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 崇古出新 我看希源的画
2018-05-11 董希源
文/任道斌 
董希源山水画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气韵生动,山川雄伟秀丽,豪迈刚强,很有气势,他擅长把握画面的整体感,如《高壑览秋图》、《秋山云散图》、《云涌春山图》等,虽然峰峦叠出,蜿蜒不绝,沟壑纵横,目不暇接,同时流水飞瀑,涌动其间,但却毫无零碎繁琐之感,整个山体龙脉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壮美质感。
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北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如董源《夏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虽平远、高远不尽相同,但无不以高山仰止的壮美,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那巍峨的质感,富有阳刚之气。同时,古人偿称,水、云为山之呼吸,若无水、云,山无生机。董希源正是把悟了传统三味,使其所画山水具有憾人的气魄和云水流动的生机。那坚实的岩壑、飞动的流泉、变灭的烟云,与点景人物、树木、村舍,共同构筑了富有韵律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可游可居、可亲可爱,让人陶醉其中。
董希源山水画另一个特点是构图饱满,虽密不透风,却疏能跑马。为了突出山水的雄奇伟,他以层层叠加的方式使所绘作品产生顶天立地的效果,强悍、雄厚、先入为主,使观者在绵延不绝的大山面前领悟气势逼人的感受,解读气壮山河的妙谛。毛泽东在《十六字令》词中称赞祖国大山道:“天欲坠,赖以柱其间”,欣赏董希源的《云涌春山图》、《秋山云散图》时,此种情感油然而生。董希源虽舍弃了大块留白的方式,但却没有舍弃“记白当黑”的优良笔墨传统,他以如泻的流泉飞瀑、如幻的岚风云烟,让凝固的岩壑沉浸在流动的空气中,泉水、云气,可闻可观,大自然的呼吸动静,是如此的和谐、优雅、秀丽、多变。热爱生活的董希源,还喜欢在画面上点缀草帽,着连衣裙的少女倩影,给奇山秀水增添了现代生活气息,与常用古装老僧、隐逸点景的方式相比,别有一番情趣。故而观其山水,既有崔巍雄奇之美,又有灵巧秀雅之情,虚实相济,互得益彰。
希源山水画第三个特点是表现手法灵活丰富,工意兼具,技法全面,他善用小斧劈皴,去展示山体的刚健;亦好用短披麻皴,去表现山峦的浑厚;还能用豆瓣皴去写出岩壑的质感。董希源并不喜欢一味地放任,而是强调在客观基础上的夸张、美化,将元代赵子昂为代表“文人画”工意兼具的传统,予以发扬光大。他在远景中景、近景的处理上,更是体现了这一思想,该写实处则写实,该写意处则写意,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如《秋山云散图》,近景之枫树竹林,丘壑山舍,表现精到;远处之云峰气岚,水墨淋漓,而全图浑然一体,并无生硬做作之弊。在设色,光影的表现上,画家也十分得意,落笔不苟,既不偷工减料,又不滥用笔墨,技艺纯熟,层次丰富,收到“咫尺十里”之效,而不让古人。
赵子昂曾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何益”。赵氏所说古意,实际是指学习传统优秀技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赵氏的一生艺术实践,就是很好的注解。而董希源的绘画实践,向我们阐述了这一真谛。他的画面上洋溢着传统的典雅,有充满新生代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看到以线造型,以画为奇的创作宗旨,和讲求画意中的诗情的传统标准;又可以看到光影效果,色彩明暗,以及对画面要求饱满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水墨画设色淡雅、清丽,造型似与不似的情趣,也在其中得到体现。

与任道斌合影

 董希源为读者签名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