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源:壮写河山歌盛世
2012-05-13 董希源
来源:北京日报

怎样将中国画的传统引入到现代国画创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国画道路,一直是当代国画界致力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情怀的山水画,更是无数中国画家渴望有所突破的题材与乐此不疲的试验场地,而董希源就是这些画家中的一位,并成长为当今中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

董希源善于继承国画优秀传统表现手法,坚持古为今用,适应时代发展特色,从中国大好河山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创作出众多气势恢宏、极具中国风格的中国画作品。“壮写河山歌盛世董希源国画作品展”近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展出董希源《锦绣河山美如画》、《彩虹天空任翱翔》等优秀的山水花鸟国画作品50幅,用艺术歌颂盛世中华,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美好的新生活。其中,《锦绣河山美如画》是他用八个月完成的巨制。另外,其呕心力作《黄山长卷》亦有展出,表现出他对黄山的情有独钟及独到的艺术领悟。

历来画黄山者不绝于途,佳作迭出,然而像董希源这样以巨大空间描绘黄山的风神秀骨和环宇苍茫的云海波涛,却是前人少有的。他经历了从眼中之山、到心中之山、再到画中之山的过程,可谓心与境会,境与笔会,笔与心会,众会兼至而后气象浑融。《黄山长卷》以群峰、云海为主题,在交响乐一般的画卷中,反复出现融合与分离,或开或合,或聚或散,以山峰的静和云气的动,把画幅经营得有声有色。山峰的处置有浓有淡,浓处数峰聚拥密不透风,淡处则峰峦洒脱疏淡迷离。画面中部是主峰雄踞,两侧是群峰拱绕。近山浑厚深沉,远山虚淡缥缈,群峰之间若断若连,全由云涛加以连接。云雾在此图中变化万千,极富表现性,确是一大成功。

又如在《云涌春山图》中,他舍弃了大块留白的方式,但却没有舍弃“计白当黑”的优良笔墨传统,他以如泻的流泉飞瀑、如幻的岚气云烟,让凝固的岩壑沉浸在流动的空气中,泉声、云气,可闻可观,大自然的呼吸动静,是如此和谐、优雅、秀丽、多变。

董希源先生能够在山水画方面取得如此高的造诣,与他不懈追求密切相关。他自幼培养了极大的绘画兴趣,跟随著名画家沈锡纯、沈冰山先生学画。20岁师从钱行健、乐震文先生,同时又得到谢稚柳、钱君匋等大师的传授。董希源先生不忘古人的教训,身体力行着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除临摹古人作品外,坚持外出写生。既陶冶于祖国壮丽山河之中,又创作了大量写生草稿,同时借笔描绘真山实水,不断充实自己的表现方法。

山水画在五代、北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代表北方山水的荆浩、关仝,代表南方山水的董源、巨然。及至郭熙在其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之法,古代山水画有了长足发展,“平远、高远、深远”,虽不尽相同,但无不以高山仰止的壮美,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那巍峨的质感,富有阳刚之气。古人称,水、云为山之呼吸,若无水、云,山无生机。董希源体悟了传统三昧,使其所绘山水具有撼人的气魄和云水流动的生机。那坚实的岩壑、飞动的流泉、变幻的烟云,与点景人物、树木、村舍,共同构筑了富有韵律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可游可居,可亲可爱,让人陶醉其中。

谢稚柳先生在《董希源画集•序》中说,董希源的山水画“墨韵浑厚,气势雄奇,注重骨法用笔,意境超越,给人以深沉、清幽、空灵之印象,没有泥古不化之迹象,具有鲜明的理性和现代色彩。”董希源精研画道,在创作中既保持着对国画传统要素意境的深入追求,又加入了自身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当代绘画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