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意花鸟画的用水经验谈
也许是南方多水的缘故,我对水有特别的兴致。树因水而苍葱,石因水而润滑,花因水而明丽,鸟因水而欢唱,草因水而清翠……将自然界的生命之水注入画笔,墨则雨润,彩则露鲜,更能真挚地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基于这个原因,我较注重花鸟画水的运用,喜欢将水份用足。水,成为绘画的重要构成因素。作画离不开水,墨、色因水而动,因动而变,正如高树程在跋方环山《溪山烟雨卷》中所云:“作画无水,如舟搁滩,划不得一浆。”石涛则说:“作画有三胜,一运于水,二运于墨,三受于蒙。”又说“水不变不醒”。可见用水和用笔、用墨一样,是写意绘画成败的关键,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花鸟画用水,前人创造出许多技法,尤其是近代,水的运用日益引起画界的注目。用水的方法,从理论上讲似乎很简单,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种用法;少量用水(枯)、适量用水(润)、大量用水(晕),技法有泼、吸、渍、渗、冲、积、破等,而在实际应用中,水量的控制和技巧的使用,却千变万化,非百日之功能成,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日积夜累的经验。只有这样,熟能生巧,才能在创作的过程中,随情感的发挥通盘驾驭水、墨、色,产生出元气淋漓、气势磅礴、生机勃勃的作品来。
在实践中,我觉得用好水份,充分调动水的作用,可以大大地加强画面的韵味感、灵动感;可以更好地处理画面地虚实关系,增加层次和空间容量;可以丰富笔墨情趣,开拓新的意境。我在处理物象之间地微妙关系时,常以饱含淡墨彩或清水的画笔加以点擢、涂抹,从而达到增强气韵的目的。花鸟画中常有既要结又要散的地方,若以墨色相连则气不畅,有拥塞之弊或板滞之嫌,如改用水或者水份较多的淡墨去连接,似连非连,适得其所。
传统花鸟画,经常描写的是“微观世界”,致精微者多,致广大者少,局限于画面有限的狭小空间。巧妙地利用水的作用,增加画面景物的层次和空间感,可以起到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产生画外有画的作用。作画讲究虚实相生,太实则塞,太虚则空,水不同于墨、色,它在画面上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其本身就是虚虚实实,所以利用水来处理虚实,是再理想不过的了。这种做法,尤其用在画繁琐的藤类、树丛或用以托物的背景,既避免了杂乱无章、主次不清之弊,又形成似乱非乱、乱中多变的艺术效果。较大面积的墨、色在花鸟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处理好往往使画面增色不少,处理不好则前功尽弃,可以泼墨、破墨法结合使用,即以较多量不均匀的水墨信笔挥泼之,使所泼之墨、色顺乎自然,虚实相参,后因势利导,趁画面将干未干之际以浓泼淡,以淡泼浓;以湿破枯,以枯破湿;以色破墨,以墨破色……有时间以积墨、宿墨法。这样,墨色变化千姿百态,有时甚至无心插柳柳成荫,变幻莫测。作画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小鸟因水墨的晕化而显得更加灵幼可爱;花因饱含水气而显得生机盎然;果实水汪汪地含汁欲滴……,这都是水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花鸟画用水也一样,恰到好处,一股水气弥漫卷外,色清而墨明,过之则墨色粘滞,“混沌”一片,其味索然。画面的烂、俗、浊、板、滞等弊病都与用水不当有关。因此,写意花鸟画用水,有两条是必须十分注意的:一是“惜水如金”,用足而不滥用,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力戒一味求湿,该焦的焦,该润的润,相得益彰。一般地说,笔端所含水分的多寡,取决于墨的深化程度,例如运笔的快慢,笔在宣纸上停留时间的长短,用笔力量的轻重,用笔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虚实不一等等,都会影响笔痕的枯湿。利用这种种关系加以掌握,进而控制水分,就可以得心应手,求枯则快,求湿则慢,中锋加重则湿,侧锋笔力轻则枯,笔疾则多飞白,笔缓则有厚重感,这都是水在起中介作用。其二,用笔是关键,必须晕彰见笔,尤其是大片水渍之中如果见不到笔的痕迹,只能是死水一潭。中国画讲究用笔,笔法是画的骨架和支撑,水分充足的画面往往容易产生肉多骨少的弊病,更应该讲究用笔的技巧和方法,注意线与面的关系。线条是中国画用笔的体现,乃中国画之本,即使是泼墨、泼彩的画面,也少不了线条的加强,否则松散无力。因此,必须注意线条的组合和虚实、疏密、干湿的处理,并使之与墨色协调统一,形成线与面、粗与细、朦胧与精刻,清淡与沉雄的鲜明对比,从而增强画面的节奏感。用线手法不拘,可用勾、拖、滚、摆、正锋、侧锋、顺锋、逆锋兼用,为避免线条与墨色脱离,局部以水或淡墨彩破之,尤其是密聚或平行的组线,通过水的撞击、冲刷,造成齐而不齐、笔断意连、线墨交融,浑然一体,既变化又统一,树干、石头、花瓣、叶子的勾勒可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交替使用,水冲墨、墨带水,相映成趣。此外,线条在画中还起着提神的作用,有时因水过分渗化,画面平淡,适当地用不同的线条或勾或皴,化平淡为明朗,顿有生气。
齐白石题画《墨荷图》言:“干裂秋风画之难,润含春雨亦非易,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可见花鸟画用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大有文章可做。我几年的实践,也只能涉及皮毛,以上所谈点滴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研讨切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富有哲理的宋人诗句也许能给花鸟画用水新的启迪,激励我们知难而进,勇于实践。因为艺术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坦途。
原载《书与画》杂志199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