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水彩画的历史,然后通过8个方面来阐述水彩画的特性。包括水彩画的水性、色性、本体性、笔性、多样性、技术性、创新性和民族性等等。
关键词:历史水彩画特性。
最早的水彩画出现于欧洲中世纪的手抄本的插图中。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欧洲造纸技术的提高逐渐完善,在此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水彩画家是德国的绘画大师丢勒,他创作的水彩画《野兔》(图1)、《一片草地》是世界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不过,真正使水彩画成为一个成熟画种,当归功于19世纪的英国水彩画家。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114幅英国水彩画,轰动了世界,出现了透纳、康斯泰勃、波宁顿(图2)这样的大家。20世纪以来,这种以水为媒的画种已传遍了整个世界。
在中国,水彩画几乎是和油画同时传入的。1863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汇区开办了“土山湾画馆”就开始传授水彩画,培养了中国最初研究水彩绘画的一批人才,如张充仁、徐咏青等人。中国历史上水彩画开始传播,是清末民初的事情,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五四运动之后,许多进步青年赴欧美等地学习绘画艺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有李铁夫、冯刚百、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他们在国外学成之后,回国教授水彩画,对水彩画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水彩画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50年代几乎没有西画家不画水彩的,如吴作人、吴冠中、潘玉良、吕斯百、艾中信、阳太阳、邵宇、杨之光、古元、哈定、雷雨等人。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的画家,如北方的关广志、南方的李剑晨、王济远、张眉孙、李咏森等人。全国首届水彩速写展,以及英国水彩画在中国的展出对水彩画的推动极大。这之后出现了王肈民、黄铁山、杭鸣时、柳新生、关维兴、张英洪、王维兴等水彩画家。
改革开放以来,水彩画的创作和展览活动十分活跃。水彩画的队伍空前壮大,佳作如云,涌现出一大批实力派的中青年水彩画家。水彩画已成为大画种,在九届美展上展出500多幅水彩,与中国画、油画等量;在十届美展上展出的水彩作品质量之高、水平之好都是空前的,甚至有许多180×180cm以上的大幅水彩画,各种风格技法的水彩交相晖映,体现了水彩画的繁荣局面。目前,全国水彩画家的队伍至少有近万人。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彩画群体。
水彩画为外来画种,技巧性很高,有它自身的绘画特点和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本体语言。只有充分了解水彩画的特点,才能画好水彩画,以下我想谈谈自己对水彩画的初浅认识。
一、水彩画的水性
众所周知,水乃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球,就没有任何生命,就没有人类。远的说宇宙中星球无数,有水的星球只有地球(到目前为止)。土星探测,只发现有水的痕迹就令科学家兴奋不已。近的说,中国的西北部因为缺水才大面积沙漠化,楼兰古国才会消亡。到过大西北的人,才真正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的可爱,水的可爱。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没有水就没有水彩画,水是水彩画的灵魂。
水清澈、无色透明,透明性是水彩画的基本特性。水能融合任何一种颜色,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色彩,体现了水的融合性。水具有渗透力,在吸水性强的水彩纸上能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晕化效果,体现了水的渗化性。水往低处流,水是有生命的、流动的,水色的流动能产生水迹和流痕,体现了水的流动性。水色在纸面上融合、渗化、流动所产生的自然天成的效果,有的是可以预料的,有的是难以预料的,充满着意趣和韵味,体现了水的不可预见性。这些都是水彩画的水性特征。
二、水彩画的色性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和油画一致,是用西洋绘画的色光和明暗原理来造型,讲究色彩的冷暖变化、冷暖对比和空间透视,所不同的是水彩是以水做为媒介来调合的,而不是用油。水彩画的色彩讲究薄、韵,而油画的色彩讲究厚、腻,前者是用水和彩写形,后者是用油和色来塑形。水彩画的色性特点与油画不同,讲究色韵细化入微,水色交融成趣,宛如中国画。水彩画色彩明丽清新,最适合表现阳光下的景物。水彩画明朗、清新、轻快如轻音乐。似长笛悠扬,似吉他动人心弦,似竖琴行云流水。
三、水彩画的本体性
有人说水彩画是“小品”,小品有什么不好,有人说水彩画是轻音乐,轻音乐也依然悦耳,沁人心肺。还有人把水彩画喻为“轻武器”。有时只能靠轻武器解决问题,比如巷战,非轻武器不行,它发挥出重武器所不能及的作用。水彩画就是“小品”,就是“轻音乐”,就是“轻武器”。独立的个性才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和其他画种相得益彰。水彩画清新透明,色韵细化,水色交融,这些才凸显了水彩画的韵味,也正是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吸引人,让人津津乐道之处。水油之别,在于洒脱和凝腻,清新与浑厚,天成与地合。因此,水彩和油画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取向,大可不必以轻重、厚薄分高下。水彩画,如果丢了水不如油画,如果没有色彩不如国画,妙就妙在两者之间。水彩画就是水彩画。
四、水彩画的笔性
水彩画的笔有方笔、圆笔和排笔,这和油画的用笔一致,所不同的是笔毛细致、柔软,吸水性强,这一点和中国的毛笔相似。水彩画和油画都讲究笔触,用笔触来造型。而且水彩画的笔触更多样、更富有变化。有浓、淡、干、湿之笔,有涂、抹、刮、擦之笔。
在中国,有许多水彩画家用毛笔来辅助画水彩。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毛笔有许多优点。侧锋能大面积涂抹,直锋能勾勒树枝树杆等细部,更具表现力。笔端可饱醮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不同理念的用笔,会产生不同的笔致效果。
1、理性用笔:也称写实性用笔。绘画时遵规蹈矩,笔笔见功夫,如书法中的楷书。
2、意性用笔:也称意象性用笔。绘画时大胆中不失条理,果敢恣意,笔下生风,纵情如走蛇游龙,似书法中的行书。
3、表现性用笔:绘画时充满激情,酣畅淋漓,洒脱奔放,似江河奔流而下,如书法中的草书。
五、水彩画的多样性
水彩画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丰富的。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表现性的、有抽象性的,有油画味的、有国画味的、有版画味的和装饰味的,有湿画法、有干画法,有透明的、不透明的和半透明的,等等。目前,有个大水彩的观念,认为以水为媒作画的都属于水彩画的范畴,包括不透明水彩和丙烯,我同意这一观点。南北方的水彩画也有差异,南方的水彩画,水色淋漓,水用得足,一气呵成,有灵气。北方的水彩画以纯朴、写实,色彩饱满,雄浑、大气。这或许和地域有关,北方缺水而地域宽广,南方水源充足,灵秀。
还有,以王肈民为代表的追求色彩厚重的岭南派水彩(图3)。以刘寿祥为代表的写实、细致入微的水彩静物画。以陶世虎为代表的超级写实的水彩画(图4)。灵气十足,洋气十足的海派水彩画(图5)。风格多样,色彩鲜艳、明快,表现了亚热带风光的闽派水彩风格(图6)等等,不一而足。
水彩画有一挥而就的即物咏景式的作品,也有反复推敲、内蕴深邃的作品;有深谙西方的水彩画光色表现之道的作品,也有充满东方灵性和中华文化精神的佳作;还有,在表现上体现轻、重、缓、急,融各种技法和特色为一体的多样性作品。有人喻之为“多样性”“创造性”和“表现性”。
六、水彩画的技术性
1、智者乐水
画水彩对画家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把握水色的能力。水彩画技术性很高,不能多改,上色最好要一步到位,最多两遍,否则会越画越灰,失去明丽、透明的效果。不像画油画可以在画面上反复修改、涂抹。萨金特曾经说过:“或许人们会忘记我的油画,但人们绝不会忘记我的水彩画。”中外许多油画家都对水彩画家肃然起敬。原因就是他们深知画水彩的难度,尤其在水色的把握上是让他们深感敬畏的。画得好油画的,并不一定能画好水彩。水彩画家是个智者,智者乐水。
2、不怕水与驾驭水
庄子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意思是说,只有忘水才能学会游泳。忘水不是不要水,而是不怕水,不怕水才能驾驭水,才能畅游于水色之间。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才能得到水色交融成趣的意外之喜,纵情于水色过程的探索和体验,方能得到让人怦然心动的佳作。
墨子说:“大盛难守。”说的是为人做事必须把握好“度”,不可太过,否则会过犹不及。水彩画难就难在对水分“度”的把握上。水太多不行,洪水泛滥,汪洋无路,颜色画不上也接不上,无从下手。太少也不行,拖不动笔,画刻板无趣,没有灵气。笔端的水分要干湿适度,要适当。因此水色多少的把握,成了画好水彩画的关键之所在。驾驭得好,才能画出鲜活的画来。
3、认真与不认真
我们常说,作画时人要认真,笔要随意,也就是认真与不认真之道。这里的认真一是要认真构思,仔细推敲。心静如水,不急于求成,尤如春蚕吐丝般的那么缓缓的源源不断的吐露心迹。二是要下笔姿意,放松,重在笔意表现,才能使笔下的形象生动起来。如果不认真构思,一味地靠胆量,只能产生涂鸦之作。反之,太小心翼翼,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态度是画不好水彩画的。只有找到有意与无意之间,若即若离的感觉,才是绘画中最好的状态。达到思想上的认真和感觉上的随意的境界。
4、应之于手与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绘画即手艺。水彩画家要有扎实的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要充分掌握和学习水彩画的多种技法,包括渲开法、混色法、破色法、重叠法、色点法、干笔法、擦洗法、刮除法、喷溅法、洗去法、蜡染法、湿中湿、湿中干、留白胶等等,才能画好水彩。下笔时要“稳”、“准”、“狠”。在处理画面时,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局部是有诱惑力的,不要被它左右,因小失大,绘画的秘诀就是整体。作画时要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远至近,层层深入,方能应之于手。
得之于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画自己没有感悟的画,没有找到内心思想的感受,不可能画好水彩画。有不少画家终其一身,勤勤恳恳从事艺术,画了不少画,但并没有进步,也就是画自己没有感悟的画。记得凡高曾说过,“对绘画要多些感情、多些爱、多些灵魂”。比如画风景,要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才能画好。有许多画家的作品,还是停留在表现事物的表面上的,而不是内在的思想和精神。要提高层次,就要提高感悟力。画家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各方面的修养,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等等。只有修养提高了,感悟力才能提高,才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5、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
意在笔先:水彩画讲究技巧,画得好能一气呵成,画不好会愈改愈坏。因此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要先在心里过一遍,再挥洒姿意于纸端。哪一处该重,哪一处该轻,哪一处该冷,哪一处该暖,哪一处先画,哪一处后画,那一处留白,都要了如指掌,方能下笔如有神。如果考虑不周全,会乱了手脚。
意在笔后:万事开头难,作画时要先动起来,动起来才知道该怎么画,哪怕开始的一笔并不准确,也不达意,但后来的笔就有了依据,有了方向,正所谓先行而后知,意在笔后也。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
从开始构思的意在笔先,到后来作画的意在笔后的过程,是一个由静至动的过程。由心到手的过程,手随心至的过程。
6、随意写形与随形写意
随意写形:绘画时如何才能做到即随意又有形呢?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白石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有借鉴意义,廖廖数笔,活灵活现的虾、酣态可掬的牛便跃然纸上,十分生动。看似随意,其实不然,笔笔见真功,处处显示大师的大手笔。正如好的演员,在入戏时,往往分不清,他是谁,谁是他,自己已完全融入角色之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时他的表演亦是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作画亦需要有这样的感觉,若能物我两忘,完全进入角色,画才能画好。随意是顺其自然,重在笔意表现。善于用笔才能使笔下的形象生动起来,妙趣横生。艺术性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描出来的。
随形写意:随形写意是绘画的至高境界,尤如国画的泼墨与泼彩,作画时并不知道画面的最终效果,只有一个大抵的方向。在水色交融处必有意外之喜,在变化万端处能激发灵感和瞬间顿悟。随意写形,随形写意,顺其自然,天趣自得。
七、水彩画的创新性
自从水彩画发明以来,有个古老的神话,即认为正宗的水彩画只用透明水彩颜料来作画,而且只能使用白纸来呈现水彩的水色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点,已逐渐不被众人所采信。观念的更新使当代人认为,艺术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违背以水为媒的大前提,一切技法,一切手段都能为我所用,可以不择手段和择一切手段来表现之。美术史上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皆是绘画技能创新的高手,也正是本着在学习传统的技法知识基础上,并融合艺术创作中寻找更多的创新实践的热忱,更自信、更大胆的创新,绘画艺术才能发展,水彩画的艺术才能发展。
今天,水彩画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正是在不墨守成规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从历次水彩画展上,我们都能看到闪烁着水彩画家艺术才华、灵性的创新技术,因此,鼓励水彩画家大胆创新,无疑是水彩画艺术发展的动力。
八、水彩画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儒、道、释三家互补,构成了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观和审美意识。“天人合一”、“大像无形”、“大美无言”。“散淡飘逸”等等。中国人是用“参悟”和凝神的方式来领悟自然之美,去况味山水的意境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妙,表达了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中国历代画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论是绘画的格法,还是理意、形神、境界都有精妙绝伦的论述。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在纸质材料上表现对象的。虽然在用色、用笔、造型等理念上有所不同,但在用水这一特性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具有2000多年藉水作画的民族对水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在驾驭水性材料方面,中国人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悠远的历史经验。因此,将中西结合在哲学和美学的内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贯注于中华文化的观念,画出具有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是可期的。
以上所谈的八点是笔者在水彩画实践中的体悟,并不达意,也不深刻,只求能抛砖引玉,与同道交流便心满意足了。
孙志纯
2007年5月
艺术简历
孙志纯:男,1957年生,山东烟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福建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职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水彩画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有水彩画《故里》入选首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水彩画《江南水乡》入选中国水彩写生精品展;水彩画《初夏》获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铜奖,并入选“中国百年水彩画展”;水彩画《岁月沧桑》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画《温馨》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油画《渔村小景》入选中国美术出版界美术家作品展;《出洋记》插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宣传画《万绿丛中》获第二届全国卫生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参加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论文《书籍设计散论》获华东地区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文库》;论文《黑白随想》获第五届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黑白画艺术》和《当代水彩画家·孙志纯》、《孙志纯画集》等书。