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画家董希源来到了六盘山上,开始了这次红色写生之旅第十站的现场写生创作。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昔日领袖的风彩以及那种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只有登到山峰绝顶,才能更好地体验与感悟。山路十八弯,经过慢旋急转,董希源终于登上海拨2984米的六盘山顶红军亭处。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那陡峭坎坷的野径小道,尤其是杂木树丛中尚未消融的积雪,董希源感慨万千:当年红军长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今天若是没把这座历史名山画下来,客观真实地再现当年的气氛现场,是会愧对当年那些革命志士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六盘山区山高峰峻坡陡路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8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我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起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站在山顶红军纪念亭前,整个六盘山一览无遗,真是个写生的好去处。根据查阅的历史资料与历史照片,是处的确是当年毛主席曾经落脚休息,并构思那首千古传唱的《清平乐 - 六盘山》的地方,这与董希源的选点不谋而合。于是,画架画板很快就架设好了,铺纸上板,匀水调墨等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红军亮所在山峰率先入画成形,山垭口的横侧立面也渐渐勾勒出来了。对山口外的远峰则施以淡墨表现,当年的红军小径穿插其中,蜿蜒曲折,盘旋而上,使得画面也灵动了起来。
由于六盘山属于高海拔山地,植被多为尖叶林,这对于董希源来说,无疑又多了一个表现优势。几经勾勒点染,远近深浅不一几处山脊上的尖叶林带就已跃然纸上,既増强了山势的险峻与陡峭,又使得山体更加浑实与厚重,整个画面生机顿添。
董希源每次现场写生创作,总会有一道额外的风景,那就是游客与路过者的聚拢围观,这似乎也成为董希源写生时的定律,原因是他那超豪华的大画架画板太惹人注目,当然他高超的笔墨技法也是个因素。你瞧,今天画板刚架设好,便有不少回汉兄弟聚过来,他们边围观评点,边热情地给董老师讲述六盘山历史故事、本地的风土人情等等,仿佛董希源就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了。
山高必然风大,日头也早落。在这么高海拔的山顶上写生,不仅考验体力、意志,也考验创作技巧与对写生时间段的准确把握。对于常年在野外写生的董希源来说,风餐露宿早已习惯,也不成问题,反而是苦恼阳光照射时间的把握,因为一过中午,日影渐斜,对现场所要表现对象物的阴阳光面的描述就会产生误差与误判。正因如此,董希源今天就赶了一个大早,一切总算顺利,善抢时间的他,在太阳西斜前已基本把初稿勾勒出来了。
下午六点半左右,果然如意料中的情况,日光已黯淡了下来,山上已经是空空荡荡,游客早就不见一人。此时,呼啸的山风一阵紧似一阵,气温骤然下降,董希源加披了件厚厚的外套,挥挥手道:回旅店再补笔收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