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董希源印象
诏安是文化部命名的“书画之乡”,历来文风昌炽,明清两代,尤多书画妙手。其中如沈起津、谢颖苏、沈古松、马兆麟等都名垂久远。现代更有沈耀初、沈福文、沈锡纯、林林、沈柔坚诸先生称誉艺坛。董希源则是诏安新生代中之翘楚。 董希源一九六四年生于诏安,弱冠从其舅父、著名画家沈锡纯、沈冰山先生习画,多次在福建中学生美术比赛中折桂。一九八四年就读于上海外语学院美术专修班,师从钱行健、乐震文先生,有得谢稚柳、钱君匋、沈柔坚、程十发、应野平等前辈题词褒扬。《文汇报》、《中国日报》等报刊报道了其艺术成就。一九八六年起董希源先后在上海、福州、台湾举办画展并出版《董希源画家》及《董希源国画精选》等,在海峡两岸备受瞩目。他现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青联常委。 中国画坛讲究传承,“有传统即血统”之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画家致力于融合中西方艺术。纵观近代大画家,不论出身、阅历。都对传统有深厚的研究和体会。观董希源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师长对其画风的影响,并知其对传统绘画是很下功夫的,他的花鸟画最初临摹陈子奋的双钩白描,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又由王雪涛、于非、张书而上溯林良、绿纪,并对赵佶、林椿、李迪等宋人小品心摹手追,所以他的花鸟画总有一种典雅清新的韵致。董希源的花鸟画,下笔矫健恣纵,设色构图绝不夸张矫情,虽神奇活现而比忠实以对象,这是因为他有写生素描的良好基础;而他的工笔花鸟,勾勒皴擦,一丝不苟,形状动态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希源喜画梅花,勾勒为主,老干蟠虬,花容多姿,辅以简逸山石,一股青钢之气跃然纸上,我尤其喜爱他的荷花,无论荷花水草,其开合相背及伸屈皆尽力描写,技法上为避免单调而辅以小扁点,积点成面,笔精意密,设色淡雅,飞鸟徜徉其间,优游自如,令人神往。 在我的印象中,南方文士多俊逸,谦谦君子,风流蕴藉。希源虽亦雅幽默,但性情豪爽,如其五官,菱角分明。他的山水画较少描绘小桥流水、沙堤钓艇,而壮写崇山峻岭、名山大川。希源在上海求学期间,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便利,大量临摹了古人名作,尤其精研巨然、范宽、王希孟、黄公望、贡贤等名家。如果套用画分南北宋之说,则希源的山水画是依傍北派的,谢稚柳先生在《董希源画集?序》中称誉希源的山水画“墨韵浑厚”、气势雄奇,注重骨法用笔,意境超越,给人以深沉、清幽空灵之印象,没有泥古不化之迹象,具有鲜明的理性和现代色彩……。我觉得评价恰当。希源不是那种激情独具的画家,也不是涵养高深的文人。所以没有“兴来绝叫三无声”、逸笔草草的体验。他近年常涉足华岳黄山、青城峨嵋,既陶冶于祖国壮丽山河之中,亦借笔墨描绘真山真水,不断充实自己的表现技法。他的画虽气势磅礴但绝不矜才恃气,细皴慢擦,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亦如谢老所评,“画风明晰,清新而不驳杂,洗练而不累赘,隽永而不拙重,质韵却不硬板,自然之中崇意境”。 “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个画家都必然感受到他生活时代的气息,描绘讴歌他生活时代的风物人情,无论是谁都不愿也不能成为先贤的附庸。随着描绘对象的变化,工具材料的更新,其他学术的熏陶,每个时代都有不同前代的画风,每个有成就的画家也必有不同于他人的创获。希源的画在传统技法之外,广泛借鉴水粉、水彩画甚至是摄影作品的成就,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云水的表现,他不用勾勒而留白,并采用积墨、反复渲染等技法,及表现行云流水的气势,有增加其质感肌理效果,独具情韵。他年轻执着,不骄不躁,又很勤奋,不断攀登,再上层楼是可以期待的。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