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浦,有一座“黄道周讲学处”(黄道周纪念馆),这个讲学处早在一九六一年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人称石斋先生。生活在1585——1646年的历史空间。在晚明,他为挽救大明王朝的颓势,不停地上书皇帝,直抒己见,以“天下第一词臣”闻名海内。他是天启二年(1622年)的进士,历天启、崇祯二朝,累官至经筵日讲官、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玉牒(管理东宫事务的行政长官兼图书馆馆长),是个正四品官员。但由于他的正直敢言,仕途坎坷,因犯颜直谏,受降级调外处分、削籍为民,甚至廷杖、坐牢,备爱考问。他的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连崇祯皇帝都为之感动,私下里对近臣说,“黄道周冰心铁胆,自是今时一人!”
在明亡后的南明时期,黄道周曾被南京弘光小朝廷委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协理少詹府事,旋即失望而去。之后,又于1645年闰六月,与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史称隆武朝,出任“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也就是内阁首辅。为恢复明朝的江山,黄道周以一介文弱书生,自请带兵北上抗清。5个月后,他在江西兵败被俘。他的对手其实不是满清军队,而是他曾经的同僚、老乡,南安人洪承畴的部下。洪承畴当初松山兵败被清人所执,开明朝重臣降清之先河,为清人打天下,时任清朝江南总督,驻南京。洪承畴以各种手段,力劝黄道周降清,但他拒绝投降,不但拒绝,还以各种方式痛斥洪承畴的变节行为。黄道周在狱中写下“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表现出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高尚情操。3个月后,在南京慷慨就义。
黄道周不仅是大明王朝坚定的维护者,抗清志士,而且是晚明一位知名的学者,教育家和书画家。
黄道周是明末儒学大师,几乎没有一部明代儒学史著作不提到他,从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到容庚的《明代思想史》到李兆民的《明清福建理学诸家之概况》到侯外庐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到衷尔矩《黄道周与刘宗周哲学思想比较》,都对他的理学思想有专门的论述。他的著作达127种之多,《明史·艺文志》目录列黄道周著作9种,64卷;《四库全书》收入黄道周著作10种,69卷。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有《易象正义》《孝经集传》《黄漳浦集》传世,约140万字,完全可以说,黄道周的文化意义是全国性的。
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一是从事学术研究,二是从事授业讲学。除了漳浦的黄道周讲学处(明诚书院)之外,漳州的正学堂(榕坛、紫阳书院)、邺山讲坛、浙江的大涤书院,以及福州、武夷山等地都留下他讲学的足迹,学生遍布闽、浙、赣等省,多达1000余人,并留下《榕坛问业》等经典儒学著作。《四库总目》对《榕坛问业》作出很高的评价:“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虽词意间涉深澳,而指归可识,不同于禅门机括幻空无归,先儒语录每以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道周此编可以一雪此诮矣。”
一个人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让我们敬仰万分了。然而,他的成就还不止这些,他还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书画都有传世之作。他的画,当代国画大师潘天寿《中国绘画史》的评价是,“山水人物,长松怪石,极为磊落。”他的书法,与倪元璐、王铎并称明末三大书法家,时称“三株树”,又有“北倪南黄”之说。倪元璐的儿子倪会鼎曾师从黄道周,说,“世以夫子与先公并称。先公遒过于媚,夫子媚过于遒。”一个更追求力度,一个更追求气韵,取向一致而名显风采。黄道周的书体,史称“漳浦体”,影响至今。
如果黄道周仅仅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和风格独特的艺术家,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能没有如今这么广泛。作为一个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英雄,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的品格,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世上,有的人为自己活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人为别人活着,说,“己欲立而立人”;有的人为金钱活着,说,“人为钱死,鸟为食亡”;有的人为理相活着,说,“人无志,非人也。”
黄道周是一个为理想活着的人,他以天下为己任,他为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他的美好社会是一个君主圣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康的社会。
可惜黄道周生不逢时,他生在一个君主无能,政治昏暗,小人当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大厦将倾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了理想的实现,明知不可为而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虽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黄道周。黄道周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伟大与崇高是悲剧的底色。
黄道周理想铸造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甚至连他的敌人——清朝乾隆皇帝都佩服,称赞他为“一代完人”。他的人格魅力无穷,影响着他的家人,学生,朋友,甚至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们,从黄道周的身上,人们悟到:“人不可不学道。”
明末清初,在改朝换代、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腐朽的晚明和新兴的满清,中国知识分子大抵有四种选择:
一是黄道周、刘宗周一类人,他们或旗帜鲜明地加入反抗清军的行列,不惜以身殉国,或自尽效忠明朝;
二是黄宗羲、张岱一类人,退隐深山,拒绝为新朝效力,走教育或学术之路,著书立说;
三是钱谦益一类人,身降心不降,明降暗不降,在痛苦与忏悔中度过余生;
四是洪承畴一类人,忠心为新政权出力,过荣华富贵的日子。
他们的选择各有各的理由,而后人对他们的评论也各有各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需求,观念的变化,各有褒贬。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有时让人很尴尬。简单地否定与肯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然而,作为民族崇高精神的收藏,我倾向于黄道周。
明亡,黄道周抗清被执,拒降殉国。公元1646年三月初五的南京,当刽子手举起屠刀的时候,当他的头颅滚落的时候,人们为他的“孤忠亮节”而赞叹,“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感天动地,流传至今。
近400年来,黄道周有如一颗耀眼的星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为人们所敬仰,所乐道。黄道周的各种年谱传记不下20种。几乎所有的明代史都绕不过黄道周,从古代的《明史》到当代中国大陆的《中国通史》和台湾的《中华通史》到《剑桥中国明代史》,对黄道周的讲述都是令人难忘的。
当我们从庞杂的史料中抬起头来,站在400年之后的今天回望历史天空,我似乎看到了另一个黄道周,他的忠贞,他的卓行随岁月远去,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也在时间的磨洗中淡化了,一个大学问家黄道周的面目逐渐清晰。如大旅行家徐霞客所言,“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而他之于《易》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蒙上一层层神秘主义的色彩,而我,似乎在这些色彩斑斓的神秘之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许,这是黄道周最大的理想。
黄宗羲盛赞黄道周的学问“如武库无所不备,而尤邃于《易》。”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又是黄道周朋友刘宗周的得意弟子,对黄道周是了解的。“而尤邃于《易》”就是对《易》的研究尤其深远。细玩“邃”字,发人深思。
我不禁想起黄道周的学生洪思《收文序》中的一句话,“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黄子乎!故其学皆可以为《易》,其行皆可以为《孝经》。”“其行”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划上句号,“其学”则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无穷的问号。
“黄道周讲学处”的院子里有一座“天方盘”,这是黄道周留给我们的一个“迷”,自古至今,无数易学专家无法解读,望“盘”兴叹。
《易》是五经之首,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门永远的学问,几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它的研究。而今,它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2011年,黄道周的易学研究代表作《易象正》《三易洞玑》点校本由中华书局出版,也许,这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