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榕”乃大
2018-12-13 周榕清官网
……周榕清漆画《春和景明》的独家解码(2)

一幅属于国粹,放在进博会中方领导人的休息会客室的漆画,该如何画?画些什么呢?

中国的文化传统从《诗经》的“赋比兴”;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系统性思维”,“取类比象”就定了。

周榕清的这幅漆画,就是这样的传统文化思维的最好展示。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榕,容也。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

在这幅《春和景明》漆画里,榕树是很重要的描绘对象。因为,他这幅画的背景就是“从福州看江南”。而福州,她的雅称就是叫“榕城”。

“榕,容也。”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早就在《诗经》与《黄帝内经》时代已经形成。画榕,并非只是榕树而已。它是有丰富的“赋比兴”与“取类比象”含义的。

“榕,容也”,说的就是榕树有容人之量。

一榕一大树,一树一“榕厦”。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榕树下”绝对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大树底子好乘凉”。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战略,不正是一棵气根发达,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可以生长百年,千年而长盛不衰的榕树吗?!她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华盖。

周榕清这幅以榕城为背景,以榕树为衬托的《春和景明》图,在首届中国进博会上,通过传统艺术的“赋比兴”方式与“取类比象”的手法,传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榕树精神。

“家有一榕,一榕俱荣,其乐融融”。中国有榕,必能容人,荣人。这不正是我们首届进博会要传达的美好信息吗?

当然,在这幅《春和景明》图里,不但有榕,还有竹。

潮汕有一句俗语叫:“前榕后竹”,“前成后得”,就是说屋前榕树,屋后竹子都有旺宅安家挡百煞,化解不利之用。

在如今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人类面临气候变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抬头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榕树精神,不管长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长在沃土还是贫瘠的悬崖峭壁之上,即使暂时扭曲了身躯,佝偻了身体,也要不断的向上顽强生长。没有自然枯死;不惧雷殛,也不惧刀砍斧伐。

中华文明,榕树般的屹立成世界上唯一存活的文明。而且,她还要在百年屈辱佝偻身躯后的今天,复苏,复兴,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文明全世界,而绝不会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榕不过吉”(赣南的吉安)。

而是在中国,在世界,蔚为大观,枝繁叶茂,根深枝壮。

她本来就叫菩提榕。一定可以让百鸟来仪。

她会成为一棵“社树”。被人“靠树为坛”;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向她焚香膜拜。

这魅力不是别的。正是以榕树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魅力。

写于林语斋。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