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大学本科学历,二级美术师,擅长中国画,老画家黄稷堂先生晚年入室弟子。1986年加入中国美协福建分会, 1997年3月任漳州画院副院长。现为民革中央画院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擅长国画,山水画浑朴自然,写意花鸟简约灵动,充满诗一样的浪漫。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1991在广州、1992年在漳州,2009在厦门,2010在北京等地举办个展。主要艺术简况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文艺艺术人才传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青年书法家辞典》、《当代文艺界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著有《王少华画集》、《王少华水墨画选》等问世。
上世纪六十年代,漳州城东之湘桥上苑,王少华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喜欢捏土人,爱画画,在地上画,在本子上画,在能够画的地方画。“画笔”有时是树枝,有时是瓦片,有时是铅笔,最高档次是蜡笔。一开始想到什么画什么,接着模仿小人书画,也模仿着神像画。画着画着有了几分相像,有了几分生动,也有了会画画的小传言和小名气。
有一次,王少华头疼脑热的,祖母带着去大队保健站找赤脚医生。这老医生,成分高,几年前从公社卫生院下放回到湘桥大队。老先生医德好医术高,人缘不错,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胡须黄”。他得知王少华喜欢画画时,要求拿画给他看看。王少华拿了张刚画好的“三打白骨精”给他看。他一看就夸奖,表扬画得不错,有天赋。
大概读小学三年级时,“胡须黄”出诊到上苑村,见了王少华挂在墙上的松鹤图、梅兰菊竹图等,一番夸奖后,指出了不足,讲了一些画图基本知识。这时起,王少华才懂得国画要用专门的颜料、纸张,也从这时才发现“胡须黄”不一般,是造诣很深的画家。
此后,王少华时不时地带着作品去请教“胡须黄”,请教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国画家黄稷堂。
1979年,黄稷堂已从步文卫生院退休回到湘桥,16岁的王少华高中毕业也回到湘桥上苑。一老一少共同艺术理想,成就了情同父子的忘年之交,成就了文化思想的血脉传承,王少华被黄稷堂正式收为入室弟子,跟随左右。王少华深得老师的言传身教,技艺大有长进,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此后,人们经常看到,年轻的王少华用单车载着白髯飘逸的老先生,或是外出或进城会友。
1983年底,黄稷堂向来漳州检查工作的中央领导谷牧提出:希望漳州也能象福州那样,成立一所画院。谷牧非常赞同,当即示意地委同志办理落实,到省里又请书记项南给予支持。1984年5月1日,漳州画院成立,黄稷堂任院长,王少华继续跟随老师学习,并帮助料理画院事务。
令人痛惜的是,1986年画院落实了编制和经费,王少华正式留在画院工作,而一代名师却于1985年7月溘然长逝,未能亲身体验这一操心不已的喜悦。
图片均为王少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