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和董希源先生互相学习、切磋的。看了画展之后,我认为董希源可以无愧的说,是一个实力派画家。
去年王仲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画家的天职是画画》,看完今天的展览,觉得这句话是真理,画家的天职就是画画,你一生的时间不要浪费,踏踏实实画画,看过展览我还有一个体会,象这么大的一个展厅,这么多画挂出来,有一句话很朴实,但我觉得是真理,就是“画是画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或者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确实画画是辛辛苦苦、靠心血靠生命拼出来的,你下的功夫不大,画就是不“大”。
董希源先生画路很宽,山水、花鸟、工笔、写意、水墨、青绿都画。我个人认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走势这几年大概有这么几种趋势,一种是尊重传统,基本上从临摹古人走出来,早一点是临范宽、象崔晓东,现在比较时髦的是临黄宾虹。原来强调向生活学习,这几年改过来,从临摹入手是这几年的一条道路。现代画家还有一种是符号化山水,不是真实山水,基本上是笔墨符号,把笔墨符号整理的非常规范化,然后四方连续,平铺开来,这与“师造化”的山水区别在于它完全是为了发挥笔墨,是以笔墨为中心,还有一种是概念性山水,山水本身只是一个借口,要通过他来表现什么“道”、“气”、“阴阳”、“天地”、“宇宙”等等。
董希源的意义在于在这种背景下比较注重生活,注重传统,特别注重“丘壑”的处理。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分为两大脉,一种是重笔墨,到清代就是作画第一论笔墨,另一脉就是王维、荆关董巨等重丘壑的。以前笔墨一直占上风,董希源的意义在于重振了丘壑一脉,这是自唐代以后逐渐不被重视的画风。
我看了他画的这么多画,就他的画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讨论,第一是临摹与写生并重,这是他的特点,特别是临摹,有几张作品临的真好,象临龚贤那张长卷,以及用贡贤风格画的几件小水墨,笔墨非常到位。还有一张仿宋人比较工那一路的,现在很少有人画那种画。但他的好东西是从祖国的真山水中来,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两不偏废,其实这两者是辨证的关系,纯粹师古人或师造化都是错误的,第二点是山水与花鸟并重,同时兼工,当然我认为山水更好一点。第三是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重彩并重。第四是气势磅礴的大画与小品并重,这在一般画家中很少见。
我是画大画的。让我画小品就觉得很难。另外他雅俗的问题也处理的很好,既画龚贤那种雅的山水,也画那种大众喜欢的荷花、老虎等。还有一点,意与境并重,现代山水常常重笔墨,轻意境。
在中国画的传统里面,是诗书画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诗画逐渐割裂,只剩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这是在技术层面,大家都注重技术,画面意境就消失了,董希源的画从空间处理,画面整体布排,意境的深入都有追求,这在中国当代山水画中是一种很好的倾向。
就笔墨与丘壑而言,他更重丘壑,笔墨略弱一些,但重丘壑、重造型的画家现在很少,大家都在谈笔墨,很少有人谈山的气势,脉络走势,宾主关系,但丘壑造型是很重要的,没有它,山水画的肌理是不成立的,你在什么基础上谈笔墨呢?我想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具有启示意义。希源是典型的南人北相,生长在山川秀美的南方,大部分作品都是画比较雄强的北方山水,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取向,成功概率比较高。我还想就董希源作品提出一些带有学术倾向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董希源先生的画是从真山川来,也在临摹方面下很深的功夫,但他临摹与生活还没有打通,具体谈一些技术问题,我不谈花鸟,花鸟我是外行,当然山水我也是外行,但造型问题是画家共同面临的,现在山水画创作中,讲造型的人特别少,造型是一门学问,一般只讲画的像不像,但严格说,这是没有到达造型这个学术层面,什么是造型,它是制造形状的问题,不是把一个东西画像,你在生活中拿到一个素材,和你在画面中形成形象其中的区别是微妙的。董希源的画很重视造型,但将来在造型整理上还有相当余地。
古人讲“石分三面,树有四枝”,你现在也按这个思路走的,但分的三面不能等分,否则第三面即纵深方面给你带来的包袱会太沉重。我们处理人物造型也是这样,无论怎么写实,根本是在平面,就是注重两面,第三面造成错觉就行,有纵深感就是第三面。希源的树处理得好,特别是松树。远看有气势,树与树之间的组织,树与山石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详细看画面,他的树也是平面地画,没有要画得特别圆,前后两侧都长一枝。象龚贤画的树,仔细分析,他的处理是一个剖面,就等于树干也看得见,树的叶子往两边长。这种思路在处理山石上也是一样的,他弱化第三面,强调两面。刚才吴部长讲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个是绘画的一个基本规律,搜尽奇峰是一方面,是搜集原材料。更重要的功夫要下在打草稿,就是把造型的方圆曲直,特别是造型面积的大小主次安排好,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处理得特别好。
不同画种对笔墨和造型的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花鸟可以多强调笔墨,相对弱化造型,比如我们看大写意的芭蕉,与物体原型已有很大距离,笔墨的发挥则有相当的余地。山水画要在平面上进行铺排,需要一个面积,如果没有一个肌理效果,导致笔墨感觉没有根,前一段时间崔晓东带山水专业的学生写生回来,和我交流,他是强调笔墨的,他带的学生笔墨也还行,但在写生中就是画不出画,画不出形,受造型的限制太大,回头看看这几年有点片面强调笔墨,忽略了造型的训练,这对山水专业是个不利的因素,我的体会与他相同。
董希源先生在造型方面解决以后要强化笔墨语言的整理,特别是强调用笔,画面要见笔,他临的那件龚贤山水用笔是很讲究的,比如“马蹄口”的点,一般人临摹画个点就完了,他研究得很深,每一笔都很精到,临摹做到这点不容易,现在山水画临得好的很少,董希源先生下的功夫非常棒。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后,我建议董希源可以把画的题材再集中一些,比如说集中山水画,甚至是某一类型的山水。可以看出你的路数很宽,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但你要做剑客还是刀客,总得有个形象标志,集中突破一、二种,成就肯定会更突出,会成为“董氏家族”一大家。
毕建勋 (中国美协艺委会学术秘书《国画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