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无界
2019-05-10 姚波官网
艺术家简介

 姚 波 

 YAO BO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彩研究院注册画家;厦门市民盟美术院副院长;泉州画院特聘画家。

█ 展事

2019《规划-山水•戕No.6》2018首届中国水彩研究会年度作品展

2018《规划-山水•戕系列》2018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年度提名展 [莞城美术馆收藏]

2018《规划-山水•花岗石No.8》2018广西水彩画年展[三等奖] 

2018《规划-山水•花岗石No.9》新坐标:2018四川水彩画年度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8《都市行草•广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民盟盟员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8《都市行草•向海》2018首届世界水彩画大赛[佳作奖] 

2018 《艕舶滋息》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

2018《规划-山水•疾速穿越》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入会资格作品]

2018《都市行草•向海》2018“水彩界”迎新展[二等奖]    

2017《都市行草•凝筑的华彩》梦想与激情——民盟中央美术院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惑•彩夜》第一届大卫国际水彩大奖赛

2017《海西行草•蓝色脉动》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入会资格作品]

2016《城市行草•蓝光》《城市行草•文化中心 》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文献展

2015《即景2》第三届中国高校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暨高峰论坛[莞城美术馆收藏]

2014《凋荣对•闽南脉象》首届全国水粉画大展 [优秀作品奖/石家庄美术馆收藏]

2014《微涟熙春图》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4《恍兮忽兮-晚雾》等五幅 /交融•万象——五省一市水彩名家邀请展[莞城美术馆收藏]                  

2013《恍兮忽兮-飓风》2013-2014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荣誉提名奖]

2013《艕舶滋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12《步行街•相》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广西水彩美术馆收藏]

2011《风云天马山》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10《矛盾空间2:古城异筑》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009《铁臂拓新宇》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4《建设者札记》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优秀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3《渔歌唱晚》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03《闽南小镇》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作品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2002《徽居系列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0《古壁光瀑》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000《古壁光瀑》新世纪福建省水彩画大展 [银奖]

1997《厦门老街》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炎黄艺术馆收藏] 

█ 出版 

2018  专著《物象·自象观---建筑风景写生技法》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4  专集《游思寂寥·姚波作品集》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2  合集《二维之观•国立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画集》主编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6  专著《观察与表现---景物建筑写生指要》 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2  专集《当代水彩画家•姚波》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1  专著《姚波宽锋铅笔画析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 专著《建筑风景铅笔画法》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专著《屋宇风景铅笔写生技法》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

▶《规划-山水•戕No.45》 水彩  52.8x79.1(cm)  2019

浑 然 无 界

文/姚波  

朋友说我:“你的画风明显跟一般传统的水彩画很不一样,是艺术气息上的差别。这跟你异于常规的材料、技术运用是密切相关的。”是实情,但似乎又不那么贴切,因为它总透着那么点技术决定论的浅表逻辑意味。诚然,不同的材料技术方式是会在呈现方式上构成差异,但并不必然意味着趣味和艺术的高下。换言之,“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之不同并非在于技术套路的不同,反而在于相同的技术运作中解牛人对工具、技术方式之于解牛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上的差异。这其中,技术性与艺术性又何以能分出彼此?

▶《规划-山水•戕No.47》 水彩  51.8x77.1(cm)  2019

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思考艺术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同样是传统技艺的运用,同样的材料、题材甚至构图相近,为什么有的人的作品的感染力会超乎其群、拔乎其萃?

“技艺”这个词汇通常不用在对机械技术的称谓上而特指由人手工操作完成的技术动作,何故?因为一种或一套技术之于人的掌握并非机械般的设定,而需要人与工具以及目标物藉由人的操作过程达成一种亲密无间、心有灵犀的默契。一旦默契形成,技术运用就进入熟练的程度;达到深度默契,技术在人脑与肢体的协作中便会由实境(操作过程中物我关系的明晰)升华至虚境(操作过程中达到物我两忘)——深刻暗示着人对器物之于操作把控的肉身理解程度——从而赋予严谨的工序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性的呈现,正所谓由技而艺。这种情状在艺术表现中是更加典型的:技术运作在整体作品中的到位与否,将直接体现作者内在的综合素养,乃眼手心三位一体的化境表达。

▶《规划-山水•戕No.48》 水彩  52.8x78.8(cm)  2019

在我看来,一种技术犹如提供了一个艺术表现可能性的固定集成模块,其开发的路向及其“混血”出的风格,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人的运用。在技术与艺术的浑然之中(不是两者之间),运用技术的、有着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积淀的人的操控,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记得当艺术家尚阳被问及此类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毫无疑问,艺术更为重要,而技术只是载体。在今天,技术已与思想混结在一起。在技术表达时,你已在表达思想,这时技术已是活的工具而被灌输进你的想法。”我很赞同他的后两句话,因为他道出了技与艺实质的无间性;而第一句话似乎是出于二元论语境的日常习语,反而对后面的话构成了消解,因为“艺术更为重要”就意味着技术是次要的且是独立于艺术而存在的。然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形是:我们是无法将艺术旨趣从具体的技术运作中分离出来的,由于思想、心灵及审美旨趣对技术运作的无形渗透与润华,才使得技术表现呈现为了艺术表现——技与艺合而为一——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相互成就。

▶《规划-山水•戕No.49》 水彩  52.8x78.8(cm)  2019

在艺术以外的行业中,一种技术的目的与其产品的目的是相分离的:技术成就产品,产品服务于人的使用,它们各司其职;尽管技术和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但技术却只能间接通过产品的实现来达成这一目标。艺术则不然。艺术的一笔一划一形一色一招一式及其形形色色之技术构成,不仅服务于作品的最终达成,而且它们本身的呈现就作为艺术的表现直接曝露于审美的整体掌控之下。可以这样讲:唯有在艺术中,技术手段和作品表现之目标不仅一致于观赏,且高度统一于审美的共时性中。
▶《规划-山水•戕No.50》 水彩  52.8x78.8(cm)  2019

艺术是一种现象学式的存在,其艺术表现乃至意涵传递均是融汇于其技术表现之中的,所以技-艺内外合一而没有本质(盖美只能具体呈现而不可抽象存在)。艺术的从技术到作品、从细节到整体的全部构成过程,都必须呈现于某种现象的场域中。始终整体地呈现着既是其唯一的存在方式,也是其重要的思维方式。鉴于此,对艺术的技术的考察,在严格意义上都必须是放诸于具体作品整体情境中的视觉考察;脱离了作品环境的技术就等于实质消解了艺术价值的技术存在,成为一种孤立的、尚待被置入具体作品而激活的纯技术范式。

▶《规划-山水•戕No.51》 水彩   52.8x79.1(cm)  2019

“被置入具体作品而激活”是技术的艺术存在的必由宿命。“置入”既是技术具体参与到(活在了)艺术作品情境的营造中,也意味着特定的技术运用总是承载着作者具体艺术构思的表达意图,诠释着艺术家的审美倾向、趣味品格、对艺术的理解状况。换句话说,在艺术中,其技术方式之于艺术表现呈无间之道——技术即艺术——它们互为镜像而相濡以沫,彼此照见而荣辱与共。是故,所谓“重技轻艺”之说法,既纯属二元分裂之思维,亦是对艺术中的技术的狭隘理解而并非贴切,实乃艺术作品中技术表现“涵养”缺乏之谓;而所谓“气韵生动、艺品高格”者,则无非是对其技术表现独富创意、内蕴超逸之肯定。艺品即技格,盖技-艺者并非仅仅握塑体造型等狭义内涵,还在于技能之显示可否融汇并消遁于对作者涵养及作品气韵、蕴藉的烘托、彰显之中。此乃艺术中技-艺之要义。

技为手法实现,艺为蕴藉表现,两相辅成,浑然无界,诚如“庖丁解牛”是也!                                                

2019年4月19日于厦门星海湾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