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随想
2019-05-03 陈俊
学艺随想
文/陈俊东方视觉 
美院四年,我过得很惶恐。四年时间,我有三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快毕业了,我自以为能呈现出来的东西太少,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这几年我着力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在语言上进行了不少探索性的尝试,但很多都不尽人意,画画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有时偶尔感受到找到一种新的语言给我带来的慰籍,能够使我睡上一个好觉,但一觉醒来又觉得不满意,这样又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去。这几年我就是在这种反复无常的心态中度过的,"吃了亏又没好戏看,又伤财又伤神"(这是同学对我的评价),不过在这些尝试当中我体会了很多东西,对我的绘画提供了许多经验性的帮助,对中国画的现状有了更多的思考。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画如何介入当代,如何保持本土性,这些都是艺术界思考的问题。在80年代中提出"中国画已穷途末路"说,就是针对中国画旧有的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在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上的不足,这也是传统国画的材质、形式及视觉等因素带来的。中国画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一个共识。在越来越国际化的语境中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但又不失本土的意义和方式,是许多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画的改革无非就是三点:(1)对传统的现代阐释,深入传统从传统入手,例如"新文人画";(2)借助外来艺术来丰富中国绘画;(3)现代水墨。
借助外来艺术(西方)来丰富中国绘画似乎已成为当今画坛的主流。视觉艺术,作为一种用眼睛感觉心灵的语言,除了地域性的审美和习惯不同之外,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共性感受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的多元,社会的发展必将导致文化的相融,艺术家们极力去开拓艺术新的空间,进行各方面的探索,这也是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艺术作为文化的范畴,是不断前进与发展的,这也就涉及到中国绘画的包容及其标准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度的把握,也就是关于中国画的本土性,中国绘画作为一种民族绘画,是应该有其地域性的,这个度应该是在形而上对精神的把握,而不是体现在形而下,在材质和技巧上的。所以我绘画是不会在材质上局限自己的。
中国画由于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而讲究玄、素、静,讲究无为,而"水墨"这种特殊的材质是最能体现其心性的材料,这也是中国画保持"水墨精神"这一传统的理论依据,一旦一种材质成为承担了表现一种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必须是这种文化的精神载体。现代中国画借鉴西方的一些元素丰富中国画是一个不变的事实,而且对中国画视觉空间的扩展是显而易见的。学习西方并不等于否定东方。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没有哪一种艺术是不吸收外来营养的,当今的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艺术上也需要更新自己的陈腐观念,而对艺术新思潮的冲击,使得保守派和改良派在艺术观念上的矛盾日益显现,观念更新并非出自时髦,也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整个艺术界及接受艺术的社会群体面临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