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盛世愿望而歌
2018-05-13 董希源
来源:光明日报

套用当代诗人余光中称赞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之句,董希源提笔一画就是盛世河山。暂不管此语是否贴切,董希源这些年的画作表现的莫不是大美中华蕴含的盛世气象。一个盛世,倘若没有标志精神文明辉煌建树的文学艺术,那是空口无凭,让普世不以为然的。古今中外历史上真正的盛世,精神、文化、思想、观念这些所谓软实力的影响,实际上远超政治和经济,从而构成了星光灿烂、光耀千秋的传奇。

作为一个对时代和大自然素怀感恩与敬畏之心的画家,董希源的作品莫不抒发了对时代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友好、对和谐社会的神往之情。他的多幅作品被收藏和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等重要场所,2007年竟有23幅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选为贺年卡,有的还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这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时代步入盛世值得期许的细节。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办的“喜迎党的十八大:壮写河山歌盛世董希源国画作品展”,是董希源用心灵来歌颂盛世中华,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美好生活,并借此向十八大献礼,以表达敬仰与喜悦之情的一次艺术盛宴。他的笔更像是大自然母亲的双手,喜爱温柔地抚摸华夏九州中的壮美山水、秀丽花草,甚至是在天地中欢歌的松鹤,一遍遍地带着静远的情怀为手中的自然点滴笔墨,咏叹这些闪亮律动的生命,绽开其内在的隽永神采。虽是千个观者便有千种风情,但那些热爱崇拜他的作品的人群,不论是何方神圣,却总是一如既往地为他笔下的生命所折服,拜倒在他那圣洁的精神下,不愿意让他的作品沉入时间的尘埃之下,被岁月所埋葬。

曹雪芹十年著红楼,字字皆是血,画家焉不如此?注目董希源画作,在惊叹于他把笔、墨、纸赋予了远超于形式之上的内质生命力,让水墨浑然融洽于宣纸之上升华出至美至真作品之时,当知他融进的还有高于生活的情感。

画家和诗人,往往会因美的冲动、丑的憎恶、善的呼唤而创作。行万里路、读遍华夏雄山秀水的董希源,有大爱蕴于胸,发为艺术来呈现祖国山河雄阔壮丽之景。正因了这洋溢着的情怀,他的画作不期而至庙堂之高,先有《涛涛云海壮山河》等扛鼎力作,继之巨幅山水《锦绣河山美如画》,莫不给朝野强烈的震撼,引来如潮赞美。如是这般,才有了香港特区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邀董希源举办“锦绣河山美如画”画展,等等,紧随其技法高度和韵趣深度到来的政治待遇,已非常人可比。

我不知道,庙堂人物和平民百姓,在董希源一幅幅酣畅、清逸的画里,是否寻找并读到了诗?就我而言,有时只看画题,就觉诗意盎然,心领神会,画里流动的意境、诗情,通过视觉诉诸心灵,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我甚至觉得,画中寄寓了画家隐逸超俗的思想。

要真正了解一个富有内心、激情和理想寄托的艺术家,殊为不易。我只觉得,董希源是一个纯粹的画家,以淡泊自励,以宁静致远,庄而能谐。他嘴上从不空谈主义,而以艺术实践告知人们其真实想法,素无轻滑浅薄之态。他自由、真实、天真地生活,并自由、真实、天真地绘画,成名前下得苦功,名噪后不改心志和操守,不恋尘世纷扰而爱临山涉水,如此在人生和艺术上的追求,才使得那些画作,能给我们一双寻美的眼睛,诗化世界,写意人生。

这位艺术成就突出的画家,着实是感恩这个时代的,这能让他精神愉快,情绪坦然,在一个宽松环境下,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祖国的壮丽河山中获取灵感,个性自由地创作出众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画作。这次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的佳构,有不少是他向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处等收藏单位借出的,连同新作,都是他人生和艺术的全身心表现,更是他对艺术精神的信仰、坚守及不断仰望的成果体现。任观者思绪飞扬,自由地在画幅上寻找共鸣,读画中诗,悟画中义,品画中味,醉画中韵,或添一层未可言喻之意。我观之再三,新画旧作无不充满“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豪迈和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氛围。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表现力之上,让人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的慰藉和滋养。

一个画家在对现世的认可和嘉许中,以作品传诵和回报生养自己的时代,勾勒心目中的盛世气象,如同晨曦中的阳光以金色的情怀照耀山川大地,飞纵千山万水走过它所光临的路,关怀着每一处至臻至美的风景。这自然是盛世时代的一个表征。而我们以恬静的心绪领略时,感叹这个叫董希源的画家已经把精神的指向推向了永恒的边界,笔下的艺术既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也是他所捍卫的神圣信仰。他不厌其烦地在广袤的大自然意象中创造着艺术的神话。可以感悟得出来,他作品中蕴涵着气势恢弘的思想,这些神奇的思想假以时日,又将极大地扩展他艺术创作的狂热,激昂忘我地奔涌出更加神圣壮美的山水神采。盛世的影子在董希源的画作中已然可循可见,让人神往!

有政治文明的光照和呵护,正如我们和艺术家们共同期望和描摹的那样,一度远去的中华盛世,定能从固有的土壤中寻找基因,发育、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我们拒绝盛世幻觉,心怀盛世愿望而呼唤、等候!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