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目刻(续)
2018-06-11 曾凡章
 上世纪的1984年10月,在吴忠翰老师帮助下,我和吴老师、郑昆松老师师徒三人一起赴四川成都,参观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版画展区),随后沿长江三峡顺流而下,又参观了南京、杭州等地举行的其他展区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沿途并拜访和认识了许多全国版画前辈、版画名家如牛文、李焕民、林军、酆中铁、吴凡、徐匡、赵延年、张怀江、黄丕谟等等,受到了他们的热情鼓励,参观考察了他们的版画工作室,并且亲眼目睹了他们木刻创作示范,观赏了他们创作的许多珍贵版画原作,聆听了他们的对版画创作心得体会。
尤其是到了杭州西湖边上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在杨成寅教授协助下,参观了美院的"三版工作室",详细地听取大学教授的讲解和示范,对中国传统木刻和改革开放后的当代新版画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此次出行参观拜访学习,尤其是对当时走在全国木刻版画前列的四川、江苏、浙江不同地区的当代版画的学习考察,好比西天膜拜取经一样,虽劳累辛苦,但却是受到了木刻版画艺术的洗礼,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也极大地地激发了我的版画创作热情,这也是我的版画创作崭新起点。
从此,木刻版画成为今天我所了解艺术世界的钥匙和艺术生活的方式……

木刻《高原石窟》作者:曾凡章


一、

与李焕民先生名字相连系的是他的套色木刻作品《初踏黄金路》,因为,该画入编《中小学美术教材》课本上,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并作为封面。作品灿烂夺目的色彩,满脸通红又阳光明媚的藏族姑娘,以及驼着青稞麦子的牦牛等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1984年10月1日早,我们就早早赶到四川省美术展览馆。刚刚经历了昨晚上全四川在成都举行盛大空前的游行"庆祝国庆四十五周年 "大型庆祝活动后,节日的成都市街头显得喜庆和宁静,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彩旗飘扬,人们似乎还沉浸在昨晚上的庆祝活动的喜悦当中,笑靥如花。
虽然离开馆时间还早,但四川省美术展览馆广场外,早己人头涌动,聚集着全国各地赶来参观美展的人们。
当年的黑龙江、北京、四川、江苏、浙江等是全国木刻版画创作大省,岀的版画作品最多、创作队伍最庞大,因此,这些省份的版画作品前总是聚焦着大家的眼光,站在作品前担任的讲话者也都是那里的作者或是美协领导之类的人物,自然的他们个个洋溢着自豪的神釆。
    
在展览会上我们遇到了李焕民先生,他是做为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和展区主办者出面接待来参观的人们。吴忠翰老师与李焕民先生也在展览馆见面,并商定好第二天到李先生家里拜访。

在展览会上,李焕民先生参加此次展览的木刻《驯马手》作品前聚集着许多观众(后来得知此作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我们的话题,就是从李先生参加此次美术大展《驯马手》开始的。
李焕民先生告诉我们:他当年是以《新华日报》美术记者的身份进藏区的,因为解放初期公路还没修到西藏,他当时只能到甘孜,并在甘孜挂职工作锻炼。在西藏甘孜的牧区生活体验,给李先生一生木刻版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从他的木刻《高原峡谷》获得了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的一等奖开始,一直到现在,他的绝大部份的版画作品以及获奖作品大多都是表现西藏牧区牧民生活为题材的。
李先生说:当年藏区生活还相当艰难,在那种环境下他们进藏干部还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增进与藏族群众的感情,全心全意为牧民服务。当我们请李先生谈木刻版画创作的体会时,李先生说:" 如果没有那些藏区经历,我不可能有创作那些作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
当吴忠翰老师告诉他,我们好不容易来四川一趟,很想拜访四川省美协和参观老版画家们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时,李先生满口答应,并且告诉我们:四川美协主要在重庆,版画家的工作室也都在重庆,欢迎我们一行三人到那里去看看。

木刻《驯马手》作者:李焕民


二天后,我们一行三人如约抵达重庆,来到四川省美协所在地。李焕民先生告诉我们:" 除了几位画家在外公干,基本上都在了,你们可以自由参观不用客气。"

当年的四川是中国木刻版画大省,这里成为当时全国版画艺术界参观考察学习地方,他们也慢慢习惯了外地画家和美术爱好者频繁的造访,总是热情欢迎和接待。李先生亲自带我们一一参观了牛文、林军、吴凡、徐匡、其加达瓦和他的版画工作室,工作室里就摆放着他们在创作中的半成品和作品。他们也纷纷拿出了新创作的作品与我们一起分享。

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新兴木刻运动"是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起点。四川重庆也因集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也在解放后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代艺术家、版画家生活工作的地方。
熟悉中国美术和版画的人都知道,四川的黑白木刻版画、黑龙江的油印套色版画、江苏的水印版画,是闻名新中国版画的三大重地。后来再加上浙江的"三版"、云南版画,这五地成了引领中国版画艺术的主力军。
尤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以李少言、牛文、李焕民、酆中铁、徐匡、林军、吴凡、其加达瓦等为代表的四川黑白木刻,更是独领中国木刻艺坛风骚。他们更凭借强烈的黑白艺术效果,形成了四川版画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奠定了四川版画在全国版画艺术最高水平的历史地位。

木刻《长夜》作者:李焕民(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
版画的手工技艺制作与工具材料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再加上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件版画作品面貌的最终呈现。我在他们工作室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他们用来制作木刻的板材都特别的厚重且尺寸又很大,这与我们常用的木刻板很不一样。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便请教了李焕民先生,他告诉我,他们所用的木刻板材,全部采用的是大凉山彝族自治区原始森林的梨木。
一事精致,便会动人。我愰然大悟,梨木木纹细密、木质匀净、板面光洁,是印制木刻版画的上等材料,再加上他们雕刻挖凿深度的讲究、刀法细腻娴熟,印刷精致,难怪他们的木刻版画总是那么黑白分明,油墨铮亮,十分精美。
我暗自感叹:版画的魅力就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物性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本体独特语言体系;版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对"板"和"版"的理解。我为他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衷地感到羡慕,更为他们为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创造付出,由衷的感到敬佩。
       
其实最简单和最本质的黑白语言就足够表达画面的精神内涵,不必要过于追寻表面浮夸的语言形式。正是四川版画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独特见解和坚持,才有了艺术独特价值与成就。

二、

应该说,吴凡先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版画名家,他的版画《蒲公英》于1959 年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继而又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后该作品又被收入中小学美术教材,广为流传。作品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吹蒲公英的姿态,诗意一般动人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经典的视觉记忆。

吴凡先生平易近人,扑实忠厚,一见如故。我们一行三人就在他的版画工作室就座,他很热情也善于交谈,有如邻家大叔般的微笑自然。我们的话题就是从他的名作《蒲公英》说起。
吴凡先生回忆道:这幅《蒲公英》是1958年应世界和平委员会的要求,并以"给世界以和平"为题创作的,采用了木刻水印方法。画面中描绘一个农家小女孩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花寓为和平的象征,随着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天空,祈求和平的心愿也被带向全世界。
他又接着说:此画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尤其是在国际上获奖,更被国内外所熟知。其实,在此画之前,我还有一幅木刻版画《布谷鸟叫了》,在1957年的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银奖。但人们记住的仍然是《蒲公英》。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四川为中国现当代版画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树立了美好的艺术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他们是中国版画自新兴木刻运动以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这得益于全国临解放之时,解放区的一批版画家和艺术青年来到了重庆,成为了四川、重庆美术界、版画界的中坚力量,也才有后来的四川木刻版画名震全国的辉煌。

吴凡先生谦和而真诚,当我们准备告辞时,我拿岀了速写本请他题词时,他爽口答应,并拿出毛笔当场在他画桌上蘸墨题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字体潇洒苍劲、神彩飞扬。李煥民先生在旁说:老吴是我们画家中字写得最好的,可以与书法家相貔美。
大家信然。

老版画家林军的工作室与吴凡工作室相邻近。他和李少言、牛文等是最早从晋绥解放区来到重庆的,是名副其实的四川木刻版画的开拓者之一。

吴忠翰老师向我介绍说:你们不知道啊,林老师可是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高材生,他先后任抗大分校文工队美术组长,是个老革命艺术家。林老师的木刻《巫峡》曾经获得了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影响很大。与吴凡先生的《蒲公英》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四川木刻版画的代表作。
我们不由地肃然起敬。

林军谦逊地向我们讲述了木刻《巫峡》的大概创作经过:那是解放初期,他去上海开会学习,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坐船顺流而下,一路上三峡壮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拿着速写本画了一路。学习结束后回到重庆,他整理速写画稿,就选中了其中一幅,并将其创作成了木刻《巫峡》。

林老还向我们回忆讲述了:他还是少年时,就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宣传美术活动。1940年,他奔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来参加了八路军。四川解放后,从解放区来到了重庆,并在西南军区政治部《西南画报》任副总编……

我们一行三人临告别这些老版画家时,林军先生悄悄地拉我到旁边,递给我一个信封,真挚地小声说:" 我字写的不好,就送你一张木刻留念吧。"
       
我欣喜万分,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木刻《浓荫》作者:林军(赠送笔者)

三、

认识酆中铁先生,也是此次四川之行的一大收获。
酆中铁先生是我国黑白风景版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1938年时就已经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及重庆总会负责人,是早期从事木刻运动和著名木刻版画艺术家。他和吴忠翰老师熟悉,得知他在成都家里,便与他联系后当天下午就登门拜访。      

久闻酆中铁先生大名,是他一系列表现祖国河山与建设新貌,尤其是一些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四川各地的风景版画,场面宏阔、刻工精细、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如《高峡出平湖》、《高路入云端》、《三峡轻舟》、《蜀道》等,这些作品画面奇峰耸立,气象万千,三峡大坝、桥涵隧道,铁路盘旋而上,直入云端,列车呼啸疾驰,充满诗情画意。极具鲜明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
但老先生为人扑素低调,极少在广庭大众抛头露脸,这与他的震撼人心灵的木刻大作刚好形成强烈对比。


酆先生的住所是成都市区极为普通的集体宿舍。房间虽然是两室一厅的格局,但并不宽敞,狭窄的小客厅里,墙壁上一溜排开挂着老人的几幅三峡风景黑白木刻作品。
见到吴忠翰老师,老人非常高兴,当得知我和郑昆松老师也是木刻版画中人,又来自遥远的闽南时,他更是心情愉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老人告诉我们,这几天身体略有不适,在家休息。但我们看见他的居室桌上就摆放着一幅准备重新印刷的木刻版画。老人把我们引进他的作品前,介绍了大概的创作过程。
他的作品虽然是我们平时见到的三峡平湖景色题材,但尺寸却是相当的大,有1米见方,这与我们平时见到都是1尺左右的木刻作品相比,真是宏大作品。再说平时见到的酆老作品均都是在报刋杂志上看到的那种小幅图片,与这原板原作一比,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这幅作品采用的是酆老木刻独特的高远布局法,峰峦起伏、水堤大坝、桥梁铁路等,布局奇巧又用小而多的人物、车辆、舟船等点缀其间,使得大小疏密有致,画面丰富有趣。酆老介绍说,他的刀法喜用小三角刀和小平口刀,自由驰骋,细微处雕刻精致,把古代山水画的皱擦也运用其中,使画面线条细密苍劲,层次清晰分明,他的刀法抑扬顿挫,富有金石味和节奏感,粗细有致,虚实相间。
       
酆老木板旁边的几把铜质汤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询问才得知这是酆老拓印木刻版画的"马连",这很令我惊喜,也让我大开眼界。一般拓印木刻用来磨擦的常见有木磨菇、陶质圆门把手等,这些东西抓在手里比较舒适,而且磨擦面也大,速度也快,而酆老𨚫用金属制汤匙磨印,可见其细心和用功,这令我感动不已。难怪酆老的木刻版画作品在细微的线条明暗处,也总是拓印得清晰流畅,一点都不会有积墨滞迟的痕迹。


酆老和吴忠翰老师交谈甚欢,他们共同地聊起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聊起国统区从事木刻地下革命的往事。酆老说:他是抗战时期就留在重庆从事木刻革命活动的,也是在重庆成名成家的。

吴忠翰老师早年也是在鲁迅和罗清桢先生感染下,从事木刻运动并用木刻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他和酆老谈起话来可谓是惺惺相惜。其中,酆老聊到了他在1939年创建"中国木刻供应社"和编印木刻教材《木刻版画概论》往事。吴老师说,这两件事为那个年代爱好艺术、从事木刻艺术青年提供了很多方便,而木刻艺术的函授教材在那个年代尤其缺乏,酆老的《木刻版画概论》无疑是当时的及时雨。酆老连声感叹说到:"可惜年代太久远,这本《木刻版画概论》我手中也没能保存下来了……"吴老师接话说:"我好象还保留了一本,我回去找找看,找到了寄给你。"酆老大喜过望,连声道谢。

后来,听吴老师介绍这本《木刻版画概论》才得知,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最早全面论述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著作,书中较详尽地论述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历史、概况、技法和理论。所以,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本书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理论标志,也成为酆老为新兴版画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标志。
后来又听吴老师说,这本书在我们从四川回来后在他家里箱中找到后,就连忙寄给了酆老,酆老非常高兴又激动,也当即寄了二幅木刻版画作品做为心意致谢吴老师。

我和酆老偶尔有联系。主要是不敢多打扰他宝贵的木刻版画创作时间。
1985年,我准备在省城福州画院搞个人版画作品展,请酆老题词,几天后就收到了酆老给我的题词和来信,版画老前辈对晚辈的爱惜鼓励之情,和艺术上的严于律己、虚怀若谷的精神,通过短短几行书笺,流露无遗。于今毎毎回忆在酆老家中观赏他的版画大作和他的敦敦教诲,心中泛起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

江苏的水印版画,最能代表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术特点与成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与黑龙江的套色油印形成了"一南一北、一水一油"的中国版画格局。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影响很大,其中很多老前辈如吴俊发、黄丕谟、朱琴葆、程勉、李树勤等都是我们那时的艺术偶像,他们的作品经常被印在我们的课本教参、美术教科书、艺术图片上,广为流传。
江苏的水印木刻版画,在我国版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创新意义并取得了创新成就,他们为中国版画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1960年江苏第一个版画专业创作机构在江苏省美术馆成立,江苏水印木刻的几位主要创始人便聚集于此,可以说江苏省美术馆就是江苏水印木刻的重要策源地。
我们在吴忠翰老师带领下,到南京的首要任务除了参观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就是最想要到江苏省美术馆参观考察她们的水印木刻版画创作情况。幸运的是,江苏水印木刻版画创始人之一、当年的南京市文联副主席黄丕谟先生接待了我们。


我们来到了江苏省美术馆,迳直找到写有文联的楼层办公室,黄先生听闻我们的说话声,打开门迎接我们。他紧握吴老师的手,带有用浓重上海口音的对我们说:失敬,失敬!快请坐。

        这几天,做为第六届全国美展最重要的中国国展区的南京,异常的繁忙,既要忙美展各项工作会议,还要忙于接待全国各地哄拥而来的观众。黄丕谟先生略带歉意地解释,喝水稍坐后他即带我们参观了美术馆的手头现有的一小部分木刻水印版画作品,并一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情况,以及江苏水印木刻版画创作现状。
       黄先生说:" 因为职务在身(他还任南京市美协主席),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在夜深后他才能安心坐下来创作。"

水印版画《北国雄姿》作者:黄丕谟


在中国版画历史长河中,江苏的水印木刻版画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明末金陵人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在刻印方面创造了版拱花技术,开创了套版彩色水印之先河。   
       现代江苏水印版画一方面继承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明暗造型法 、日本浮世绘版画的优长;他们开创的水印版画既不同于杨柳青木版年画,也不同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突破了民间传统工艺的范畴,探索出一条以民族化的版画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强烈的时代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版画的新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版画史上竖起了丰碑。
      尤其是在1963年7月,"江苏水印木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中国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和版画界的一致赞扬,一举宣告了现代江苏水印画派的诞生。做为其代表人物的黄丕谟先生功不可没,他的贡献也成就了他做为江苏水印木刻领军人物的历史地位。

水印版画《虎丘夕照》作者:黄丕谟

五、
        
我们一行三人是在下午时分从南京到达杭州的,当我们匆匆赶到位于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门口时,当时的浙美著名美术理论家杨成寅教授早已经等在学院门口迎接我们了。
杨成寅教授和吴忠翰老师是多年熟悉的好朋友。杨教授译著的《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美的分析》等被大学奉为教育教学经典,闻名遐迩。
杨教授带我们三人办理并入住到浙江美术学院的内部招待所。招待所入住满了不少当时来杭州参观六届全国美展(年画展区)的全国各地艺术家。我刚好与来自南京军区政治部美术创作室、部队美术家姜成楠住在一起。
吴老师稍作休息片刻,杨教授当即带我们去见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肖峰院长。虽说肖峰是著名油画家,也是院长,但为人却很谦逊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保持着老革命家的扑素本色。他与同样是老革命艺术家的吴老师相见甚欢,三位老艺术家交流了许多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问题。我们则是在旁的倾听者,受益匪浅。

当晚,杨教授做东款待我们。吴老师向杨教授表明,乘这段来杭州的难得机会拟拜访一些版画家和会会老朋友,也参观一下浙美的"三版创作室",杨教授答应吴老师:这一切他来安排。

木刻《阿Q传》插图作者:赵延年


拜见赵延年教授是在傍晚时分,夜幕刚降临,地点是位于他任教的浙江美院不远的宿舍,这也是赵老师的家。
因为,杨教授已经有与赵老师打过招呼了,所以,当我们敲响第一声门板,我们三人还在门外,就已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拉开门扇,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爽朗慈爱,一双大手,紧紧握着吴老师的手:"欢迎,欢迎!请进!"
赵老师给人感觉很儒雅,一副江南文人气质。我感到很诧异,这清秀儒雅的身体里怎会有激扬澎拜的激情,能产生有如《鲁迅先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等充满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版画作品?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房门的。

 木刻《鲁迅像》作者:赵延年

       赵延年教授最被人称道的是他一系列以鲁迅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如《阿Q正传》、《鲁迅像》等,在当代中国版画界是被誉为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之一。

      赵延年教授说,为使版画插图与原著的风格保持一致,他花了很多时间深入的钻研了鲁迅的文学作品,才能细腻传神地表现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形成有别于古人、有别于他人版画插图的独特风貌。

     当然,我们最为激动的是,他毫无保留地拿取一块原作木板,讲述了他在六十年代独创的"平刀晕刻法"和" 正面透印法"。他说道:其中重点是"刻法和印法",用斜刀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刻出利剑般的刀痕,充满"力之美"又有黑白虚实韵味。这是前人木刻创作中没有人实践过的,也是长期摸索岀来的结果。
        他还说:因为长期从事美术版画的教育教学,有时候就在课堂上当场示范、现场写生,总结岀了一套" 以板代纸、以刀代笔"的"写生方法"……
        告别了赵教授,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

        夜幕低垂,西湖边的"柳浪闻莺"游人如织;美院内宿舍搂、教室的灯火还很明亮,雕琢在大块花岗岩上"国立美术院"五个大字,笔力雄健,古扑浑厚,恒埂嵌立在大院门庭,那种凛厉苍劲有如挺直的脊梁,更象一座精神丰碑,它穿越人文时空,傲视蒼穹……

     
———2018年端午节凡章于厦门。


曾凡章艺术简历: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

195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198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1986年在漳州市举办"曾凡章、李力书画展"。
1988年、1989年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福建省青年创作研究室研究员联合展览"
1990年在福州于山福建画院举办"曾凡章版画作品展"。

19861990年作品《媳妇》、《大漠古魂》、《高原》等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版画展、全国版画精品邀请展、全国丝绸之路美术大展、全国地震美术书法摄影展等。
1988年《媳妇》入《中国版画年鉴》。《姑嫂塔》一书由福建省少儿美术出版社出版。《黑板报编绘指南》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2年《曾凡章版画》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青联第七届委员。
1986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在英国威尔士卡乐那芬"东方画廊"、英国卡玛森大学、英国伦敦贝克斯勒市政大厅、苏格兰"各拉斯莉莉"画廊、英国"劳尔、费耶"画廊、伦敦皇家国际文化展览中心等举办个人版画作品巡回展览。作品被英国、德国、瑞士等相关机构和收藏家典藏。
2016年参加漳州、厦门"教师十名家"书画联展;
2016、2017年参加"闽南·闽南"联合画展。

1997年至今任教于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并定居厦门。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