三分地,他对艺术的信仰和执着,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有了艺术,他就不会孤独,绘画就是他的快乐天堂,艺术也许就是他终生的侣伴。也许他平时不爱说话,而内心却一直在思考,在求索、在呐喊,他的灵魂与画面交织在一起。我们只能通过他的日记、作品,品读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重新认识他阳光的一面。
 
  吴骎对色彩的理解、大胆的笔墨、意象与抽象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人物与色彩斑斓的花卉融合,块面与线条的交错,繁而不乱,像跌宕起伏的交响曲,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画里隐藏着多重的神秘面孔,认人浮想联翩,这也许就是吴骎平时不善言说,却把内心的语言尽情地抖落在画面上,用他的色彩和笔墨语言,来诉说他的内心世界。吴骎表面很文静,而内心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的,也是矛盾的。
 
 抽象与意象的组合、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新颖的构图、丰富的元素、使我这个几十年一直探索传统笔墨的经营者望尘莫及,感叹不已!这是他与众不同的绘画个性和他先天的悟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元素,这说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能死守陈规,敢于突破传统,才能走出一条金光大道,只有新的理念才能有新的突破,也证实石齐先生“新中国画”教学的成功理念。
 
 吴骎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艺术人生路要走,希望他能够保持这种感觉和信念走向成熟,但愿他的艺术人生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