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倡议—董希源红色写生之旅第(化马村)
2018-05-17 董希源
化马石前摆画板,神山脚下写生忙。4月24日上午,画家董希源来到宕昌县西河口乡化马村口,开始了他红色写生之旅第十三站的写生创作。


 董希源选择化马村口作为写生点,是因为他之前已经踩过点了。前天傍晚,他从两当县城赶路去腊子口的途中,当路经此地时,便被车窗外的山色迷住,于是直喊停车,一推开车门,瞬间就让那峻拨巍峨、直冲云霄的山势给镇住了,而且又了解到此村也是当年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所经之地,遂作到此写生的决定。由于事先有所准备,各项后勤保障工作一摆弄妥当,他就早早地在村口化马神石前画开了。


宕昌县两河口乡化马村,它是古代羌国的重要关隘。峡谷两岸高山险绝,谷中岷江涛涌。羌寨民风纯朴,多傍山临江而居。村头口有一块飞来巨石,硕大无比,被羌民奉为神石。此石缘于三国时期,邓艾袭姜维于沓中不利。遂出奇兵,架桥设栈,兼程奔赴两河口,欲再谋兵截姜部鏖战。不意大军途经该村时,突遇巨石遥遥欲坠,致使延误邓艾军机。姜维乘机从两河口脱险,抵达阴平、汉中,从而保住了蜀国安全。千百年来,村民感于巨石出现为吉时,神奇灵异,所以每遇凶化吉,皆视神石庇佑。

站在巨大无比的天降神石前,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层峦起伏中一峰独秀,傲然挺立,它犹如一把金钢尖锥,直插天穹,此山横空凸兀,气势恢弘,蔚为壮观。据查,此山名翠峰山,是当地山民心中的神山,也是原西固八景之一,《甘肃古迹名胜辞典》载,其为“陇上名山”,峰状似青剑,峰脊如刀锋,仄经一线通幽,东南北三面峭壁悬崖,千寻峰顶奇险清绝。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古羌寨碉楼影影绰绰,屹立在各个山头隘口。而咆哮嘶鸣、奔驰不息的白龙河,则如哈达般地在山下蜿蜒曲折,穿峡谷而去。眼前俨然就是一幅现成的壮丽无比的山水画卷,叫董希源怎能不震撼与兴奋呢?他特意将画板与化马神石紧挨着,并架起了遮阳棚,准备甩开膀子大画一场。


一经开笔便进入状态,这是他多年来自觉与不自觉中养成的习惯,不管是在室内作画,还是在野外写生,几乎都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翠峰山是今天他最想着力的主要山体,当然最先落笔,但见他的眼光只在山与画板之间来回穿梭,村口212国道川流不息、负重前行的大型货车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纵笔横斜。日已过午,高耸挺拨、陡峭如剑的翠峰山已经雄峙画中。此时,在村外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参加筑路的一大批中铁十九局施工人员,正陆陆续续返回村里工棚,准备就餐午休。当他们发现有画家在现场写生时,便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评点议论、询问情况,画板前顿时人声鼎沸。可是董希源却仍沉醉笔墨之中,不肯停下手中笔。当然,翠峰山周边的衬景群峰也在这期间,不知不觉地转为画面内容了。工人师傅们看到这么一个画家如此专心致志,作品又是如此巨幅,纷纷连夸叫好。

  “绘画诸要素,不管怎么强调某个方面,突出某个细节,最后合成起来,在画面上一定要达成统一与和谐的效果,如果没有和谐,怎么会美呢?要知道,美术作品,就是美字当头。有些画家非常注意构图经营上的创新表现,画得也很工整很细致,在艺术追求上非常有想法,这是好事。但如果刻意求异求新,导致几个要素彼此孤鹜独立,互不关联,难以达成画面的和谐与统一,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另外,笔墨问题,该计较的一定要计较,决不能含糊。”趋着吃午饭的时间,他与学生刘志成聊起了创作上的几个认识问题。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他是在随行人员的一再催促下,这才坐到矮凳子上的。端着一碗白菜面汤,边吃边聊,短暂的午餐时间,他也没有白白浪费掉。

也许是神山、神石助力,今天的写生格外的顺畅,笔力也特别雄健苍厚。随着他渴墨干笔徐疾有序的勾勒皴擦,淡墨湿笔的快速涂抹点染,整件丈二匹的画面越来越丰富饱满,山体雄姿也越发清晣,不仅想要突出的翠峰山主体形象得以表现,而且周边诸峰与主体的呼应关系也得以清楚交代,画面的中远近几个层次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夕阳已经渐渐躲到山头背后了,抬头望去,翠峰山正面朦胧一片,难睹真容。此刻,时针正指向七点半,山民们三三两两,荷锄晚归,也陆续聚拢在董老师作画现场边。初稿算是基本完成,董老师边拉开距离审视作品哪儿还得再补笔强调,边轻松地与山民们快乐地说笑交流,甚至还不时满足他们的要求,拍几个合影,整个气氛与他的作品画面一样充满活力与融洽的和谐。


 天色已晚,该收拾行囊上车了,因为明天一早,又将跨省越过甘川边界,直抵毛儿盖草地,继续新的写生行程了。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