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董希源红色写生之旅(腊子口)
2018-05-17 董希源
4月23日,画家董希源来到了甘南迭部腊子口,开始他红色写生之旅的第十二站写生创作。

昨天刚刚在两当冒雨写生的他,收拾好行囊就一路狂飙,向西急行。从两当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虽然才三百多公里,但都是沿着沟谷涧缝开凿出来的盘山路,弯道多,路面窄,处处崎岖不平,又恰逢该路段全线施工维修,整个路况极差,夜里长途奔袭般的急行军,颠簸得相当厉害,加上两三千米高海拨的高原反应,随行的后勤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脸色苍白,似醉非醉、欲吐非吐,董老师当然也不例外。经过艰苦跋涉,深夜里到达宕昌,考虑到距离目的地腊子口已经不远,急行军遂作罢了,疲惫不堪的一行人才投宿于古代羌国故都宕昌县城。



今晨天刚发亮,董希源一醒过来就催着将行囊装车上路,好早一点赶到他心中的圣地腊子口。随行工作人员提醒他这段时间日夜连轴转地画画,不能太玩命了,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他却严肃地回应道:当年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一路长征,少吃缺穿,条件异常艰苦,行军还要作战,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其艰险程度又何偿是普通人能想象的。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先辈的很多地方我们学不来,但起码连续作战、不怕疲劳、克服困难这个精神是可以学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今天要重新拾检起来、重新体验一遍,也希望从中能品出更多的人生感悟。是的,董希源不仅是出来写生,更是出来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接受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精神的洗礼。


好在天公作美,甘南藏区丽日和风,春天里的腊子口气候宜人,正是写生的好时光。画架在险峻的腊子口崖壁下一摆,写生很快就进入了顺境。四周环顾,满目苍翠,头上是峭壁峗岩千丈立,脚下是小河欢腾潺潺流,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胜景,有谁能想到此处就是闻名中外的腊子口战役旧址。


天险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东北,是迭部通往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孔道。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实如其名,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35年9 月,在毛主席的领导和亲自指挥下,万里长征到此的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腊子口地区,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破了鲁大昌部和邓秀廷部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天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熟读红军长征历史的董希源,对腊子口那一场战斗故事,在出发前又重新复习了一遍,也参考翻阅了国内诸多著名画家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如何避开视角雷同、表现手法雷同,这是董希源来此前反复思考的问题。但是千思百虑也不如到实地一走。天险腊子口,其实也是画家的天堂,其山形山势,折带、斧劈诸皴法均可任意肆弄,潺潺流水、叠翠秀谷更助画兴,的确是画家荡纵拳脚、一展身手的好去处。所以董希源一到就先占据有利地形,并且一反以往画家从口外画起的寻常表现角度,而是从口内画出去,不仅使腊子口一线天般的两侧崖壁更加险绝,而且还能突出碉堡、木桥栈道等诸多历史元素,以极为逼真的形象去还原当时的特定时代氛围,从而营构起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叙述场景。


 细皴徐擦,轻染慢抹,一俟天险崖口的山形渐出之后,董希源又立即换笔,迅速舞起大号狼毫,饱涨淡墨,阔笔横挥,几经涂抹,几座皑皑雪峰便跃然纸上,连绵起伏地横亘在崖口外远处,整个场面的气势顿时雄浑苍茫起来。接着他又在崖口绝壁上穿插补上苍劲的松榆古木,既使画面更加灵动秀润,又以此喻意当年在此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远长青。


 暮光峡谷,老马识途。一群放牧的骡马准备归厩,它们三三两两地从画架旁穿过时,还不时探过头过看看画板,看看董老师,仿佛它们是在欢迎董老师这位远方的客人,也仿佛是在提醒董老师,天黑了,该收工回去了。伴随着踢嗒踢嗒的马蹄声,董老师的笔锋也一蹭一蹭地跟着节奏,作最后的擦涂。蹄声渐远,天也渐渐暗了下来,董老师搁下已被他抓握得油光透亮起包浆的长锋狼毫,喃喃自语道,牧马晚归,我们也收摊吧。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