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聚集在厦门的80后、90后艺术家
他们中不少人非科班出身,开过卡车,当过职员
如今,80后、90后艺术家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作品中,既有记忆情感、向往自然、社会责任、自由激情的一面,又具有强烈鲜活的时代特征。
在厦门,有这样一群青年艺术家,他们不是从厦门美术院校走出的毕业生,甚至有些非科班出身,却因为艺术,聚集在这里。
他们有着不同的生平际遇,但对艺术有着强烈的追求,却同时也无法回避一个严肃而尴尬的问题:当“艺术”遭遇“生存”,怎么办?
本报记者 陈冬
孔龙震,80后,河南人,一位在厦门开卡车的艺术家。他没有“正经”学过画画,却梦想成为和梵高一样的画家。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孔龙震把自己的“艺术卡车”开进了翔安区澳头社区。与他有类似经历的青年艺术家,在厦门还有不少。他们对传统不盲目崇拜,对时代不一味迎合,如同“毛细管”一样,为厦门的当代艺术持续注入鲜活能量,但也以不同的方式隐匿在主流生态之后。
他们戏称自己是“在野派”(非体制内的人),为了维持艺术创作,大多还在从事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身处市场环境下,他们依靠作品“说话”,通过展览、参赛等方式,等待“伯乐”。
这个群体中的五位青年艺术家,通过各自真实的讲述,让大家了解他们的生活、创作态度。
自然的声音让我着迷
●讲述人:陈简
大学里,我学的是和绘画完全没有关系的计算机。后来,因为放不下最爱的画画,所以从枯燥乏味的公司职员,成为一名自由的职业画家,也做些策展。这样的转变,收获最多的是自由与快乐。
我的画室建在山脚下,是城市当中少有的安静之地,那些自然的声音让我着迷。我通过画笔,将自己的感受画下来,画“存在”的新闻事件、美丽的花朵、与记忆有关的静物,然后与朋友分享,一起去拥抱自然、拥抱快乐、拥抱生命。不过,画室的地很快要被收回,还得再去找地方。
素描:陈简是这5人中年龄最长的,显得格外沉稳,说话时轻声细语。从她的“存在”新闻事件系列油画作品偏冷的色调里,能听到当代女画家发出的强有力的时代警鸣,这是她对艺术独立的思考。
在厦门找到新的方向
●讲述人:黄启佑
2010年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我“杀”到了北京,满是期望。 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并不是“艺术家的天堂”,相反是艺术民工聚集地。当时,我握着仅剩的200多元钱,舍不得住好的旅馆,跟一堆来历不明的人一起住地下室,打地铺。为了生计,我到798的画廊上班,但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当艺术家。我反复问自己:一定要呆在北京才能做艺术吗?挣扎了许久,打算放弃画画回到广西老家。
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林中飞、林经荣。他们叫我到厦门看看。就这样,2013年我在厦门落脚了。从林后艺术公社出来后,我在朋友的别墅里,和另外几个艺术家一起做创作。2014年,我参加了国内知名机构发起的“青年艺术100”征选活动,并顺利入选,这是对我作品的认可,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素描:黄启佑长着一张娃娃脸,80后,但他的作品很多人看过后的第一感觉却是“暮气”。这和他画的东方元素有关——旧物、山川、仙鹤,也和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爷爷是道士。他臆想中的宁静世界,弱化色彩,用意识神游的方式,给身处嘈杂无常现世的人们一个平衡的出口。
内心有寄托才有希望
●讲述人:林勇欢
在漳浦读中专时,我学的就是美术,后来读的却是福建农林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一年后发现不适合,就放弃了校园生活,来到厦门,暂住在姐姐家。两年时间,我一个人疯狂地读书,文学类、哲学类都看,尤其喜欢看八大山人、梵高、尼采他们的传记,深受他们影响。
2003年到2004年,我当过书店营业员、在工厂里彩绘工艺品。一年后,我来到海沧油画村,画商业画维持生计。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个挺开朗的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性格变得有些闷,不过,现在慢慢好了起来,因为有身边这群好伙伴。
我这些年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也包括魔幻主义文学),一直试图寻找风格与时代结合的契机,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内心有所寄托,才会有希望,生命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
素描:1981年生的林勇欢,性格有些内向,这似乎与他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有关。一股隐秘的力量在他的画中呈现,绵柔而坚韧地“诉说”那些没有完成的理想。
奶奶启发我作画灵感
●讲述人:林经荣
2009年,我认识了林中飞,也结识了一群画画的小伙伴。我的画是蜡画。以前常看见奶奶收集用过的蜡烛节、烛泪,重新做成蜡烛。也就是那时候,才发现蜡烛的魔力:烛水浸过的纸,能透光。所以还在读初三,就开始尝试用蜡烛作画,没想到获得同学赞许。全新的艺术创作,没有可供学习的模板,甚至连创作工具也要自己“发掘”。
2010年,我考上南昌工程学院动漫专业,第二年在校内举办了《烛光画韵》个人艺术作品展,教授把自己的美术工作室腾出来给我,让我继续研究蜡画。因此,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20多幅乡村教师题材的写实烛画。大四那年,我带着作品,在厦门举办个人烛画展。
去年因为忙着做“艺术空行”这个交流平台,我都没有时间画画。今年我想静下心来安心画画,准备在明年举办个展。希望自己像藤蔓植物一样,顺光生长。
素描:林经荣是这五人中唯一的一个“90后”。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对他的评价是:“十足的离经叛道者。”用普遍的价值观套在林经荣身上是不成立的。他的画笔是蜡烛,创作的作品却很神秘,有时也很温情,透露着独特的审美和质感,在光与影的变换中,给予新的诠释。
透过作品唤醒思考
●讲述人:张娜松
高考填志愿时,因为一心想出去看看,我选择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本科学习油画,读研究生时则“研究”起综合材料。2013年毕业,我回到厦门当美术老师,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画了不少与闽南有关的作品。
我开始 “玩”葫芦,还要感谢林经荣,他是我在林后艺术公社参加活动时认识的。他喜欢种葫芦,就送了我一个葫芦和一包葫芦种子,我在工作室顶楼种了起来。在等待葫芦成熟的过程中,我探索出与葫芦有关的新的艺术形式,今年3月,举办了一场葫芦实验艺术展。
其实,青年艺术家表面上挺光彩,但生存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尽管已经有机构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平台,但真正要被大众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素描:张娜松,生于1986年,厦门人。她喜欢尝试自己喜爱的所有媒介,如岩彩创作、水彩小品、立体装置等,还“捣鼓”起自己养的葫芦。她时刻保持着艺术家的敏感与清醒,很多作品带给观者一种日常经验之外的震撼,唤醒对当下和自身处境的思考。
【名片】
林后艺术公社
林后是个地名,位于厦门湖里区金尚路。林后艺术公社,是位于林后的一个艺术家聚合组织,是一个由一群热爱艺术的画家、艺术家共同组建并发起的自助绘画平台和自由艺术组织,创立于2013年6月。主创人是林中飞,最初的社员有孔龙震、雷丁狄、黄启佑、林经荣。
遗憾的是,这个厦门唯一、全国少有的非官方艺术家聚合组织目前已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